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報 8月15日
8月中旬,桂北山區,廣州軍區某旅實兵實彈演練正酣。突然,5連一名戰士被炮彈彈片“擊傷”,在包扎止血后,班長黃輝砍下兩根翠竹,麻利地利用背包繩纏繞、固定,制作成簡易擔架緊急轉運“傷員”。演練結束,黃輝對筆者感慨道:“對照旅裡下發的《背包繩戰場功能20條》,才知道天天枕著睡的背包繩,在戰斗中原來還有這麼多用途。”
前不久,該旅作訓部門在基層調研時發現,許多官兵認為背包繩就是打背包用的、編織外腰帶就是扎衣服用的、作訓服只是拿來穿的……戰備物資用途單一化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問題帶回機關,引起旅黨委“一班人”的重視。在戰斗力標准大討論中,他們結合手頭掌握的情況,進行深刻反思:戰備物資管理越來越精細規范,但其作戰功能還有多少在“沉睡”?官兵又真正了解掌握多少?這些問題不搞清楚,就談不上實戰。
戰備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抓物資數量的備齊上。該旅以官兵手頭最常見的背包繩為切入點,開展喚醒戰備物資“沉睡的功能”活動,通過召開座談會、查閱資料、實兵驗証等方式,結合不同任務、不同崗位等,發掘背包繩在戰斗中急救、固定、捕俘、測距等方面的功能,編寫《背包繩戰場功能20條》下發部隊。隨后,他們舉一反三,逐一挖掘其他戰備物資的潛在作戰功能。
背包繩變身“戰斗繩”,用途出人意料的好。在一次夜訓中,雖然上級實行了嚴格的燈火管制,但該旅六營官兵兩兩一組拉扯背包繩實施盲測,迅速完成車輛隱蔽構工場地開設。“背包繩細的長6.2米,寬的長2.7米,夜晚比卷尺好使。”六營營長曹黃金告訴筆者。
編織外腰帶可相互連接組成簡易吊裝繩、作訓服可用於偽裝、頭盔可做飯……如今,該旅在組織戰備物資清點時,不僅要看戰備物資是否攜帶齊全,更要考查官兵對物資的作戰功能是否清楚。同時,他們還根據實戰化訓練、聯合演習等情況,不斷補充完善各種戰備物資的作戰功能清單。
緊貼實戰的戰備觀念,讓官兵既備物資,更備頭腦,如今在該旅每次訓練演習結束、每次配備新的戰備物資,上至旅領導下至列兵都會絞盡腦汁地思考:“戰備物資還有什麼作戰用途?”
“官兵戰場應變能力更強了!”該旅旅長孫凌峰感慨,野炊不一定要有鍋、測量不一定要有尺子、喝水不一定要有過濾器……隻有掌握戰備物資“一物多用”的技能,戰場談隨機應變才有底氣,把仗打活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上圖:該旅官兵利用背包繩制作簡易擔架。王 鈺攝
牢固樹立“戰場思維”
■席嚴峰
2009年8月,英軍狙擊手在1853米之外精確狙殺了一名塔利班的司令官,其“法寶”是隨身攜帶的一部加載彈道測算軟件的手機。美軍近年來也在進一步開發手機戰場功能,包括操縱無人機偵察、搜索,甚至發射導彈。在普通人眼裡,手機無非是打電話、上網、玩游戲的工具,但用“戰場思維”來審視,手機也可以是戰場利器。這啟示我們:備戰須先 “備腦”,隻有先擁有打仗的頭腦,學會用“戰場思維”思考問題,並落實到行動上,面對未來戰爭才算准備充分。
背包繩、外腰帶、頭盔等戰備物資,官兵都不陌生,如同“手機不僅可以打電話”一樣,它們的功能都不單一。但在抓戰備工作時,有的官兵隻關注戰備物資數量夠不夠、擺放齊不齊、取用方不方便等問題,缺乏緊貼實戰挖掘運用其潛在作戰功能的意識。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腦子裡沒有“戰場思維”。因此,各級和每名官兵在落實戰備工作時,必須先從腦子裡破除定勢思維、平時思維、靶場思維等,牢固樹立“戰場思維”,以最大限度地激活戰備物資的潛在作戰功能。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