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鲑魚洄游”話軍人風骨

李興偉

2015年03月08日06:14  來源:中國軍網
 
原標題:觀“鲑魚洄游”話軍人風骨

  最近,中央電視台播出一期關於“鲑魚洄游”的紀錄片:每年,約五億條太平洋鲑魚,歷經數月,橫渡海洋、擇河而上、回歸故地、產卵孵化,使命完成后,力竭而亡。鲑魚在洄游產卵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意志品質令人嘆服。由此而思本職,軍人亦當有此風骨。

  鲑魚為履行繁殖后代使命,必須完成兩千公裡的海上旅程,然后再沿著自己出生時的河流,逆游數百公裡,到達自己的孵化地產卵,其艱險可想而知。然而盡管旅程千險萬難,但沒有一條鲑魚望而卻步、半途而廢。由此聯想到信念對一個人行動所產生的力量,就如作家丁玲所說:“人,隻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當年,在長征途中,紅軍平均每行進一公裡就有3到4名官兵獻出生命。可就在這樣一條充滿艱險的路上,紅軍官兵吃著野菜、嚼著草根,縱橫10多個省份,長驅兩萬五千裡,翻越空氣稀薄的雪山,穿過人跡罕至的草地,跨過急流洶涌的江河,戰勝了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實現了偉大的戰略轉移,創造了人類史上的奇跡。在朝鮮戰場上,慘烈的長津湖血戰,衣著單薄的志願軍官兵克服零下30多攝氏度的極寒環境和極度匱乏的后勤保障,血戰十余晝夜,一舉收復三八線以北地區。作為當代革命軍人,也要有這樣一往無前、永不屈服的堅強毅力,為了心中永不磨滅的信念,無論遇到多麼難以忍受的困難,都不懼艱辛,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堅決完成任務﹔都敢打敢拼,以排山倒海、氣吞山河的高昂士氣,始終保持旺盛的戰斗熱情,做到攻必克、守必固﹔敢於在艱苦復雜環境和近似實戰的條件下摔打自己,鍛造“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過硬素質。

  面對鯨吞熊吃,鲑魚能夠視死如歸,永不放棄。據統計,每1000條鲑魚中,最終僅有4條能活著返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1938年10月,以冷雲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戰士,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中彈盡糧絕,毅然投入滾滾江水,為國捐軀。日軍指揮官喟嘆:“連女人都不怕死,中國滅亡不了。”“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當年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的題詞,就是對革命軍人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精神的高度褒揚。作為當代革命軍人,就要像先輩那樣具備百折不撓、戰斗到底的頑強意志,哪怕戰至最后一人,也要與敵人作殊死搏斗﹔要有寧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革命氣節,敢於“亮劍”,做到“狹路相逢勇者勝”﹔要有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除了勝利一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

(來源:中國軍網)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4.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