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透視“護刃行動”:以軍遭遇哈馬斯勁旅(圖)

2014年10月09日16:20    來源:新民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透視“護刃行動”:以軍遭遇哈馬斯勁旅(圖)

透視“護刃行動”:以軍遭遇哈馬斯勁旅(圖)

■ 以色列坦克縱隊扑向加沙以北的拜特哈嫩鎮

  今年6月底至7月初,繼3名以色列少年遇害、1名巴勒斯坦少年被殺后,積怨已久的巴以矛盾被再次引爆。巴勒斯坦武裝多次對以色列發動火箭彈襲擊,以色列則於7月8日發起代號為“護刃行動”的大規模軍事攻勢。一時間,幾百平方千米的加沙哈馬斯控制區遭到以軍的猛烈打擊。然而,經過幾十天的激戰,交戰雙方都發現無法在戰場上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最終在大國半勸半壓之下,草草結束了沖突。

  作戰背景

  實際上,以色列和加沙地區的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積怨已久。哈馬斯拒絕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以色列長期對加沙地帶進行嚴密封鎖。哈馬斯則經常用“火箭彈突襲”來示威。今年年初,加沙地區的哈馬斯與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組織法塔赫實現和解,更是讓以色列感到擔憂。

  6月12日,3名猶太少年在加沙附近失蹤,隨后被証實遇害身亡。以色列聲稱“少年遇害事件”是哈馬斯所為,隨后就逮捕了哈馬斯領導人哈桑·尤素福,並下令南部軍區總動員。哈馬斯也不甘示弱,從6月30日起頻頻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巴以關系逐漸走向危機邊緣。

  開戰之前,以軍南部軍區在加沙外圍集結3萬正規軍(開戰兩周后,又征召7.4萬預備役)。開戰后,以軍投入坦克裝甲車輛970余輛,各種火炮330余門,以色列空軍出動F-15I、F-16I戰斗機超過4500架次,同時以色列海軍也出動軍艦封鎖加沙海岸。

  另據以色列國家安全局(辛貝特)掌握的情報顯示,哈馬斯在加沙地帶擁有約1萬名武裝人員,配備各類輕武器及少量火炮,他們最厲害的裝備就是近萬枚火箭彈(包括卡桑、冰雹、黎明等型號),可威脅以色列中南部地區。

  作戰進程

  7月8日凌晨,以軍對加沙地帶發起進攻。最初,以軍主要出動空軍和地面炮兵,對已發現的哈馬斯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同時在加沙外圍部署多個“鐵穹”導彈連,攔截哈馬斯發射的火箭彈。與此同時,以軍將集結於內格夫省腹地的第80、643裝甲師和第252、366預備役步兵師運抵斯代羅特等前進基地。

  “非接觸作戰”

  當以軍依靠先進武器蹂躪加沙之際,哈馬斯也沒有坐等挨打。7月8日夜,5名哈馬斯蛙人試圖偷襲鄰近加沙北部的一處以色列海軍艦艇停泊地。然而,他們剛接近目標區域就被以軍設置的警戒設備發現,隨后相關信息被以軍指揮網絡傳送給周邊的以軍部隊。集結在附近的以軍納哈爾步兵營迅速行動,配屬該營的多輛梅卡瓦坦克很快趕到預定戰位,以色列海軍和空軍也持續跟蹤哈馬斯蛙人。最后,以軍各種作戰平台同時開火,哈馬斯蛙人4死1傷,交戰畫面通過網絡實時呈現在以軍指揮官面前。以軍發言人埃亞勒·澤林格准將稱,這是以軍網絡化聯合作戰能力的首次實戰檢驗。

  從7月8日至16日,以軍基本採取“非接觸作戰”樣式,在扎緊加沙外圍“籬笆”的同時,使用航空兵和炮兵摧毀已知的哈馬斯工事,並伺機派遣特戰分隊偵察突襲,摸清對手的布防情況。在此期間,以軍戰機用多種彈藥(包括激光制導小直徑炸彈、聯合直接打擊彈藥和重達1噸的鑽地炸彈等)發動空襲,轟炸了位於加沙城東部的舍扎伊、北部的沙提,南部的漢尤尼斯和中部的代爾巴拉赫等居民點。以色列表示,這些地區藏有哈馬斯的秘密兵工廠、兵站、訓練營和火箭發射台。

  13日至14日,以軍戰機和M109自行榴彈炮集中攻擊加沙地帶與埃及接壤的拉法鎮,該鎮靠近埃及的房屋全被炸成殘垣斷壁。以色列空軍的AH-64武裝直升機甚至將飛行高度降至80米,向疑似哈馬斯車隊的目標發射大量激光制導導彈,並向情報中隱藏有地道出入口的建筑傾瀉炮彈和火箭彈。

  為了摸清打擊效果,以軍每天都派遣不少於10架無人機(型號包括“蒼鷺”、“搜索者”、“競技神-450”等)圍繞加沙飛行,無人機在空中盤旋的聲音甚至出現在加沙廣播電台播放的新聞節目中,凸顯了以軍的持續監視能力。這些無人機不僅安裝有傳統的夜視器材,還在紅外傳感器上加入自動增益控制,以便從爆炸火球中觀察到目標的細節,方便地面操作人員評估戰果。

  慘烈的巷戰

  7月17日,感覺火候差不多的以軍總參謀長甘茨下令地面部隊參戰。以軍首先從靠近加沙中部邊界的基蘇菲姆基地出發,沿242號公路直插加沙腹地,任務是搜索和摧毀加沙邊界地帶的地道。

  就在以軍長驅直入之際,至少8名哈馬斯突擊隊員經秘密地道突然出現在加沙四大口岸之一的蘇法哨所附近,伺機發動襲擊,卻被一名以軍女哨兵發現。她立即通過信息化網絡發布警報,附近的以軍裝甲車和固定火力點迅速響應,哈馬斯突擊隊不得不中止任務,逃回地道。

  隨后幾天,以軍擴大攻擊范圍,但遭到哈馬斯武裝的頑強抵抗。由於抵抗強度超出預計,以色列南部軍區向國防部發出增兵請求。以色列國防部長亞阿隆和總參謀長甘茨決定把中央軍區的第162師派往前線,負責拜特哈嫩鎮(加沙以北)的巷戰。隸屬北方軍區的哥蘭尼山地步兵旅也奉命接替第80師主攻部隊,向舍扎伊難民營發起更猛烈的進攻。在加沙地區,舍扎伊有“東門鎖匙”之稱,一旦以軍控制舍扎伊,就能輕鬆深入加沙城區。更重要的是,有情報顯示,此地有哈馬斯重要的地下指揮所,是多名哈馬斯領導人的落腳點,更有多條地道通向以色列境內,因此以軍志在必得。

  7月20日,以軍哥蘭尼旅機械化縱隊在炮火掩護下,向舍扎伊發起新一輪攻勢。哈馬斯武裝人員則利用地雷、路邊炸彈和反坦克導彈,截擊以軍坦克和裝甲車。交戰當天,哥蘭尼旅損失6輛裝甲車,其中一輛扎達爾式裝甲車在狹窄街區裡被哈馬斯武裝切斷退路,最終被打成篩子,車上人員無一逃生。更讓以軍頭痛的是,哈馬斯援兵不斷通過地道進入舍扎伊,抵抗力度絲毫不減。

  由於地面交戰處於膠著狀態,再加上以軍炮火造成大批巴勒斯坦平民傷亡,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面臨的政治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在美國和埃及斡旋下,8月27日,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協議,沒能達到既定目標的以軍草草撤出加沙,雙方基本恢復戰前狀態。

  作戰評價

  持續近兩個月的“護刃行動”中,以軍有33名官兵陣亡,還有150多名士兵受傷,這一數字是自2006年黎以戰爭后未曾有過的,要知道2008年底發生的“鑄鉛行動”裡,以軍在加沙僅損失10名軍人。另一方面,以軍聲稱斃俘超過600名哈馬斯成員,發現30余條秘密地道和36口豎井,摧毀和消耗了哈馬斯40%的火箭彈。

  盡管以軍和哈馬斯武裝之間的“戰損比”達到1:20,但以軍內部卻認為這場仗打得有點窩囊。以軍發言人阿裡耶·沙利卡爾少將說:“在士兵們走進戰場時,我們就知道這次戰斗不會是一件輕鬆事。”原因不僅在於以軍戰前缺乏准備,還在於哈馬斯的軍事戰術有了很大進步。沙利卡爾補充說:“哈馬斯武裝的軍事訓練和作戰方式都受到了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朗的影響。”

  事實上,2006年真主黨武裝在黎巴嫩南部成功運用地道戰和伏擊戰“修理”了以軍。這些經驗很快被傳授給哈馬斯,“哈馬斯武裝沒有以色列軍隊的先進戰機和坦克,於是就在火箭彈和挖掘地道方面下足功夫”。在加沙巷戰中,以軍士兵發現很少能面對面地與哈馬斯人員交火,“敵人往往在街頭或窗口突然現身並開槍射擊,然后迅速消失”。

  在組織策劃方面,哈馬斯的軍事能力也在快速提高,沙利卡爾指出:“哈馬斯在加沙地帶有數百個指揮所,有數千名紀律嚴明的戰斗人員,這是一支真正的軍隊,而不是由武裝平民組成的烏合之眾。”以色列學者阿米爾稱,哈馬斯武裝人員的作戰技能已相當成熟,而以軍卻還在用老套路作戰,“這就是‘護刃行動’帶來的沉痛教訓”。(畢曉普)

(來源:新民晚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