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李約瑟有一個疑惑: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既是個見仁見智的老問題,也是個需要探討的新課題。但若從技術敏感與改革關系角度來思考,也不無啟迪。
有學者研究表明,清朝康熙皇帝不僅自己對西學頗感興趣、涉獵甚廣,還要求官員虛心學習西方歷法和治水技術。其組織繪制的《皇輿全覽圖》科學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時間不謂不早,但為什麼並沒有改變我國科技漸漸落伍的事實?究其原因,西學對康熙而言只是一種獵奇,只是一種雅興,對下面的官員來說則是一種負擔,不得不應付,未曾從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來認識和考慮,坐而論道、禁中清談,學得再多,也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因此說,研究“李約瑟難題”其實是對中國科技創新制度、環境以及文化的反思。
當前,我軍信息化建設有了長足進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基礎不牢固,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信息安全不托底﹔發展不平衡,硬件、軟件、數據發展不配套,信息化制度、文化、人才建設發展不協調﹔模式不科學,靠加大投入的增量式發展遇到“天花板”,發展方式和路徑相互鎖定、固化等。面對不足,我們習慣於從起步晚、基礎弱等方面找原因,卻忽視了從更深層面反思。諸如用機械化思維抓信息化建設、急功近利及難以遏制的政績沖動等,已越來越成為發展阻礙。但面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應用方興未艾,我們又可以說與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隻有認識並解決好“李約瑟難題”,才能實現跨越發展。
解決“李約瑟難題”,沒有比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更合適的答案了。一方面,必須把思想認識從對信息化過時的和機械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和經驗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准確把握信息化進入加速發展新階段的特點要求,進一步端正信息化建設指導和目的,尤其要強化“不進則退,不快也退”的緊迫感,不觀望、不等待、不懈怠,敢擔當,立說立行。另一方面,自信而不自大,自強而不自閉,勇於開拓創新,以信息化思維和眼光謀篇布局,用新思路新手段搞好信息體系構建和優化,靠改革創新推進制度文化完善和發展。虛心學習外軍好的東西,但絕不能邯鄲學步,生搬硬套﹔注意保持我軍好的做法,但絕不能削足適履,弄得不倫不類。
解決信息化建設“李約瑟難題”的過程,其實也是實踐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重在知行合一。美軍雖然缺乏完備的理論指導,但注重用技術解決問題,始終保持了信息化優勢﹔俄軍雖然在信息化理論研究上建樹頗豐,信息化建設卻一直處於追趕狀態。我們應該取二者所長而避其短,跳出“為信息化而信息化”“以理論代替實踐”“用信息化裝點門面”等誤區,堅持問題導向,在破解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的重難點問題中推動信息化加速發展。以軍隊新一輪調整改革為契機,健全頂層設計、集中統管、組織運用、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培養開放聯合的信息化文化,著力破除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障礙,打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解決信息化建設“李約瑟難題”,不僅要探尋方法,還要檢驗結果,必須把戰斗力標准立起來。“李約瑟難題”不是難在沒有答案,而是難在實施與驗証,論高難行、無法檢驗的答案說得再好,也不能解決“難題”。軍隊信息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檢驗信息化建設成效,必須注重當前和長遠、需要和可能、重點和整體的有機統一,不能“就信息化看信息化”“把單項突破當整體進步”,要把戰斗力標准真正立起來。不單用技術標准來衡量,不妄用外軍標准來比較,而是用對現代化建設的貢獻度、對戰斗力建設的支撐度來審視,用重大軍事行動、近似實戰的演訓來檢驗,用系統模擬、量化數據來評估﹔既要縱向看也要橫向比,重在發現問題、找准位置,更全面、更直接、更准確地檢驗建設水平,加快成果向戰斗力轉化。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