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一大批榮獲全軍科技進步獎的科技成果﹔這裡,有“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巾幗科技群英”等一批享譽軍內外的先進典型。初秋時節,記者慕名探訪南京軍區某部,感受到他們用光榮傳統激發出的強軍能量。
知史明理,鮮活教材喚起歷史記憶
優良傳統如果丟了,就像水土流失一樣難以找回。
5年前,一份調查問卷引起南京軍區某部黨委“一班人”的深思:五分之一的官兵不了解部隊發展歷程,30%的青年官兵對學習光榮傳統興趣不大……
“忘卻傳統就會丟失靈魂,一支沒有精神傳承的部隊不可能打勝仗!”常委會上,該部政委平興中的話猶如一記重錘,敲擊在每名常委心上。隨后,該部組織人員翻遍了1000多份歷史檔案,系統梳理了部隊發展沿革和精神脈絡﹔尋訪了不同歷史時期的10位老首長,邀請60多名老同志撰寫回憶錄。在此基礎上,他們建起了史料陳列館,拍攝了歷史紀錄片,把反映部隊光輝歷程的老電影匯編成集,為光榮傳統教育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教材。
結合今年的主題教育活動,該部開展光榮傳統知識競賽,工作不滿3年的干部尹鄭晨“一站到底”獲得冠軍。“剛來部隊時,一部歷史片讓我深受震撼。從過去對光榮傳統知之不深,到現在熟稔於心,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和獎牌,更是作為英雄傳人的榮耀。”領獎時,尹鄭晨一臉自豪。
行遠尋根,穿越時空追溯精神傳承
皖南山間,酷暑時節。烈日下的田埂路上,一支身著軍裝、擎著火紅旗幟的隊伍格外醒目。該部又一批新調入的官兵前往部隊發源地舊址,踏上尋根之旅。
“盡管在課堂上多次聽過先輩們的創業史、戰斗史,但身臨其境的教育更加直觀、更加震撼心靈。”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干部對記者說。
在老屋故宅,官兵們“穿越”到先輩創業的艱難時期﹔在牆頭瓦上,摩挲槍眼彈坑,感受烽火硝煙﹔在會堂舊址,聆聽老同志還原當年的政治教育﹔在烈士墓前,獻上花圈緬懷英烈忠魂……至今,該部已開展5次“尋根之旅”,200多人次接受了現地教育。厚重的光榮傳統從書本上的抽象認知,變成了官兵的情感認同。
行遠尋根,紅色基因漸漸融入官兵血脈。2010年底,高級工程師朱雲峰赴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在硝煙彌漫的異國戰場,他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完成任務,被聯合國授予“和平榮譽勛章”。站在典型事跡報告台上,朱雲峰對先輩的犧牲奉獻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外化於行,傳承夢想續寫強軍新篇
這支部隊有著不同於其他部隊的鮮明特點:他們的陣地不在訓練場的風雨中,而在機台與電腦前日夜值守中﹔他們沒有槍彈炮火的對抗,而在科研戰場進行著智力比拼。
“你看,全世界每天有近百項新技術投入應用,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新軍事變革的進程。”工程師陳俊林感慨地告訴記者,“要想克敵制勝,唯有矢志軍事創新,跟上時代浪潮。”
這幾年,陳俊林的腳步一直很急。2009年,他的一項成果填補全軍空白﹔2010年,他又連續攻克3大難題……近年來,陳俊林的研究跨越9個領域、勝任6種崗位,心存憂患讓他如同緊繃的弦。
既要追隨前輩的腳步,更要領跑時代的前沿。在這個部隊,“本領恐慌”已經成為官兵的思想常態,他們的實驗室始終直通戰場,他們的科研成果不斷為戰斗力生成加速。
女干部魯珺是一名年輕專家,多篇論文在軍地著名期刊發表。某地方公司的老總慕名而來,出高價邀請她轉業到地方發展,卻被魯珺婉言拒絕。近年來,該部先后有22人入選軍區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有6大類成果填補全軍空白,為能打仗、打勝仗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古田會議永放光芒(篆刻)
周建遠作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