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北約組建入烏部隊僅具象征性 形成戰力還需時日

2014年09月05日10: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約組建入烏部隊僅具象征性 形成戰力還需時日

北約組建入烏部隊僅具象征性 形成戰力還需時日

  9月3日,在烏克蘭頓涅茨克地區,烏克蘭士兵坐在一輛軍用車輛上巡邏。新華社/法新

  眼下,烏克蘭東部局勢不斷升級。烏克蘭東部民間組織武裝此前戰事一直不利,隻能逐步緊縮防御。但近一周來,戰場形勢急轉直下,民間組織武裝大舉反攻,屢屢得手,並攻佔了盧甘斯克機場。這個機場的奪取具有重要意義,在必要情況下,俄軍可依靠該機場快速投送兵力,正如當年在南聯盟那樣。

  烏克蘭和西方國家指責俄羅斯派遣人員和重型裝備進入烏克蘭東部,幫助東部民間組織武裝作戰。8月29日,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在聲明中嚴厲指責俄軍直接參與烏克蘭境內軍事行動,除繼續向烏克蘭東部武裝提供重型裝備外,還在俄羅斯境內直接向烏克蘭政府軍開火。

  為應對俄羅斯直接軍事介入烏克蘭,北約宣布,將組建一支萬人規模的聯合部隊,以增強北約在其東線的快速反應能力。此外,北約還計劃在中東歐地區建設5座新的軍事基地,可部署400萬人的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歐盟又統一表態,發出對俄威脅,將對俄實施新一輪制裁。

  俄羅斯堅稱,俄羅斯車隊進入烏克蘭是出於人道主義救援的考慮。9月1日,普京在回答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是否有俄軍士兵進入烏克蘭東部”問題時予以否認,並稱,“如果我想做的話,俄軍能在兩周內佔領烏克蘭首都基輔”。

  為尋求西方軍事庇護,烏克蘭總理亞採紐克稱,烏克蘭議會正研究通過立法提案,放棄烏克蘭的“不結盟”立場,並謀求加入北約。對此,俄羅斯自然無法接受,普京警告西方國家,不要在烏克蘭問題上觸犯俄羅斯,並威脅,俄羅斯是首屈一指的核大國,最好別惹俄羅斯。

  北約考慮派兵烏克蘭的根本原因

  無論如何,烏克蘭東部民間組織武裝能夠頑強抵抗烏克蘭政府軍至今,並有能力大舉反擊,離開俄羅斯直接軍事支持是無法做到的。這些支持,可能包括俄軍以“志願者”形式入烏作戰,提供武器裝備和情報、火力支援等。對俄羅斯這些舉動,此前西方一直保持克制,防止因激烈指責而刺激俄羅斯,只是在不斷升級對俄羅斯的制裁作為反制。

  8月31日,俄羅斯與烏克蘭進行換俘,10名俄軍傘兵交換63名烏軍士兵。據悉,這些俄烏軍人均是在巡邏或戰斗期間,由於“誤入”對方領土而被俘的。由此可見,沒有西方軍事支持,烏克蘭不希望與俄羅斯直接軍事對抗。但隨著東部民間組織武裝扭轉了戰場態勢,烏克蘭難以接受軍事失敗,通過打“輿論戰”指責俄羅斯直接參戰,並促使北約軍事干預。

  俄羅斯直接軍事介入烏克蘭,自然也是西方無法容忍的,因為這將使烏克蘭因其東部最終走向獨立而被肢解。而要使烏克蘭政府軍對有俄羅斯支持的東部武裝重新取得戰場優勢,目前看來難度越來越大。北約的選擇,似乎隻有直接軍事介入,這也是北約組建聯合部隊的原因所在。但這就要求,一是必須掌握俄羅斯軍事入侵烏克蘭的有力証據,二是北約將不可避免與俄羅斯直接軍事對抗。

  出師必須有名,但烏克蘭和北約公布的俄羅斯“入侵”証據,不具備法理上的效力,均遭俄羅斯堅決否認。如同克裡米亞危機時一樣,俄軍人員和裝備沒有標識,衛星圖像的辨識結果也是各執一詞。俄羅斯車隊進入烏克蘭,打的是西方干預別國事務甚至動用武力時最常使用的“人道主義救援”旗號,事先經過外交渠道告知烏克蘭,物資發放過程中有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參與。

  俄羅斯在近年來與西方的對抗中,學到很多東西,擅長“以彼之道,還之彼身”。從年初的克裡米亞到此次的烏克蘭東部,能夠明顯感覺到,俄羅斯處理與鄰國沖突的手段愈發圓熟,不再是蘇聯時期的“大棒為主,蘿卜為輔﹔大棒無效,加大一號”的簡單粗暴,而是以超級核大國地位和逐漸恢復的綜合國力為依仗,堅持爭奪道義高地,並依靠果斷堅決的軍事行動最終解決問題。

  北約組建的聯合部隊形成戰斗力還需時日

  北約擬組建的聯合部隊將由英國領導,丹麥、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挪威和荷蘭等北約6國參加,未來,加拿大有可能參加。應注意的是,這支北約聯合部隊沒有美國、法國、德國等北約和歐盟最重要的國家參與,隻由英國來領導和貫徹北約的意志。7國中,沒有一個是烏克蘭的鄰國,也沒有相對烏克蘭和俄羅斯較近的黑海和地中海周邊國家。此外,北約還宣稱,新組建的聯合部隊主要為應對北約東線局勢,但7國卻均為北約西線國家。

  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因加入北約,且國內反俄力量佔據主體,長期作為北約與俄羅斯軍事對峙的前沿。波羅的海三國一直視俄羅斯為最大的國家安全威脅,而俄羅斯也視波羅的海三國為北約在其西部戰略方向上最大的安全隱患。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北約在波羅的海地區舉行了多次聯合軍演,並加強在波羅的海地區的軍力部署,作為對俄羅斯的威懾。

  丹麥和挪威扼守波羅的海通向大洋的戰略通道,在北約國家中,作為“排頭兵”,一直是由兩國海軍承擔著監控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動向的任務。荷蘭與俄羅斯有傳統友誼,且素無瓜葛,荷蘭相鄰英國、法國、德國這3個北約領導國家和北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有4國作為屏障,戰略地理位置相對安全。

  實際上,北約擁有一支可迅速啟用的常設部隊,即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於2002年11月正式組建,由北約成員國的精銳部隊參加,裝備先進,戰斗力強,主要職責是危機快速反應,可執行作戰、非戰斗營救行動、人道主義救援、維和、反恐和禁運等行動,在接到命令后,7天內先頭部隊即可部署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后續部隊能在30天內部署。今年3月克裡米亞危機以來,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就在俄羅斯周邊地區舉行了多次軍事演習作為威懾。

  由於美、法、德等國尚不願直接與俄羅斯軍事對抗,因此,北約沒有宣布將動用其常設的快速反應部隊,而是組建一支新的聯合部隊。但這支聯合部隊的參加國均為軍力弱小國家,即使有英國領導,這支聯合部隊的作戰能力也不會比烏克蘭政府軍更強,還只是師級規模,組建完畢和形成戰斗力還需時日,是否真正出兵烏克蘭還屬未知,因此說,北約的此舉只是象征性的,對於改變烏克蘭東部戰場態勢沒有實質意義。

  俄羅斯和北約已經到了直接軍事對抗的邊緣

  一般說來,戰爭到了最為錯綜復雜和最為激烈的階段,距離產生結果或決出勝負也就不遠了。

  目前的烏克蘭東部,烏克蘭與有著俄羅斯支持的烏克蘭東部武裝的戰斗如火如荼,作為全球軍事力量最強的3方——美國、北約和俄羅斯都已深深卷入烏克蘭局勢,並開始直接的政治和軍事角力。

  北約如果要出兵作為非北約成員國的烏克蘭,必須採取其他方式,因為俄羅斯不是南聯盟、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烏克蘭隻有加入北約,才能給北約一個正當的出兵理由。“入約”需要時間,屆時,恐怕烏克蘭東部早已獨立出去了。

  目前,俄羅斯和北約已經到了直接軍事對抗的邊緣。雙方針鋒相對,已由前期的制裁手段為主,升級為直接的互相軍事威脅。應指出的是,這種場景在“冷戰”時期並不鮮見,但即使是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和北約也從未發生過直接的軍事沖突,因為雙方都知道這樣做的后果。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建議各方應促進烏克蘭東部實現“立即和無條件的停火”,依靠談判解決問題,而不要堅持不切實際的要求,例如,讓烏克蘭東部民間組織武裝放下武器,然后束手待斃。

  拉夫羅夫的表態,實際上亮出了俄羅斯的“底牌”——俄羅斯不希望發生“俄烏戰爭”,但烏克蘭東部民間組織武裝的政治權益必須得到保証。

  (海軍工程大學 李大鵬)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