第七十二集团军某旅聚焦实战需求挖掘装备极限性能——
低空拦截,导弹完成“负角度”射击
“直升机借助山谷遮蔽,实施隐蔽突防!”初冬时节,西北戈壁,第72集团军某旅一场空地对抗演练鏖战正酣。接到“敌情”通报后,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手马磊磊闻令而动,迅速占据山顶有利地形,搜捕低空目标。
“发射!”随着连长季钢一声令下,马磊磊屏气凝神。截获、解锁、点火一气呵成,导弹拖着红色尾焰呼啸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负角度”轨迹,成功命中“敌机”。
便携式防空导弹射击角度一般要求在“零度”以上,山坳在射击水平线以下,处于射界的“负角度”。“敌机”飞行员深谙此道,利用山谷遮蔽飞行,不料在此次演练中竟被“击落”了……复盘会上,多名飞行员直呼“没想到”。
“理论数据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实际作战情况,‘安全射界’不见得就是极限射界。”该旅领导介绍,年初以来,他们着力突破装备技术瓶颈,深入挖掘装备潜能,聚焦实战需求检验各项数据,集智破解“超越拦截效能试验”“雷达坐标支援”“导弹饱和抗击”等多个难题。随着挖潜工作的展开,多项数据得到拓展刷新,武器装备作战效能明显提升。便携式防空导弹“负角度”射击就是挖潜成果之一。
“便携式防空导弹虽然操作简单、携带方便,但是对射击角度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过去,对于那些低空突防的目标,难以实施有效打击。”马磊磊告诉记者,在一次实战化对抗演练中,“敌”来袭目标借助凹地掩护,飞行高度很低,始终位于“零度”以下的导弹射击火力盲区。官兵眼睁睁看着目标临近,却无法进行有效拦截,最终在那场演练中败北。
“防空作战的射击窗口仅数秒,必须瞄准极限性能,打出极限数据。”为此,该旅成立专项攻关小组,与军地科研院所展开联合攻关。他们对装备的作战参数和技术性能进行分析,论证便携式防空导弹“负角度”射击的可行性;结合实弹射击演练建立导弹射击数据库,梳理形成便携式防空导弹“负角度”射击参数修正表。
“射击最低角度实现‘从零到负’,不仅拉长了火力打击‘窗口期’,还提升了火力打击‘覆盖面’。”记者了解到,随着导弹射击俯仰角范围得到拓展,如今,该旅可以将导弹射手配置在视野更为宽阔的高点,增大防御范围,防空“天网”越织越密。(童祖静、赵威、张渠)
短评
演兵场是“剑法”试金石
■陈小菁
从古至今,武器装备始终是沙场上克敌制胜的“利剑”。人与装备融合越深,越能探索出装备的极限性能,越能发挥出最大作战效能。
古人云:“一舞剑器动四方。”剑法精进则所向披靡。现代战争表明,把装备性能练到极致、打出极限,既是对装备性能的深入挖掘,也是对其作战参数的进一步探索。
演兵场是“剑法”试金石。演兵场外,装备出厂时的固定参数代表其技术属性;演兵场上,装备只有接受了实战化检验,其技术属性才能更接近“作战参数”。“利剑”在手,更要“剑法”高超。在训练中要敢于突破“数据边界点”、打出“装备极限值”,将装备性能发挥到极致、作战潜能挖掘到极致。唯其如此,克敌制胜的“剑法”才能更超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