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在陸軍,“戰場”在海上﹔身著叢林綠,心裝萬頃浪。
一首看似矛盾的打油詩,是對南京軍區某船艇大隊官兵最貼切的寫照。自大隊組建以來,一茬茬年輕的陸軍水兵懷揣各式各樣的青春夢想來到這裡,用一樣的堅守書寫著“陸軍海戰隊”的傳奇。他們跨戰區訓練、跨海區保障、跨軍兵種協同,在海陸之間架起一座座沖鋒的平台,超過30萬海裡的總航程記錄著他們青春的航跡。
戰士吳攀旗自小就是個海軍迷,當水兵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入伍后,他沒能穿上藍色的水兵服,卻穿上了陸軍的綠軍裝,夢想隻實現了一半。
“可不要看不起陸軍水兵,更不要看不上百十噸的小艇,要想當一名合格的船艇兵沒那麼容易。”大隊政委林建業步兵指揮專業出身,是土生土長的“泥腿子”。交流中,他不止一次告訴官兵,相比大船巨艦,要想在小小的船艇上站穩腳跟並不容易﹔相比深海巨浪,淺灘一樣能磨礪出勇猛的蛟龍。
去年夏天,還是新兵的吳攀旗第一次航行就“幸運”地和大風浪相遇。這次經歷成為了這個90后戰士刻骨銘心的記憶。
風越來越大,浪越來越猛,橫浪一個接一個向船艇扑來,好像要把整個船吞沒。連續幾個小時的嘔吐,吳攀旗感覺連前一天吃的東西都吐出來了一樣。艇長阮劍清鼓勵他:“你要堅持,隻有過了這一關,你才是真正的水兵!”班長看吳攀旗站不穩,讓他回艙躺下休息,但他用背包繩把自己綁在扶手上,一直在崗位上堅持到了錨泊地。
經歷了幾次演兵場硝煙的洗禮后,年輕水兵在青春的扉頁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是錨,必須埋沒自己,才能發揮作用。他們深深感覺到,船艇小小的駕駛艙是裝載部隊的“生命艙”,一艘艘船艇同樣是戰場的尖刀。
航行不擇海域,訓練不分時節。大隊全年訓練時間超全訓單位標准訓練時間近一半,官兵近半年時間在海上訓保障練協同。
一次遠航訓練,途中天氣驟變,眼看暴風雨即將來臨,這種天候條件下航行,不僅物理視距受限,而且聽力完全喪失,船艇在海上成了“瞎子”“聾子”。此時在附近找個港口停泊最為安全。然而,參謀長陳躍峰卻下令:繼續航行!
在陳參謀長看來,隻有在這樣的訓練條件下才能練出官兵們過硬的打贏本領。最終,編隊整整摸索航行6個小時,才從暴風雨中穿越出來。這次冒險,為大隊積累了暴風雨航行的第一手寶貴資料。
“氣為兵神,勇為兵本。庭院裡跑不出千裡馬,風平浪靜中練不出彪悍的水手。”該大隊大隊長王平如此點評。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