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協同 張永進攝
■引子:硝煙遮群峰,炮聲震長空。
深秋,昆侖山腹地戰機轟鳴、炮聲隆隆,一支由第21集團軍與蘭州軍區空軍、第二炮兵、陸軍航空兵等軍兵種組成的聯合戰役軍團,在這裡與“藍軍”激烈搏殺,攜手探索多軍兵種高原寒區聯合制勝之策。
聯合指揮體系運轉高效、聯合火力打擊模式研究更趨深化、戰略戰役保障力量首次全程參演……此次演習雖然亮點頻現,但戰后復盤,各級指戰員仍查找出不少問題,比如聯合的硬件欠缺、條件受限,聯合的機制不全、行動受限,聯合的素養不高、人才匱乏,等等。
極目遠眺,雪山連綿。參演官兵深刻反思:聯訓聯戰,還需邁過幾多坎?
單兵、單車、單炮效能的發揮,是形成聯合作戰能力的基礎——
攥指成拳,“指頭”不硬不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充分發揮各軍兵種火力的優長,確保聯合火力打擊效果,演習中紅方指揮員反復研究籌劃,制訂了《聯合火力打擊細則》,各火力單元誰先打、誰后打、誰打什麼目標、誰打多長時間等要素都一目了然。
進攻戰斗打響后,紅方各軍兵種火力單元依據《細則》,對藍方目標發起一波又一波打擊——
紅方某型陸基導彈呼嘯升空,對藍方多處要地進行精確打擊后,數架轟炸機穿雲破霧,對藍方防御陣地、重要目標進行地毯式轟炸。
緊接著,紅方各型火炮齊聲怒吼,一發發炮彈呼嘯著直扑藍方指揮所、通信樞紐等重點目標。炮聲剛停,紅方數架直升機悄然出擊,對藍方坦克、裝甲車和炮陣地進行定點打擊。
在直升機下方,紅方數十輛坦克風馳電掣,卷起漫天沙塵,向藍方前沿陣地發起猛烈攻擊……一時間,紅方各火力單元你方唱罷我登場,自始至終密切協同、銜接緊湊,令前來觀戰的訓練專家拍手叫好。
打是打了,打得怎麼樣?復盤推演時,負責火力毀傷評估人員發現,紅方火力打擊效果總體較好,但個別火力單元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打擊效果。
比如,紅方縱深奪控群迫擊炮攔阻射擊時,射彈散布較大,沒有形成有效的攔阻線﹔又如,紅方右翼攻擊群對藍方前沿坦克目標射擊時,有兩個目標一發都沒有被擊中﹔再如,某型坦克具有行進間射擊能力,但為確保打擊效果,紅方坦克多數都是在停止間射擊。
剖析上述現象,演習總導演張建勝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問題反映了部分單位基礎訓練不夠扎實。
“聯合作戰猶如攥指成拳,‘指頭’不硬,打出的拳頭就沒有力量。”直面差距,許多官兵深切感到:萬丈高樓平地起,必須打牢聯合訓練的基礎再攀高。
講評會上,蘭州軍區領導的話擲地有聲:各級必須堅持嚴摳細訓,強化單兵、單車、單炮專攻精練和一專多能訓練,通過分步組訓、反復練習,真正把實戰必備的專業技能訓實、訓精、訓到位。
戰術層次的聯合行動,是落實戰略層次聯合指揮的關鍵——
有了逐級“聯”,才有整體“聯”
演習中的兩個戰斗場景,參演官兵記憶猶新——
扮演紅方的某團二營經過長途迂回,與兄弟單位一起對某地域之“敵”形成包圍。該營營長判定目標方位坐標后,命令通信兵把信息傳給武裝直升機,然后空地一體向藍方發起進攻。然而,由於信號不穩定,坐標信息沒能傳給在空中盤旋的武裝直升機,最終未能實現殲敵的意圖,眼睜睜看著“煮熟的鴨子”飛走了。
戰況陷入膠著,紅方30名特戰隊員搭乘兩架運輸直升機,從側翼迂回到藍方縱深成功機降。緊接著,他們密切協同,完成偷襲藍方炮兵指揮所、炸毀藍方縱深警戒雷達、給炮兵引導打擊目標等一系列任務,改變了戰斗局面,收到了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效果。
兩場結果迥異的戰斗,引發許多官兵和在場訓練專家的熱議。
“在信息化戰場上,既有聯合戰役,也有聯合戰斗。”石家庄陸軍指揮學院戰役戰術系主任馮佔立認為,戰術層次的聯合行動是落實戰略層次聯合指揮的關鍵,如果戰術層次聯不上或聯不好,訓練與實戰就會脫節,戰略和戰役層次的聯合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搞好聯合訓練,既要搞好戰略、戰役層次的訓練,也要搞好戰術層次的訓練,使各個層次都聯起來。
有了逐級“聯”,才有整體“聯”。這個道理似乎不難懂,但收兵回營,某裝甲旅幾名營長說起聯合訓練,依然覺得與基層關系不大,主要是上級領導和機關的事。此次演習,該旅擔負某方向進攻任務,用他們的話說,與過去沒啥兩樣,就是相互間注意配合。
顯然,不澄清這種模糊認識,推進聯合訓練向戰術層次延伸就是一句空話,否則今后打起仗來,各自為戰的現象仍然會重復出現。
“基層官兵對聯合訓練的誤解,既有認識上的局限性,也有體制、裝備和人才等現實難題的原因。”蘭州軍區司令部軍訓部領導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絕非朝夕之功,需要突破許多障礙,當前最要緊的就是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招一式練起。
聯訓聯戰深入發展,離不開高效集約的聯合保障體系——
后裝保障,對接聯合作戰“大戰場”
在高原訓練作戰,因高寒缺氧,武器裝備與人一樣會出現“高原反應”:車輛功率下降、導彈和火炮命中精度降低、裝甲裝備故障增多,因此離不開過硬的后勤和裝備保障。
此前,蘭州軍區為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組織油料、軍需、運輸、衛勤和修理等10多支保障分隊挺進雪域高原,與作戰部隊進行全程對接演練,錘煉戰時綜合保障硬功,破解制約高原作戰后勤和裝備保障能力生成難題,為后勤和裝備部隊實現練與戰的對接探索路子。
前方鐵鷹盤旋、戰車怒吼,陸空協同拔點奪要﹔后方保障有力、銜接互補,多級聯合保障打贏。記者在聯合實兵演習現場看到,攻擊部隊油料告急,空中支援力量及時空投油囊現地補充﹔炮火硝煙中,傷員被直升機緊急后送到野戰醫院﹔裝甲裝備受損“趴窩”,應急搶修分隊快速前出搶修……精確高效的一體化聯合保障,使保障力量從自導自演的“小圈子”對接到聯合作戰的“大戰場”。
聯訓聯戰,保障為先。演習中,及時有力的綜合保障,給來自總部和院校的訓練專家留下深刻印象。
“聯合訓練的保障條件直接影響聯合訓練的質量,建立集約化的聯合訓練保障體系,既是訓練所需,也是形勢所迫。”蘭州軍區聯勤部領導介紹說,為實現保障效益最大化,他們統籌使用各種保障力量,按照誰牽頭誰協調保障的原則,統一計劃聯合訓練經費彈藥、物資油料、場地器材等,構建起聯合一體、銜接互補、精確高效的聯合保障體系。
不僅如此,他們還向上級申請調用了通信衛星、高空雷達、重型運輸車和全地形加油車等裝備,編配了導航測繪、氣象水文、情報偵察等力量,把戰略、戰役、戰術3個層次的保障力量運用於演習實踐,使紅方聯合戰役軍團如虎添翼。
戰場機動時,某裝甲團突然接到快速機動到某地域的命令。如果全團裝甲裝備繼續採取履帶行軍,根本無法按時到達。正當該團領導萬般焦急時,青藏兵站部某重裝運輸連受命及時趕到,使難題迎刃而解。
此次聯合實兵演習的實踐使參演官兵深刻認識到:后裝保障隻有對接聯合作戰“大戰場”,才能在未來作戰中有所作為。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