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跑好新常態下的“接力賽”

■本報記者 張天南 梁文杏

2014年11月06日06:53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跑好新常態下的“接力賽”

  經濟增速放緩,新常態下調控仍需保持定力

  關鍵詞:促就業·增速換擋

  記者: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3%,創下近年來同比新低,而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7.4%、7.5%、7.3%的“倒V型”增長亦凸顯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您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態勢?

  余斌:從大的背景看,過去35年中國的GDP年平均增長近1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而這一數值在2012年以后下降到7%至8%之間,如果這樣的趨勢能夠保持下去,那就說明我國經濟運行將迎來新常態階段。對於當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換擋到中高速增長,我認為這與影響經濟高速增長主要動力來源的變化有關,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業和房地產業峰值臨近或進入調整階段是導致經濟增速換擋的重要原因。

  但我們不能因GDP增長速度放緩而對中國經濟增長得出消極的判斷。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深刻變化,要求經濟增長速度進行“換擋”,要求經濟增長目標向合理區間進行“收斂”。值得大家關注的是,經濟下行過程中要看到亮點頻現,比如就業保持總體穩定,主要效益指標包括企業利潤、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等基本穩定,經濟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超過投資等等。

  牛犁: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確實面臨著一些下行的壓力,但是總體上我們前三季度平均保持7.4%的增長是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而且居民消費價格非常溫和。同時,我們注意到,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2%,跑贏了GDP。從中我們能體會到黨和國家宏觀調控的“底氣”和“定力”所在: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增速放緩的過程中,7.5%不應被看作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關鍵是要看根本問題——就業水平如何。

  記者:剛才提到了城鎮新增就業超過了1000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標。那麼為何會在經濟增速下滑的同時就業還能保持穩中有增的態勢呢?

  牛犁:關於就業的情況可以這樣看:一是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去年底GDP總量是9.2萬億美元,五年前還不到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現在1個點的GDP能夠帶來900億美元的增量,而五年前的增量隻有現在的一半左右,伴隨經濟總量的增加會帶來就業量的增加。二是結構的變化,特別是服務業比重的上升。服務業比重的上升有助於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今年新增就業來看,差不多有七成是來自於服務業,新注冊的企業也更多是以中小服務業為主。

  張佔斌:觀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運行可以看到,在溫和回落的背后,經濟結構正發生積極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三產業佔比繼續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增強,國民收入分配中向居民傾斜的趨勢更加明顯,單位GDP能耗不斷降低,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最大來源。服務業產值在不斷增加,反映出我國創業就業能力在不斷增強,中國的技術革命與商業新業態結合,電子商務或網上消費,健康、養老、旅游產業等,都可能是今后經濟發展新熱點,這些都在改變和改造著中國。這無論是對促進就業,還是對改善民生而言,都是利好的消息。

  今年3月份以來,我們進行了商事制度改革,具體說來就是工商登記注冊制度做出了重大調整,包括注冊資本的要求、辦公場地等條件明顯放寬了,再加上部分行政審批事項的減免或下放,應該說注冊的企業數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這裡面新創造的就業是非常突出的。在經濟增長下滑的同時吸納就業的能力不降反升,這一變化表明,結構調整的成效正在顯現。

  彌補歷史欠賬,加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關鍵詞:微刺激·深化改革

  記者:當前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不小,面臨這種壓力我們應該怎樣去應對,未來會不會出台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和措施呢?

  張佔斌:我們要深入思考經濟增長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它是為了滿足充分就業,為了老百姓收入增長,為了擁有更好的自然資源環境和社會環境,而不是干澀的GDP數字。走向新常態的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這是總的經濟指導政策方針,簡而言之,就是穩中求進。因此,穩增長是四季度甚至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工作最重要的方向。穩增長不是強刺激,而是有利於結構調整,有利於長遠發展的穩增長,為此政府投資將會主要投向中西部鐵路建設、水利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地下管網改造及交通建設等。穩增長的同時,那些產業企業的落后產能將被淘汰,還有許多中國制造將被引向國際市場,加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顯得越來越緊迫。

  牛犁:我認為,不會再出台大規模的強刺激措施,而是盡可能地微刺激,去彌補那些有歷史欠賬的領域,比如: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像高鐵在中西部地區還比較缺乏﹔二是許多城市的軌道交通、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三是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消費領域,政府需要加大投入解決上學難、養老難、看病難等問題﹔四是通過推進節能減排營造碧水藍天方面,政府還有很大的可為空間,今年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下降了4.6%,這應該說是個非常不錯的數據,表明我們能效水平在改善。

  余斌:在經濟運行新常態下,理想的經濟增長速度應該在7%左右,而宏觀調控是平抑經濟增長波動的。為保障經濟平穩增長,深化改革和宏觀調控要“齊心協力”,一方面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另一方面堅持總量穩定、定向調控的總體思路。同時,要增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消除不合理因素,推動融資成本下降。

  記者: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房地產曾是中國經濟最主要的推動力。當前房地產在進行新一輪的調整,您對房價走勢怎麼看?

  余斌:我們認為,房地產已走過了供不應求的階段,目前總體上是供求基本平衡,局部地區相對過剩的狀態。今年以來住宅新開工面積大幅回落,市場預期開始調整,對中長期房地產市場的穩定運行利大於弊。雖然近期調整力度較大,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但必須看到的是市場調整是必須經歷的階段,以“短痛替代長痛”才是務實的選擇。

  牛犁:我個人覺得,確實過去十年房價漲幅是偏高的,不要說一線城市,就是二、三線城市的老百姓都難以承受,所以進行適度、有序、合理的調整是迫切需要的,也是市場必然的規律。中國人有自己的習慣特征,表現為住房自有率偏高等特點,但房價漲幅明顯超過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進行適度調整是必然的一個趨勢。

  順利實現“交接棒”,四季度仍可保持平穩增長

  關鍵詞:接力賽·提質增量

  記者:此前,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一些國際機構紛紛下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唱衰中國的聲音一時間此起彼伏。當前,大家普遍關注的是,四季度中國經濟會是怎樣的走向?

  牛犁:根據現階段經濟走勢來看,應該說投資需求還是個減慢的態勢,而消費是基本穩定的,因為畢竟我們前三季度城鄉居民收入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也沒有其他重大的沖擊,而物價水平相對是溫和的態勢。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可能四季度我國經濟基本趨穩,保持平穩增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理由主要來自對推動經濟增長新動力的信心,包括商事制度改革、營改增擴圍,以及投資項目行政審批事項的減免和下放等各項改革措施逐步激發微觀市場活力。在國家創新戰略的推動下,我國人力資本和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加大,經濟增長效率有所提升,戶籍制度改革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等等。此外,外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外貿出口較快增長。從全年來看,我國GDP增長7.4%或7.3%,總的來說是可以完成7.5%左右的預期調控目標,特別是就業提前完成了這樣的目標。所以,要更多地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的改善,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

  余斌:我更願意把中國經濟增長當前的階段稱為“追趕接力”,在田徑比賽中,“交接棒”往往是一個風險比較大的環節,交接棒如果不成功的話,比賽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成績。中國目前就處在“交接棒”的階段,順利實現“交接棒”對跑好“接力賽”至關重要。要順利平穩進入新常態,需要達到“六可”目標,即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就業可充分,民生可改善,風險可防控,資源環境可持續。明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后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這兩年是我國經濟平穩轉入新常態的窗口期,也是新舊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轉換與接續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宏觀政策需要順應目前的調整趨勢,在堅守底線,對短期意外沖擊保持警惕的情況下,把握好時間窗口,將經濟波動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2015年有條件爭取7%左右的GDP增長。

  張佔斌:目前中央政府確定的經濟增速為7.5%左右,“十二五”規劃確定要實現的經濟增幅是7%左右,到2020年可能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這一增長目標,但現在距2020年還有5到6年時間,如果把經濟增幅立刻降到7%,再往后能否守住7%,就很難說了。因此,這幾年經濟增幅應會在7%至7.5%之間,也可能會出現略超出這個區間的波動,都應該被視為正常狀態。再從更長遠的視角看,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經濟存在差距,中國經濟增長還有巨大的潛力,維持10年到20年的中高速增長並非不可能。

  余 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

  牛 犁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張佔斌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版式設計:蘇 鵬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