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1985年11月6日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群眾來信《老母平安行千裡 多虧親人解放軍》,反映幾名解放軍幫助老人賈貴珍從武漢平安抵達旅順的事跡,並配發短評《閃光的一滴水》。時隔29年,《解放軍報》於今年10月20日在頭版再次刊登群眾來信,表達9旬老人當面感謝解放軍的願望﹔並派出記者採訪老人賈貴珍,發表通訊《解放軍同志,你們在哪裡?》。
《解放軍報》及其微博、微信、客戶端和中國軍網聯合發布這一消息后,眾多媒體紛紛轉載,短時間內即獲大量點贊,評論和轉發數量也十分可觀。不得不說,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能在29年間兩次引發熱議,個中緣由引人深思。
新聞是即時的、當下的,屬於“易碎品”﹔而故事是歷史的、傳續的,歷久而彌新。隻有讓新聞變成故事,使人們能夠記住、樂於分享,才能讓好新聞煥發活力,讓正能量永續傳承。29年后的這則新聞,其價值不在於“新”,而在於溫馨:讓座、端茶、買飯,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卻讓老人過了29年仍然念念不忘,發布“尋人啟事”,希望當面致謝。這樣的故事,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自有溫暖人心的力量。
正如短評中所寫:“不要小瞧了讓一下座、端一杯水、問一聲好這些細小的言行,人們往往是從這些細小的事情上來審視一個人的。”這話,在當下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相較於29年前,現在房子更多了、車子更多了、票子更多了,然而是不是凡人善舉更多了、嘉言懿行更多了、值得傳頌的好故事更多了?當面臨“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選擇,你怎麼辦?當聽到“讓座糾紛老人猝死”的消息,你怎麼看?
老大娘念念不忘的、《解放軍報》全力尋找的,是那幾位做好事不留名的軍人嗎?是,也不是。29年后再次打開那塵封已久的故事,實際上是對一種精神品格的贊許,是對一種道德情操的呼喚。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並不意味著道德水准的同步提升﹔相反,一個現實問題讓當下的人們困惑不已:我們引以為豪的那些好傳統,我們深信不疑的那些好品德,我們爭相傳頌的那些好故事,到底去哪兒了?
對於這一“時代之問”,當代軍人以無聲的行動給出了有力的回答。翻看軍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軍營”專欄,《“蹈火英雄”盡顯軍人本色》《路遇突發急病患者傾力相助》《28載奉獻愛心傳遞正能量》《見義勇為擒劫匪》《一諾千金替戰友盡孝》《鐵臂托住墜樓女大學生》……一篇篇帶著溫度的文章,描繪的是解放軍的英雄本色,抒發的是子弟兵的愛民情懷,記錄的是和平年代真實發生在軍營內外、平凡卻動人的好故事。
我軍從建軍之日起,就與人民群眾形成了血脈相通、休戚與共的緊密聯系。盡管軍隊的職責使命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人民軍隊的本色永遠不變、宗旨永遠不變,這是每一個中國軍人牢牢記在心裡、緊緊握在手中、穩穩扛在肩上的東西。作家魏巍的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使得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形象烙在人民群眾心中,深深影響了幾代人。它是一則通訊,也是一個故事,它讓大家堅定了信心、感受到希望、增添了力量,它將人民軍隊的光輝與榮耀,塑成一座時代的豐碑。
29年前,那封群眾來信被放在“四有佳話”專欄裡﹔29年后,這封群眾來信被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軍營”專欄裡。專欄名稱變了,但其精神內核沒變,當年“閃光的一滴水”,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如果翻出當年的舊報紙,想必已經泛黃發脆,但好故事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和價值,拂去歲月的灰塵,它就能釋放出感召人心的巨大能量。
當年的短評以極朴實的文字寫道:“這位老大娘和她的親屬,雖然不知道這幾位軍人的姓名,但是他們記住了一點:解放軍好!”29年過去了,老大娘依然記著解放軍的“好”,穿軍裝的軍報記者來採訪她,分別之際,她動情地說:“我又見著解放軍了,我要多看看。”這麼一個小小的故事,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卻是最生動的詮釋。老大娘的“念念不忘”,對軍人是肯定,更是鞭策。不管她的恩人有沒有找到,當代軍人都要以實際行動証明:解放軍永遠好,子弟兵永遠親!
習主席在“8·19”講話中強調,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對於軍隊媒體而言,講好軍營故事、傳播好軍隊聲音,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引領社會風氣、弘揚人間正氣,既是責任,也是考驗。軍隊媒體曾經、正在、並將繼續用心講述“軍營好故事”,讓每一個普通而真實的故事,激發出強大而恆久的正能量!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