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東南沿海的空軍某預備役場站,深刻理解把握文化力、凝聚力、戰斗力三者之間的關系,立足自身實際加強軍營文化建設,有效調動了官兵投身強軍實踐的熱情。
1 走進場站營區,道路兩旁形狀各異、刻有宣傳戰斗精神文字的石頭,與樹木花草搭配有序、相得益彰,形成獨特的景觀。
該部駐地石雕文化歷史悠久,享有盛譽。場站在營院建設中,積極展現這一特色文化,營造出別有韻味的軍營文化氛圍。
起初,這個場站曾想直接從市場上購買石雕作品,但不菲的價格讓他們望而卻步。正好,場站當時在建招待所,開挖地基時挖出的沙石中有大量形狀各異的石頭。與其花錢將這些石頭運走,不如變廢為寶。場站黨委“一班人”一合計,利用駐地一些石雕廠是編兵單位的便利條件,積極尋求技術支持,組織官兵利用業余時間自己動手制作文化刻石。在官兵們精心打磨下,一塊塊石頭變成了一處處美景。
美景有形,怡悅身心﹔石頭無聲,啟迪靈魂。很多戰士說,看到這些文化刻石,就能感受到一種向上的動力。
2 在上級組織的一次文藝匯演中,這個場站聯合駐地文藝團體編排的舞蹈節目《西沙灣的懷念》,因主題鮮明、曲舞交融而獲獎。隨后不久,這個節目參加了“全國雙擁軍民聯歡晚會”,並奪得舞蹈類二等獎。
預備役場站現役官兵編制數量少,飛行保障任務多。為滿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這個場站充分發揮預備役部隊寓軍於民的優勢,用活地方文化資源,走出了一條軍民融合繁榮文化活動的路子。
近年來,場站黨委積極協調駐地街道社區、文化團體、企業院校和編兵單位,探索建立軍民文化融合體制,豐富和活躍官兵文化生活。他們多次邀請專業創作人員到部隊體驗生活,挖掘官兵身邊的素材創作作品,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將部隊訓練標兵、保障之星、比武尖子等典型宣傳出去。同時,抽調有文藝特長的官兵和編兵單位文藝骨干,成立了舞龍、舞獅、鑼鼓、合唱等多支文藝小分隊,在軍地間進行交流演出。
共建共育,結出豐碩果實。近年來,這個場站利用重要節日、大項活動等時機,積極籌辦軍民聯歡等文化活動,既展示了軍營文化的風採,也提升了群眾關心支持國防建設的積極性。
3 塔台前懸挂有“組織指揮零失誤、優質保障百分百”的大橫幅,連隊走廊裡張貼著一幅幅戰斗精神宣傳畫,《空軍預備役之歌》等原創歌曲廣為傳唱……走進這個場站,富有專業特色的文化元素嵌入戰備訓練、任務保障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著官兵。
文化是孕育價值觀的土壤。這個預備役場站緊貼時代特點推進文化建設,為官兵履行使命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他們多次組織文化骨干深入導彈、雷達和航空兵部隊參觀,學習他們推動軍營文化發展的理念、思路和創新做法。在此基礎上,場站黨委廣泛發揮官兵聰明才智,提煉站訓,設計站徽,譜寫站歌,並結合專業開展各種文化活動。
先進文化凝神聚氣,對提升戰斗力發揮著獨特作用。近年來,該部先后擔負駐場部隊訓練保障、戰備值班和航空兵駐訓分隊飛行等多項演訓任務,順利保障飛機轉場、訓練、校飛上百場次。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