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海島上,遍地可見一種野花,它莖短葉少,不甚起眼,但追著太陽生長,生命力頑強,海防官兵都叫它“太陽花”。開播兩年半的南京軍區網絡電視台,頗像這太陽花,花朵雖小,卻明艷動人,心向基層傳遞正能量。從當年三五條槍的“小作坊”,成長為如今軍內外小有名氣的新媒體,他們的作品散發著士兵的汗味和基層的氣息,漸漸被網友們所接納、點贊。
記者在一線,現場來報道
讓“黑不溜秋的兵”當主角
新年伊始,南京軍區網絡電視台記者劉伯宇、種飛利、皋古清兵分三路,奔赴3個集團軍,從演訓場發回現場報道,推出官兵喜聞樂見的專欄“東南瞭望”。與此同時,記者崔賀林、裴櫻樺分別參加“新春暖兵行”“東南海防行”攝制組,傳遞領導機關對困難家庭官兵的關心,展現守島兵的時代風貌。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積澱多少真情!”自開播以來,該台記者就走進一線,講述“咱們連隊那些事”,把鏡頭對准“黑不溜秋的兵”,讓他們成為熒屏主角。在《小站老兵的心靈傾訴》《小站夫妻團圓夜》《小島“吉祥三寶”》等節目中,官兵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能讀出自己的情感。一個個原汁原味的節目,讓一線官兵過足了“明星癮”:
——實拍式記錄。《尋找戰士最美手掌》欄目,報道的是演訓場上一雙雙布滿血泡、傷痕累累的手掌。視頻中,每一個血泡、每一處傷痕,都在訴說著動人的故事。《致青春》系列,真實質朴地記錄官兵在演訓場上的汗水、勇氣充盈的血性,用細節和特寫鏡頭向軍人的青春致敬﹔
——海採式表達。新兵面對鏡頭吐露心聲,一張張尚顯稚嫩的臉龐,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無需過多地剪輯修飾,真誠的力量便打動了你。“離別軍營時,你最后悔的是什麼?”“2015,你的目標是什麼?”話筒前官兵們少了羞怯,直抒胸臆﹔
——達人秀勵志。都說高手在民間,你看,開著數十噸重的坦克能玩飄移,駕駛叉車能切鋼絲、刺氣球﹔還有身輕如燕的“跑酷達人”,蒙住雙眼能識別40種彈藥的拆彈兵……
一名戰友在留言板中說道:“一不小心上了電視,這星期干什麼都覺得帶勁,上電視的感覺真好!”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採編人員堅持把鏡頭對准基層官兵。
不斷在改版,天天在“變臉”
“愛你就要讀懂你”
烈日下,訓練場上溫度有多高?敲開的雞蛋放到工兵鍬上,不一會兒就熟了。實戰化訓練中戰士們有多刻苦?看看他們身上的傷疤就知道了。訓練場上每天都有酸甜苦辣,如何講好這些故事,是採編人員必須思考的問題。
——多些時代元素。推出“強軍動漫”等蘊含時代特質的作品,將強軍目標融在現代感十足的人物上,注入一個個情節抓人的故事裡,展現在網絡語言的表達中﹔
——換個“表情”來呈現。從正襟危坐播新聞,到主持人站起來“說”新聞,再到如今詼諧幽默“聊”新聞,不再是以往的自說自話,而是活用多種元素,讓新聞“表情”豐富多彩﹔
——“跨界”來選題。《小牛話安全》,用播報形式來說管理,給知識和經驗做法做個包裝,讓人容易接受﹔《脫口秀吧》猶如評書,講的是故事,傳播的是經常性教育管理中的“那些理兒”﹔
——設置話題來牽引。把抽象的主題故事化,找准官兵的“興奮點”來策劃,先后推出“誰來替我陪陪媽”“說說我們的留隊心聲”等專題,持續跟蹤報道。
“變臉”的過程中,南京軍區網絡電視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多講故事,少說理論﹔多些寓教於樂,少些生硬灌輸﹔多些質朴的細節,少些宏觀的概念。目前,網絡電視台點擊量已突破500萬次,每天有2萬台電腦終端登錄網站,多個品牌欄目被各級政工網下載推介,成為推動基層政治工作落實的新載體。
做戰斗力生成的“這一環”
記者首先是戰士
在一期訓練改革訪談節目播出后,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教員李習文留言:“將來有一天,人們會意識到,《小牛有約》‘把話筒擺在馬扎上’的鏡頭,會成為電視訪談節目發展史上的標志性符號。看似平靜沉默的官兵實際個個有故事,並且個個都能把故事講得如此動聽。讓官兵張嘴,讓故事飛,而且不是單飛,是成串成組的故事在編隊飛,一個故事為另一個故事領飛……”
這則留言,折射出南京軍區網絡電視台的節目制作理念:既做節目,更把自己視作戰斗力生成中的“一環”,竭力為能打仗、打勝仗鼓與呼。
該台推出“聚焦演兵場”專欄,在軍區組織的自主對抗演習中,在部隊跨區演習、信息化建設等重大活動中,記者全程報道,培養新聞骨干“鑽戰、懂戰、善於發聲”的能力。下面這些朗朗上口的節目標題,就是新聞人在一線收獲的靈感:
——《水壺不裝水,到底糊弄誰?》講的是訓練中個別人水壺裡空空如也,被考核組發現后及時糾治,用身邊小事勸誡官兵訓練切莫弄虛作假﹔
——《不能考場得高分,戰場丟性命》講的是戰士考核時為班長背槍,被考核人員當場制止,讓大家明白了“現在這樣幫助戰友,以后上了戰場就是害他”的道理﹔
此外,他們推出的《演習不為掌聲,沉下心來研練》《別了,演習中的折子戲》《想一想,哪些事與戰斗力標准不相符》等報道,在熒屏上刮起陣陣求實風。與此同時,在《這個營長蠻拼的》《訓練場盛產“健美先生”》《曹雙果:風一樣的女子》等節目中,攝制人員把鏡頭對准訓練場,報道的吸引力和沖擊力不斷增強。
心中有愛,鏡頭更有感召力
走心入腦才叫傳播力
兩年前,他們在一張小黑板上寫下5個關鍵詞:理想、創新、思想、情感、團隊。這些詞語,折射的是火一般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們一路奔跑,不分年齡資歷,隻為做出好節目。
心懷大愛,才能播撒一路芬芳。2014年2月,南京軍區網絡電視台記者赴某部採訪時,得知了兵媽媽黃麗惠的事跡:黃媽媽突發急性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為了不影響兒子工作,她主動搬進了敬老院。消息傳回,大家震驚了。
兵媽媽黃麗惠的感人事跡很快播出,題為《誰來替我陪陪媽——第一集團軍某導彈團士官廖智煌的心靈呼喚》的專題隨后上線,一場關注幫助兵媽媽的愛心行動從線上走到線下。廖智煌所在的某防空旅、某集團軍黨委作出關心大義母子的決定,派出工作組赴廈門看望並送上慰問金。南京軍區首長也派專人赴廈門慰問,並協調入院治療事宜。
“互動已經過時,參與才是王道。”該台推出的多個專題策劃中,都在顯著位置給留言板一席之地。《小島飛來愛情鳥》《指導員葉小江的幸福年》《軍屬之家真榮光》等系列報道一經推出,大齡士官婚戀、基層干部休假、春節慰問軍屬等問題就受到各級關注。
面對各級肯定,南京軍區網絡電視台採編團隊的感悟是,真正與基層官兵心貼著心了,鏡頭語言才能鮮活起來,感情才能充沛起來,節目才能言之有物,行之久遠。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