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晚,原創音樂劇《焦裕祿》在河南開封上演,感人的故事,舒緩悠揚的音樂與演員們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興奮、時而悲傷的歌聲交織在一起,讓在場觀眾無不落淚。在這個舞台上,一位特殊的演員用他生動的演繹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他就是劇中焦裕祿的扮演者、中國歌劇舞劇院男中音青年演員、焦裕祿的外孫余音。
8月15日,余音難得的一個排練休息日,記者走近了他。
體型高大健壯,一身普通的素白亞麻短袖短褲,當記者在中國歌劇舞劇院琴房見到余音時,感受到舞台下的余音沉穩、謙遜,一提到外公焦裕祿,他的眼中就閃爍起光芒。
今年是焦裕祿逝世第50個年頭,作為他的后人,余音覺得於公於私都應該將外公的故事演繹好。帶著這份使命感,從去年11月音樂劇《焦裕祿》建組以來,余音就和母親(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雲)全程參與創排。今年5月,他正式受命出演焦裕祿這個角色。
既是焦裕祿的扮演者,又是焦裕祿的外孫,余音向記者坦言很有壓力。他說:“可能一百個人演外公,就有一百種表現形式和演繹手法。在我看來,外公並不是那種‘高大全’式的英雄,他的精神特別朴素,那就是‘我要跟老百姓在一起,要把工作干好,和大家一起把困難解決掉’。這種精神並不是難以企及的,而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母親和外婆告訴我,外公並非一個枯燥乏味的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焦裕祿是一個隻會忘我工作、隻知道拼命硬干的鐵人,其實他生性活潑、多才多藝,會唱歌,演過歌劇,愛打籃球,會跳交誼舞,二胡也拉得好,是個熱愛生活的人。”為了把外公的形象演得更真、更活,余音做了大量功課。他不僅詳細聽母親講述外公生前的故事,還和母親一起找到了曾經和外公一起生活工作過的領導和同志逐一請教,同時查閱了大量關於外公的資料、文學作品,觀看了不同形式的影視作品。
當記者詢問用音樂劇的形式宣傳焦裕祿精神能否獲得年輕人的青睞?余音說,當初演出時心裡也沒底兒,但演出后看到很多“90后”在他的微信朋友圈裡留言,說非常感動、哭得稀裡嘩啦時,他很震撼,也很欣慰,並堅定了本真地演繹外公精神的追求。
據余音介紹,劇本先期寫作時,曾經有過爭論——要不要設計一個反面人物制造戲劇沖突?要不要加入一些悲情因素?要不要融入煽情情節?
“都知道蘭考有三害:內澇、風沙、鹽鹼地,焦裕祿帶領群眾與天斗、與地斗,這本身就是戲劇沖突。”在劇本創作中,我們不打悲情牌,堅持真實地講好故事就夠了。因為那個時代雖然窮雖然苦,但是人們都沉浸在建國翻身做主人的幸福感中,特別樂觀向上。傳遞正能量,也正是這部音樂劇的初衷。余音坦言:“希望年輕人能從音樂劇中漸漸讀懂焦裕祿,同時慢慢讀懂那些值得人民永遠懷念的共產黨人,感受信仰的溫度。”
作為中國音樂學院的高材生,余音接受的教育大都是西方歌劇的“高貴范兒”。可這一次,他破除了十多年來的舞台經驗,大膽地引入生活化的動作和通俗音樂的唱法,放下身段來演焦裕祿這個普通的縣委書記。他的這一嘗試在排練之初遭受到了同行朋友的質疑:“你這麼演是不是太‘降格’了?”帶著這樣的疑問,他在幾個朋友面前進行了一次“預演”。
預演結束后,先是短暫的沉默,緊接著是經久不息的掌聲。余音告訴記者:“平實的唱風反而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演繹出一個有血有肉的焦裕祿。”
整部劇的難點,是外公去世前在病房中詠唱的一段《十三個月》詠嘆調,全部用河南當地的一種民間小調體現,內容包含了焦裕祿沒有完成的夢想和對蘭考過去、現在、未來的復雜情感,這也是焦裕祿精神的終極體現。
“你能想象嗎?一束光、一張床、一個人,沒有任何背景音樂,沒有任何背景歌舞,足足11分鐘,全部由演員獨自演繹,可以說在演唱技術層面上對演員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余音告訴記者:“每次唱完這11分鐘都累得幾乎虛脫,但很過癮,酣暢淋漓,成為整場戲的高潮!”
音樂劇《焦裕祿》並不長,只是表現了焦裕祿42年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時光,然而,全劇卻始終貫穿著一種信仰——那是讓人民吃飽飯過上好日子的信仰。余音在劇中主題曲《信仰》裡這樣唱道:“我相信、我相信,我沒有失去我自己﹔我相信你、我相信你,你也不會失去你自己……”這是一名普通共產黨人的信仰:劇中的焦裕祿以民為本,看到百姓生活困苦發自內心地焦急萬分﹔不能在家盡孝,帶著妻兒在母親面前長跪不起﹔忍著肝痛折磨仍與百姓同甘共苦艱苦奮斗﹔深愛妻兒,共同談論著美好的未來生活……每一個場景轉換,都是對觀眾的一次精神洗禮。
“每次站在舞台上,演唱這首歌,我總會心跳加速,眼中有淚溢出。我不是在歌唱一個英雄,我在悼念一個平凡的親人,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有著不同於常人的堅定信仰,對國家對群眾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教會我什麼是奉獻,啟發我怎樣活著才算有信仰地生活。”余音最后說:“歌唱是我的事業,傳承焦裕祿精神是我的責任,我將做得更好,我也能夠做得更好。”
上圖:余音與母親在蘭考焦裕祿紀念館前留影
下圖:余音(左)在劇中扮演焦裕祿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