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一位導彈專家的擔當

——第二炮兵某導彈旅高級工程師譚清泉獻身強軍實踐紀實(上)

2014年04月18日11:11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一位導彈專家的擔當

譚清泉(左一)帶領戰友研制仿真模擬訓練器材。

  本報特約記者 陳雙維攝

  又到出征時,豪邁出轅門。

  第二炮兵某導彈旅高級工程師譚清泉仰望天際,心情激蕩:這也許是自己軍旅生涯最后一次出征。

  2年前,他被確診為肺癌,肺葉被切除一頁。去年,肺部安放的14個金屬架誘發了炎症,時常像針扎一樣疼痛。此刻,他揉一揉胸口,長嘆一聲——沒法像以前那樣生龍活虎般穿行於導彈陣地了。

  從軍38年,譚清泉鉚在陣地上、守在導彈旁,將自己的生命同共和國導彈事業緊緊連在一起。再過2年,他就退休了。

  這一次,他完全可以在家休養。可他卻找到旅領導主動請纓:“再給我一次出征的機會吧!”

  細雨霏霏,長箭引弓。譚清泉如願以償,又一次以技術總把關人角色出現在導彈發射場上。

  ■為了戰斗力,風險再大也要挺身而出——

  “我的身后是祖國的安寧”

  大漠戈壁,彎弓射雕。

  某型號導彈檢驗發射到了緊要關頭——導彈裝填對接。

  距起吊還有1小時,靶場突然刮起狂風,黃沙彌漫。

  導彈體積龐大,精密器件密布全身,正常情況下作業都讓人心裡打鼓,這麼大的風還能繼續嗎?萬一失誤,誰都承擔不起這責任。

  現場有人建議推遲。時任旅長問:“能不能保証安全?能不能干?”作為現場技術把關組組長,譚清泉斬釘截鐵地說:“能!”

  面對眾人猶豫的目光,譚清泉說:“風大,但仍在氣象條件允許的極限值之內。至關重要的是,我對導彈裝備的性能有信心,對戰友們嫻熟的操作技術有把握。”

  隨后,譚清泉調整了方案,現場指揮協調,帶領官兵圓滿完成任務,還開創了該型號導彈在惡劣氣候條件下裝填對接的先河。

  該型號導彈系統龐大、技術復雜,稍有不慎,后果難測。與導彈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譚清泉對此心知肚明。但他心裡清楚:風險再大,自己也不能退縮。

  一次,部隊跨區執行實彈發射任務。一切准備就緒,導彈即將進入發射倒計時。某系統突發故障,發射被迫緊急叫停。

  當其他人撤離后,譚清泉帶領技術骨干毫不猶豫地走向極度危險的彈體。他們小心翼翼地拔下一個個電纜插頭……緊張忙乎一陣后,奇跡出現了:導彈恢復到安全狀態。

  隨后,他又組織進行了50多次試驗,確保了第2天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還創下該型號導彈發射史上的多項紀錄。

  戰友們清晰地記得:他冒著零下28攝氏度的嚴寒,奔波在導彈發射現場,夜晚咳嗽不止,連續失眠﹔他身穿隨時能捂出汗的防護服,帶領技術骨干組織陣地某狀態改革……

  望著譚清泉一次次義無反顧的背影,許多人都替他擔心。譚清泉說:“是軍人,就要扛起自己的使命,我決不能后退,因為我的身后是祖國的安寧。”

  ■為了戰斗力,隱患一絲一毫不能留——

  “我給他面子,誰給戰斗力面子”

  旅長姜驊說譚清泉有股“霸蠻”勁:較真得近乎苛刻。

  一次陣地綜合調試,譚清泉交代助理員黃俊採集整理相關數據。

  數據涉及陣地和其他各大專業上百組數據,收集整理難度特別大,黃俊忙得頭暈眼花,但進度仍不明顯。眼看完成時限就要到了,黃俊動了歪心思:每個陣地狀態都相差不多,剩下的數據就參照一下別的陣地吧。

  第二天,黃俊拿著厚厚一摞數據匯報。孰料,剛翻了兩頁,譚清泉就發現了問題。

  “啪!”譚清泉一把將統計表摔到地上:“你就是這樣整理數據的?”

  黃俊是譚清泉帶的徒弟,又是同鄉。事后,有人勸譚清泉:“鄉裡鄉親的,怎麼也要給他留點面子。”譚清泉當場頂了回去:“我給他面子,誰給戰斗力面子!”

  裝備若有缺陷,譚清泉總是鍥而不舍地設法完善。

  導彈陣地曾安裝了某套系統。譚清泉使用中發現,由於該系統採用環形聯接,隻要有一台設備出現故障,其他信號就無法正常傳輸。

  “這怎麼行,打仗時誰也無法保証所有設備都不會出故障。”經分析,他想到如果改成星形聯接,就能彌補這一設計缺陷。

  改動系統設計談何容易!他向生產廠家求援、到北京某研究所請教未果后,利用一次開會的時機向該系統設計師和盤托出自己的想法,取得對方認可。最終,在他的努力下,這套系統得到了進一步修改完善。

  細小問題,譚清泉錙銖必較。

  一次,他負責發射場裝備交接。來人說,裝備已反復檢查過,沒有任何問題,可放心接收。

  譚清泉說,導彈發射,失之毫厘,謬之千裡,放心不放心,隻有自己檢查后才有底。他執意要從頭到尾檢查后再簽字。

  他讓官兵拿著放大鏡看,拿著游標卡尺一段一段量。就在對方焦急等待交接時,他們在導彈某結合部發現了一截2厘米長的廢棄保險絲。

  譚清泉說:“如果導彈帶著這樣的隱患上天,誰能預料會發生什麼后果?”

  天天與導彈打交道,譚清泉對某型導彈武器的技戰術性能和結構部件了如指掌。但是,每次實彈發射前,他仍要一個部位一個部位仔細檢查,一項參數一項參數認真比對。正是靠著這樣嚴謹細致的作風,經他把關的實彈發射任務,沒有發生過一次差錯和失誤。

  ■為了戰斗力,就要敢當先吃螃蟹的人——

  “不能隻看專家權威,更要看實戰需不需要”

  2012年,該旅對導彈陣地進行綜合整治,現有陣地某控制系統已不適應新需要。譚清泉提出:拆除原有系統,重新設計。

  消息傳出,爭議紛起。有人說,這套系統是經過專家評審、上級定型生產的設備,推倒重來合適嗎?有人擔心,一旦改不好,出了事誰負責?

  “現在設備已經老化難以恢復,不符合打仗要求!”譚清泉說,如果總是前怕狼后怕虎,將來就可能貽誤戰機。

  在旅裡支持下,譚清泉按照陣地要求設計圖紙,與戰友一起攻關3個月,研發了一套新的控制系統。該系統在陣地試用后,性能穩定,還解決了老系統存在的“痼疾”。現在,該系統已被推廣列裝。

  在譚清泉眼裡,“能不能干,不能隻看專家權威,更要看實戰需不需要。”

  某陣地新安裝一套系統,譚清泉建議增設部分部件,更有利於觀察狀態。上級機關的同志認為:這個方案是上級開會定型、專家代表簽過字的,不能隨意更改。

  “裝備投入使用操作不方便、設計不完善,影響的是部隊戰斗力。”譚清泉與人爭得面紅耳赤。后來,上級同意復議他的想法,設計方案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譚清泉常說:“瞄著戰斗力做文章,關鍵要突破思想觀念束縛,緊貼實戰創新。”

  1999年,在參加第二炮兵實裝演習期間,他帶領發射分隊探索總結了微光條件下裝填對接法﹔2003年,他與發射分隊一起反復修改操作規程、規范程序,總結探索出的導彈發射方案,比原設計流程減少近一半時間……

  這些年,他先后破解技術難題200多個,研發模擬訓練器材80多件(台),4項研究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

  ■為了戰斗力,每一步都要走得實——

  “蓋房子急不得,一定要把地基打牢”

  大山如黛,長劍即將出鞘,凝望遠方,譚清泉一臉喜悅。這是他少有的面帶笑容的照片。

  那一次,是他所在旅形成作戰能力的首次實彈檢驗發射。為了這一天,他負重前行了很久。

  那年,一紙調令,優秀發射營長譚清泉被調到這個旅擔任裝備部部長。

  迎接他的是一支剛剛從大山裡走出的工程部隊,那些掄慣了大錘的手還玩不轉萬用表,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許多裝備還沒配發到位,陣地配套建設剛剛起步……

  如此狀況,大國長劍何時才能直刺蒼穹?經過一個個不眠之夜的思考,譚清泉如焚的心情冷靜下來:“戰斗力建設就像蓋房子急不得,一定要把地基打牢,房子才能蓋得高。”

  教材是訓練的基礎。從上任第一天起,譚清泉就下決心一定弄出像樣的裝備訓練教材來。他四處奔波借閱資料,到研究院、生產廠家等單位找﹔隨著裝備不斷更新,他廣泛收集測試記錄、裝備原理圖……經過10年努力,如今,由他主持編寫的涵蓋某型號導彈所有專業的教材首次成稿,修改后被正式出版下發部隊,填補了該型號導彈訓練教材的空白。

  戰斗力建設,人才是根本。為了盡快帶出過硬專業人才,譚清泉牽頭組織“百人百天培訓班”,親自擔任教員,一個人承擔了導彈幾個大專業的教學任務。

  僅他擔任裝備部部長那幾年,先后舉辦各種專業培訓班28期,培訓各類操作人員1500多人。這些人不僅成為旅裡的“頂梁柱”,許多人還成為兄弟部隊的技術骨干。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雖疾病纏身,記者相信,再次披挂出征的譚清泉一定會再傳捷報。(李選清 費士廷 王永孝)

分享到:
(責編:高澤華、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