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旅詩詞中汲取戰斗精神

余 江

2015年01月31日03:44  來源:中國軍網
 
原標題:從軍旅詩詞中汲取戰斗精神

  軍旅詩詞以軍旅生活和軍人情感為主要表現對象,折射著軍人對戰爭和人生的深刻體驗與思考﹔同時,彰顯了一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種豪邁的民族自信心、一種庄重不可侵犯的國家尊嚴。這些充滿軍人血性和陽剛之氣的壯麗詩篇,無不給人以心靈的震撼、精神的鼓舞和人格的熏陶。

  “軍旅之事,以氣為主。”“氣”之於軍人,重要的是愛國精神。有了這一核心要素,軍人才有了英勇頑強、無堅不摧的內在基礎。翻看中國詩歌史,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貫穿軍旅詩詞的主旋律。特別是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時刻,那些手握利劍與鋼槍的先輩軍人,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愛國主義的雄渾樂章。如曹植在《白馬篇》中的詩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贊頌了邊關軍人奮不顧身、勇於為國捐軀的英雄行為,抒發了詩人壯懷激烈的愛國情懷。當代軍旅詩人周濤在《猛士》中高歌:“在祖國面前/沒有任何慷慨的言論/能比上一次慷慨的獻身”,那種由歷史與現實撞擊而升騰起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像天地之間的回響,高亢悠長,雄渾悲壯……這一首首動人的軍旅詩篇,不僅熔鑄了我國軍人的愛國主義品格,更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積澱。

  如果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首詩,那麼,軍人的生命是一首豪邁壯麗的詩。因為,為正義、真理而征戰的軍人,總是以最悲壯、最崇高的生命意象和精神意象而存在,映照並推動人類去跨越苦難的歷史征程。生,對他們是一往無前的豪邁﹔死,對他們是一種最悲壯、最崇高的生命塑造。“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讀王昌齡這首《從軍行》,我們仿佛看到邊關將士浴血沙場、馬革裹尸的場景。無論大漠高天如何寂寞荒涼,無論戰場上是如何命懸一線,軍人心底始終涌動著火一樣捐軀赴國的犧牲精神。我相信,即便是和平年代的軍人,當面對邊關的明月誦讀這些詩句,也一樣會在心中激發為了守護這份安寧甘願付出自己生命的決心和斗志。

  在那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歲月,軍旅詩詞所高揚的理想信念,像清脆嘹亮的號角,鼓舞將士沖鋒陷陣、奮勇殺敵。在新的歷史時期,當我們滿懷青春的夢想,意氣風發地踏上強軍征程,我們在軍旅詩詞中總能找到千百年前古人為理想高歌的詩句。如楊炯的《從軍行》中“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被人千古傳誦。詩人寧願投身邊關建功立業,也不願在筆硯之間消磨青春。這不僅傾訴了人們對從軍這種不平凡職業的向往,同時也捧出一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丹心。在今天,無論是運籌帷幄的將帥,還是手握鋼槍的士兵,何嘗不是懷揣著同一個強軍夢,在不同的崗位上履行著軍人崇高的使命。

  先哲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個“志”就是戰斗意志和戰斗精神,是軍人能打仗、打勝仗的堅強保証。歷代軍旅詩詞無不投射出軍人特有的戰斗精神。盧綸的“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下曲》),抒發了出征將士們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極力渲染西北邊地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強敵逼進的急迫形勢,凸現了將士不畏艱險、勇赴沙場的戰斗精神。品讀這些讓人熱血沸騰、鏗鏘激越的戰斗詩詞,感受這種悠遠的尚武意識,將有效激發出不畏強敵的高昂士氣,鍛造決戰決勝的勇敢精神。

(來源:中國軍網)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