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出的“國防創新倡議”表明,美軍將率先進入軍事革命新階段。事實上,利用軍事技術創新優勢,在軍事競爭中抵消主要對手的戰略優勢,是二戰后美軍屢試不爽的做法——美第三次“抵消戰略”呼之欲出
2014年11月15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在裡根國防論壇發表演講時,明確提出以第三次“抵消戰略”為內涵的“國防創新倡議”。這一計劃旨在通過發展新的軍事技術和作戰概念“改變未來戰局”,在與主要對手的新一輪軍事競爭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
技術為先——研發顛覆性先進技術武器
利用自己的技術創新優勢,掌握世界軍事革命的主動權,從而抵消主要對手的戰略優勢,是戰后美軍屢試不爽的做法。20世紀50年代的第一次“抵消戰略”,美軍利用自己的核技術優勢,在核軍事革命中抵消了華約集團的常規軍力數量優勢。這一戰略一直持續到蘇聯掌握了可靠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美蘇實現核均勢為止。接著,美軍又於20世紀70年代發起了第二次“抵消戰略”,利用自己在電子技術上的優勢發動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軍事革命,通過發展基於信息的“技術賦能器”並提高現有武器平台效能,再次在與蘇聯的軍事競爭中佔據了優勢。
此次“國防創新倡議”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核心是發展顛覆性先進技術武器,主要抵消對象是中國和俄羅斯,手段是綜合集成創新,具體體現為四大突破:一是作戰概念創新突破,突出信息主導,推出“作戰雲”概念、“水下作戰”概念以及“全球監視和打擊”概念等。二是技術創新突破,以計算機、人工智能、3D打印技術等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推動定向能武器、電磁軌道炮、士兵效能改造、自動化無人武器系統、智能武器、高超音速武器等新概念武器發展。三是組織形態創新突破,以新技術、新作戰概念與新作戰樣式牽引編制體制優化,建設一支更加精干、高效的聯合部隊,採取更多組合模式,以科技裝備創新發展催生更多的新型作戰力量。四是國防管理創新突破,在國防預算持續削減的背景下,更加注重戰略規劃與優化資源配置,支持軍工企業改革創新,確保國防工業基礎的可靠性和靈活性,利用最優秀的思想和尖端技術推進國防部的創新及運作方式。具體包括:改進國防部使用多年的“計劃、項目、預算和執行系統”;制定包括機器人、自主系統、小型化、大數據和3D打印等在內的先進制造業領域的長期研發計劃;推出“更優購買力計劃3.0版”,優化採辦流程;在武器裝備研發、採辦和運用的過程中,注重模塊化和開放式系統架構,通過軍民一體化方式推動對新武器和新技術的研制等。
美軍“國防創新倡議”表明,美軍將率先進入軍事革命新階段,由此掌握軍事競爭的主動權,繼續佔據優勢地位。
戰略升級——多手段生成復合式威懾能力
“國防創新倡議”表明,美國與其他大國的軍事競爭戰略有了新的發展,雖然本質上仍然是優勢戰略,手段上仍然是非對稱抵消,但思維上有了新變化。一是新的威懾思路。即改變以往基於直接攻擊威脅、通過傳統的聯合作戰行動實現目標的常規威懾戰略,更多強調“拒止式威懾”和“懲罰式威懾”。首先,明確對手和目標。美國並沒有試圖尋找一種普適型的“抵消戰略”來應對美及其盟國所面臨的每一個可能威脅,而是量身訂制,將戰勝潛在對手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武器作為其明確目標,將恢復和保持美國的常規力量投送能力作為威懾的基礎。其次,從“勸阻”戰略向“拒止式”加“懲罰式”威懾戰略轉變。為提升常規威懾力,美國改變傳統“簡單粗暴”式的威懾戰略,轉而選擇發展使對手知難而退的能力,以及通過威脅對手進行非對稱報復性打擊,增加對手發動戰爭的預期代價。“拒止式威懾”強調具備生存能力和可靠作戰能力的前沿存在以及全球反應能力,而“懲罰式威懾”則被稱為“傷害”能力,要求有能力和意願來發現並摧毀高價值目標,不管該目標身處何地,防御如何。二是新的聯盟作戰思路。與一直以來美國注重盟國參與有所不同,新抵消戰略強調的是對盟國的保護。一方面,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亞等美國亞太軍事盟友必須在維持穩定的軍事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更加強調打造美軍自己的全球監視和打擊力量。美軍強調在威懾框架失效的情況下,通過快速打擊來阻止對手的進攻行動。第三,與核戰略相配合。盡管美國官方宣布將減少對核武器的依賴,但哈格爾在“國防創新倡議”中宣布將全面改革核力量,包括實施耗資巨大的大規模核力量戰備程度維持、建設與發展計劃。改進核戰略配合新抵消戰略,形成了一個新型復合式威懾戰略,或將成為未來美國國防戰略的重心。
能力生成——大力構建全球監視與打擊網絡
美軍作戰使用的基本方式是戰略投送。但它認為,潛在對手正在部署自己的偵察和打擊網絡,挑戰美國的力量投送方式。美軍“國防創新倡議”的直接目的,是利用美國在無人作戰、遠程空中作戰、隱形空中作戰、水下戰、復雜系統工程集成和作戰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將地理上分散的多種平台(比如長航時無人機、遠程隱形戰機和水下系統)結合起來,構建一個全球監視和打擊(GSS)網絡,破擊對手的反進入/區域拒止網絡,為美軍的力量投送消除障礙,創造條件。這一網絡具有四大優勢:一是平衡性,由適應各種威脅環境的低端和高端平台組合構成;二是適應性,可在地理上分散部署,最低程度依賴抵近基地,最少限度觸及敵方防空措施;三是響應性,可在數小時或者數分鐘內實施監視和打擊;四是可拓展性,可同時在全球多個地方擴大規模並影響事件。全球監視與打擊網絡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針對中度到高度威脅環境而配置的所有要素都能在威脅程度更低的環境中運作。
為最終形成新的、基於全球監視與打擊網絡的作戰能力體系,美制定了近期和中期實施計劃,涵蓋太空作戰、水下作戰、空中作戰、無人機作戰、導彈攻擊與防御等領域共計13項具體措施,並提出配套的國防預算分配調整方案,削減部分項目以集中投入全球監視和打擊網絡建設。具體內容包括縮編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有人戰術航空部隊,減少採購F-35機型,並最終被海軍型無人空中作戰系統取代;撤裝至少1艘航母;減少採購大型水面戰艦;縮編陸軍旅級戰斗隊及其現代化項目;組合採購浮動前進補給基地和聯合高速船;取消採購兩棲作戰車等。
創新驅動是美國戰略文化的特征,美國擁有最尖端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強大的軍民一體化國防工業基礎,可為“國防創新計劃”的實施提供保障。但是,“國防創新倡議”能否取得預期成果,還面臨挑戰。首先是國防預算約束壓力。美國經濟雖然復蘇明顯,但活力大不如前,與其想定對手相比,美國在經濟上並不佔突出優勢。其次是美國不再佔據“主場”優勢。冷戰時期,美軍實際上是與北約一起在歐洲打一場防御性的“主場比賽”,但是今天,美軍需要將力量遠距離投送到數量有限、大部分沒有良好防御的前沿基地,盡管美國及其盟友通過大量投資將基地分散開來並升級改造,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后,美國面臨的威脅更為復雜。當年美國的對手相對單一,所要解決的作戰問題相對單純。今天,美國力量投送能力所面臨的挑戰更具多面性。
(作者童真 單位:軍事科學院)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