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行進在川藏線上的“80后”老汽車兵

2014年10月21日16:05    來源:光明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在川藏線上的“80后”老汽車兵

行進在川藏線上的“80后”老汽車兵

  張龍侃,27歲,兵齡9年,是成都軍區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一名代理排長,在川藏線上光是夾江到古井已經跑了54趟。作為一名山西人,9年的川藏線生活已經能讓他說一口地道的四川話。

  導讀:有多少人知道川藏線上運油營的戰士晚上是要睡在駕駛室的?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前往兵站吃飯是要自帶碗筷的?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在以“險”著稱的川藏線上路遇塌方或車子拋錨是怎樣的情形?在川藏線紀行活動中,記者有機會坐上了運輸隊的油罐車一起行進三天半,跟拍一線運輸士兵的真實生活。

  光明網10月21日扎木訊(記者 丁玉冰 王子墨)張龍侃,27歲,兵齡9年,是成都軍區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一名代理排長,在川藏線上光是夾江到古井已經跑了54趟。作為一名山西人,9年的川藏線生活已經能讓他說一口地道的四川話。

  按照規定,一輛油罐車配兩名士兵,一名駕駛員帶一名學員,也就是“師傅”和“徒弟”的關系。通常來說,剛進團的士兵要跟隨“師傅”“上線”一年左右才可以自己開車,也就是戰士們俗稱的“放單”。

  從四川到西藏是一路向西,向藏運送物料被戰士們稱為“西進”,返程稱為“東返”。單程一次需要12天左右,往返要21天左右。為防止戰士們疲勞駕駛,每天隻跑兩個兵站的路程。此次出發一共110台車一起執行運輸任務。

  來之前,記者曾想象過川藏線上的生活是怎麼樣的,但一路隨行才發現比記者想象的更枯燥乏味和緊張驚險。

  枯燥乏味在軍隊每天絕對嚴格的作息時間、狹小的活動范圍和一成不變的運輸任務,緊張驚險在路途遙遠路況又差,除了要應付道路上暗冰、雨雪、塌方、飛石等自然災害,還要應付各種突發狀況,像怎麼鳴笛都按照自己的節奏離開公路的?牛、村庄中突然沖到路邊的小孩子等等。川藏線沿途海拔落差大,起起伏伏的高山連綿不斷,山下同山頂的氣候可能完全不同,有時山下晴朗,山上雨雪,有時中午還熱的隻穿單衣,晚上就能下起大雪。數量龐大的車隊要在這樣的路上保持幾乎勻速、等距的行進不但要求高超的技術,更需要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堅韌、沉穩的精神和毅力。

  張龍侃說他第一次“放單”獨立開車執行運輸任務時就遇到了冰雪路段,當時路面太滑,連車帶油約20噸的車子在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山上打滑,經驗不足隻好請車隊的老兵開到不太滑的路面重新開起。后來再提起這次任務的時候張侃龍說他還蹭了同事的車子,還叮囑記者不要把這件事寫進來。

  從蘆山地震救災返回時,張龍侃的車子拋錨,停在了成雅高速上。因為沒帶替換的汽車零件,他和戰友在高速上過夜等人把零件送過來,提起這一夜,張龍侃還是心有余悸,他說兩人晚上根本不敢睡,輪流用手電筒向車窗外警示。在高速上開過車的人肯定都知道這是多危險的事情。

  提起被塌方堵在荒山上的時候,張龍侃跟記者描述他們如何利用手頭有限的資源煮方便面吃時,像是在講述一件有趣的事情,可是記者聽來隻有滿滿的辛酸。

  油罐營的規定是不管春夏秋冬、嚴寒酷暑、野外還是兵站,駕駛員必須在車上過夜,隨時保護運載的油料。從入伍至今,張龍侃在駕駛室的座位上睡了6年。每天晚上把座椅放下來,隨車一直攜帶的被褥枕頭一鋪,小小的駕駛室就變成了臥室,他一米九的個子,躺在長兩米,寬半米的“床”上,連身都不能翻。

  第二天,在快到雅江兵站的時候,張龍侃的車子大件損壞拋錨在距離兵站不遠的地方。高原10月的天氣可以用“午穿紗晚穿棉襖”來形容。中午11:15左右開始,記者穿著T恤光是站在旁邊都覺得又晒又熱十分難耐,需要時不時的站在陰涼處緩緩,張龍侃和同事們頂著烈日一修就是兩個小時,將近兩點的時候才在旁邊的小飯館隨便吃了頓飯,便又馬不停蹄的繼續修車,4、5個人修車修的滿身污油、汗流浹背,卻沒看到一張不耐煩的臉,他們說習慣了,車子故障著急也沒用,趕緊修好不耽誤行程就行。

  現在的川藏線近80%以上都是好柏油路,但因為海拔落差大,盤山路多,好多連續拐彎、回頭彎讓平常喜歡在游樂園找刺激的記者都覺得驚險萬分。其他非柏油路的路況更是十分惡劣,除了路基下沉、損壞完全看不出曾經是柏油路的路,還有一部分是原始的土路。這些路段不但路面情況惡劣,還因為多在上山下山的途中,道路窄,飛石、塌方常見,拐彎處會車困難,常常造成擁堵。這時張龍侃和他的同事們還要擔負疏通車輛的責任。出於百姓對軍人的信任,這種會車時造成的小規模擁堵在“張龍侃們”的指揮下往往能很快疏通。

  后記:

  記者跟隨油罐運輸營一路從瀘定兵站到竹卡兵站,在邦達兵站因為油罐營的運輸路線與記者不同,在邦達兵站分開了。這大約三天半的時間,記者與油罐營的官兵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吃過的苦深深的震撼記者,他們的單純善良發自內心的對你關懷深深的打動記者。

  以前從未想過我們的同齡人能跟我們過著如此完全不同的生活:夏天我們在空調房裡工作學習生活,在商場逛街吃飯吃甜品時,他們在沒有空調的車內向氣候惡劣的高原進發﹔冬天我們在暖氣房內抱怨著冬天的干燥和寒冷時,他們卻要冒著零下十幾度甚至幾十度的嚴寒睡在車內﹔兵站的接待環境相比十幾年前甚至是幾年前都好了很多,可相對與內地來比還像是停留在上個世紀。

  一路上的兩三個兵站還處於缺電少水的狀態,在兵站盡量保障記者們的需求時還是碰到了停電沒水的狀態。官兵們一次上線任務十幾天甚至二十天都沒辦法好好洗個澡,夏天可能打盆水擦一擦就好,冬天,在高原稍微受涼發燒感冒,就有可能引發肺水腫等可怕的疾病,隨時會喪命,了解過川藏線騎行、自駕行的讀者可能都知道這些。可無論是惡劣的氣候、高原反應還是荒漠高原的寂寞折磨著他們,他們都能按時按量堪稱完美的完成各種運輸任務。不管是老兵還是新兵,跟他們的同齡人相比,都吃了太多太多的苦。看著他們講述當年的這些時已經談笑風生的樣子,記者怎麼都無法釋懷。

  來之前也看過不少報道,夫妻兩地分居、未執行任務無法見到親人的最后一面、小孩出生無法到場等等,可是感動只是停留在字面。跟著車隊一起行進的這幾天,他們中的許多人跟記者都成為了朋友,人就這樣,隻有當你周圍的人有這些遭遇時你才能有深刻的切身體會。

  當記者一行離開海拔4390米的邦達兵站后,油罐車隊的官兵們駐扎在了這個讓記者頭痛欲裂眼花看不清字的地方。傍晚張龍侃告訴記者邦達那邊下起了大雪,記者一想到曾經採訪過的“張龍侃們”要冒著零下六七度的大雪睡在狹窄的駕駛室,一想到學員“郝明帥們”睡在沒有暖氣缺電少水的大通鋪時,就難過的直掉眼淚。

  從夾江出發時,汽車團裡組織大家看了一場話劇《長路向天》,講述川藏公路的建設過程,裡面的一首詩一直縈繞在記者腦海:

  《致我的同齡人》

  當我向你揮手的瞬間

  不知是否就是永別的一天

  當你坐進明亮的辦公室

  我已等上雪山之巔

  你能夠看到鮮花、綠草。滿眼郁郁蔥蔥

  卻欣賞不到我頭頂上那一片蔚藍的天空

  你的夜晚是音樂、華燈、霓虹

  卻享受不了重生的喜悅、赴死的從容……

  親愛的同齡人,讓我告訴你

  我們每天都體驗著與殘酷相伴的美麗

  這種美麗安慰了在死神身邊行走的我們

  也讓我們眷念不已……

  再見了我可愛的戰士們,希望有一天再相見,我還能同你們一起出發!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