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中國夢·強軍夢·我的夢”系列主題團日活動,是貫徹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舉措,是引導青年官兵牢記強軍目標、堅定強軍信念、獻身強軍實踐的重要載體,對於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凝聚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強大青春能量,具有重要意義。
3月4日,總政組織在主題團日活動中涌現出的13個先進單位和個人代表,在京舉行了現場匯報展示。他們用生動形象的兵言兵語、原汁原味的鮮活事例,講述一個個追逐夢想、建功軍營的精彩故事,從不同角度詮釋了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好樣子”。現將13個先進單位和個人代表的先進事跡摘登如下。
1 濟南軍區某團“紅一連”——
把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
1927年9月“三灣改編”時,毛主席親自在這個連隊建立黨支部,開創了我軍“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88年來,這個連隊收獲了沉甸甸的榮譽,連隊時任指導員和誠旺說:“是支部建在連上的魂讓‘紅一連’這面鮮艷的旗幟始終高高飄揚。”
在“紅一連”,長江抗洪搶險,第一個跳進洪水堵決口的是黨員﹔汶川抗震救災,第一個鑽入廢墟救人的是黨員﹔首都國慶閱兵,開頭車當基准的是黨員﹔重大軍事演習,帶頭沖鋒在前的還是黨員。不少官兵說,當兵到“紅一連”是榮耀,到了“紅一連”入黨更榮耀。
在參加“和平使命”中俄聯合軍演時,“紅一連”擔負多項急難險重課目,吸引了多家中外媒體的關注。應他們的要求,“紅一連”舉行了一天的開放日,其中一項活動,是連隊黨支部組織兩名表現突出的同志“火線入黨”。
俄羅斯電視台專門做了一期“紅一連”的節目,他們的記者介紹說:“中國軍隊的基層單位非常團結、有戰斗力,是因為有一個叫‘黨支部’的組織在發揮作用。”
2 海軍遼寧艦官兵——
祖國,我以忠誠向您報告
習主席視察遼寧艦時囑咐:你們要牢記職責,不辱使命,早日形成戰斗力和保障力,為建設強大的人民海軍作貢獻。遼寧艦官兵牢記囑托,用忠誠和拼搏譜寫了共和國第一代航母人的創業之歌。
遼寧艦官兵為了盡快摸熟摸透裝備性能,打著手電鑽艙底、摸管路、測數據,不知磨爛了多少副手套、磕壞了多少頂安全帽。他們憑著這股拼勁,很快掌握了裝備。每名黨員骨干都積累了十幾本、甚至幾十本工作筆記,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技術參數、攻關體會和改進對策,少則數萬字,多的數十萬字。
戰斗機在航母上起降,是關鍵的飛行課目。艦載機飛行員被稱作“刀尖上的舞者”。飛行員戴明盟和戰友們開始了多年的試驗試飛。戴明盟是第一個執行極限偏心偏航阻攔試驗,第一個執行飛行阻攔著陸試驗,第一個繞艦飛行、觸艦復飛的飛行員。就在這一個個“驚心動魄”中,他們闖了出來,走向了成功。黨員骨干的帶領,航母人眾志成城、奮力拼搏,突破1200多項關鍵技術,攻克900多項試驗課題。
3 西藏軍區崗巴營——
過硬帶兵人用行動詮釋身教
西藏軍區崗巴營駐守在喜馬拉雅山北麓,自然環境異常艱苦。年僅19歲的上等兵任浪,執勤中突發高原心臟病,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有醒來。軍士長黃頌的未婚妻劉燕,輾轉數千裡來崗巴完婚,因感冒引發肺水腫不幸病逝,被稱為崗巴“永遠的新娘”。
在這異常艱苦復雜的環境裡,崗巴營的干部靠身教的力量,帶出了一支全面過硬的營隊。來崗巴營當干部,必須從“三不、三讓、三前”做起:戰士沒開飯干部不端碗,戰士沒吸氧干部不拿管,戰士沒歸建干部不合眼﹔學習進修讓名額,休假療養讓機會,表彰獎勵讓榮譽﹔緊急任務沖在前,險難科目訓在前,營建勞動干在前。在崗巴營,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是最高最艱苦的哨所。一連副連長劉定中從當排長開始,年年主動請纓上查果拉,去年已是第三次上哨執勤了。營長胡廣軍說,干部就是靠這些,影響和帶動著大家。近年來,該營7次受全國全軍表彰,被成都軍區授予“崗巴愛國奉獻模范營”榮譽稱號。
4 南京軍區某團“鋼七連”孿生兄弟祖國強、祖國昌——
沒有血性怎麼上戰場
“累算什麼、苦算什麼,沒有血性怎麼上戰場?”追逐強軍夢想的路上,南京軍區某團“鋼七連”孿生兄弟祖國強和祖國昌這樣說。
當兵11年,他倆練就“三棲”作戰本領,雙雙被評為“何祥美式愛軍精武標兵”、榮立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弟弟祖國昌被評為全軍學習成才標兵、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兄弟倆去年同時被破格提干,還擔任了山東省征兵形象大使。
2004年,哥倆帶著一家三代人的願望,參軍來到了某團“鋼七連”。從入伍第一天起,兄弟倆鉚足了勁勤學苦練,堅持每天提前起床練沖坡,中午推遲午休練吊杠,晚上到走廊上練俯臥撐、仰臥起坐,最終以全優成績完成入伍訓練,一起被集團軍評為“優秀新兵”。
在“獵人”集訓隊,穿越泥潭、抗疲勞、耐飢餓、意志訓練,一個過程下來,全身就像散了架。兩人約定:“咱倆誰也不能落下。”集訓結束,祖國昌取得5個單項第一,祖國強取得3個單項第一,兩人雙雙被評為“優秀獵人”。
5 新疆軍區某團天文點邊防連——
靠生死與共鑄就鋼鐵邊關
新疆軍區某團天文點邊防連駐守在我國西部邊陲喀喇昆侖,海拔5170米,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45%,紫外線強度是平原的4倍﹔距團部幾百公裡,年均6個月冰雪封路、與山下隔絕。幾十年來,一代代官兵用忠誠捍衛主權,用生命挑戰極限,用奉獻書寫青春,在雪域高原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邊關。
“欲謀勝敵,先謀人和”。該連堅守生命禁區、屢創戍邊佳績,大力弘揚我軍官兵一致優良傳統,靠團結友愛凝聚士氣,靠生死與共譜寫輝煌。有一年10月,雪下得特別大,連長張祥林帶隊巡邏。忽然,他發現落在后面的戰士賀國斌左腳沒穿鞋。要知道,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中,丟了鞋就等於丟了腳。張祥林急忙解開衣服,把賀國斌的腳一把摟進懷裡,一邊安排人去找鞋。當把鞋送到賀國斌面前時,他的腳還在張祥林的懷裡。賀國斌淚流滿面地說:“長這麼大,隻有俺娘和連長給俺這樣焐過腳!”
6 北京軍區某通信團六連——
在“大學校大熔爐”裡百煉成鋼
“一接一聯牽系千軍萬馬,一敲一打事關軍隊國家﹔聲音在哪裡,戰位就在哪裡。”建連60年來,她們的身姿出現在重大演習、抗震救災、國慶閱兵等通信保障現場。北京軍區某通信團六連榮立集體一等功4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18次,被北京軍區授予“文明服務模范連”榮譽稱號。
去年,習主席視察了這個女兵連,親切看望慰問官兵。習主席對官兵們展示出的才藝和青春活力感到欣慰,勉勵大家要珍惜鍛煉自己、報效祖國的平台,不斷升華人生理想,提高崗位技能,扎扎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為實現強軍目標建功立業。
怎樣讓女兵們立足崗位成長成才?連隊干部認為,要特別善於發現戰士的閃光點,把她們的資質和潛能激發出來,在部隊這個“大學校、大熔爐”裡百煉成鋼,成長成才。為忠實履行使命,六連叫響“永遠當忠誠於黨的傳令兵”口號,苦練腦、耳、口、手專業技能,每名官兵都能做到“聽音識人”,在三尺機台上確保政令軍令暢通。
7 總后某輸油管線部隊四級軍士長邱宏濤妻子丁赟——
“鄉親們都說俺娶了個好媳婦”
丁赟和邱宏濤的戀愛是從書信開始的。邱宏濤服役的部隊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丁赟的家在浙江湖州,從長江頭寄一封信到長江尾,至少要15天。邱宏濤曾在信裡寫過一句:“期待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倆在唐古拉手牽著手……”可真到了唐古拉,丁赟才發現,唐古拉根本沒有春暖花開。
和邱宏濤領了結婚証后,丁赟辭去了在湖州的會計工作,隻身來到秦巴山區照顧公婆。邱宏濤家裡種了10畝田地,養了3頭豬、30隻雞。丁赟每天要上山打柴、割草,手上經常剌出血口子﹔用柴火灶做飯、煮豬食,煙熏得滿臉是灰、滿眼是淚﹔插半畝水稻秧,別人隻要兩三個小時,她卻要一兩天。最苦的是懷孕期間,丁赟常因低血壓休克過去,但她從來沒有說過苦,用柔弱的雙肩挑起了持家的重擔。
邱宏濤說,因為愛情,唐古拉再冷他的心也是熱的﹔因為有她,就是走到天邊心也是踏實的。他說,鄉親們都說俺娶了個好媳婦。
8 第二炮兵某部工程師曾佼龍——
佼龍不畏“攔路虎”
2014年盛夏,在某發射場,兩枚導彈騰空而起、直刺蒼穹,按照預定彈道准確落入靶區。領銜研發這兩種型號導彈模擬訓練裝備的,正是第二炮兵某部年輕工程師曾佼龍。
大學畢業后,曾佼龍扎進深山14年,完成了17項科研任務,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第二炮兵十大礪劍尖兵,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4項。
驕人成績的背后,付出的艱辛和汗水隻有曾佼龍心裡清楚。項目開展后,難度遠遠超出想象,他們曾一度陷入僵局。曾佼龍立下軍令狀,一定要把這個項目拿下來。他認准一個理,遇到難題不敢去接、不敢去闖,一點把握也沒有。曾佼龍待在機房一干就是3個多月,憑著這股蠻勁,搬掉了一個個“攔路虎”,項目取得圓滿成功。為滿足部隊日常訓練需要,曾佼龍還領銜研制出某型導彈模擬訓練裝備,大大縮短戰斗力形成的周期。
9 沈陽軍區“雷鋒團”與北京大學團委——
牽手同行,做雷鋒精神的傳人
2012年3月,沈陽軍區“雷鋒團”與北大團委建立了學雷鋒共建共育關系。3年來,“實踐基地”“名師講堂”“雷鋒存折”等攜手共建共育活動相繼展開,讓雷鋒精神逐步融入北大學子的靈魂塑造,同時北大傳統也成為“雷鋒團”培養新一代革命軍人厚重的精神富礦。
共建共育以來,雷鋒團組織近百名官兵走進北大進行素質升級培訓,北大10多位老師到雷鋒團舉辦講座。北大多次組織師生到“雷鋒團”當兵鍛煉,通過參觀紀念館、走進“雷鋒班”、讀雷鋒日記,讓師生們對學雷鋒有了新感悟。共建共育第二年,北大學生應征入伍比例就比以往增加近一倍。
北大青年志願者協會負責人莫屈說:“做雷鋒精神的傳人,是穿軍裝和不穿軍裝的當代青年的共同使命。學雷鋒永遠在路上,我們將牽手同行,把雷鋒精神的種子播種在祖國大地上!”
10 駐香港部隊某步兵旅“紅二連”——
軍魂鑄就“定海神針”
駐香港部隊某步兵旅“紅二連”,曾因在長征途中創造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壯舉威名遠揚。進駐香港18年來,連隊始終把聽黨指揮牢牢刻在官兵心上,16次被評為“基層全面建設標兵單位”,被中央軍委授予“香港駐軍模范紅二連”榮譽稱號。
從槍林彈雨的戰場,轉戰到霓虹閃爍的香江之畔,面對復雜環境和嚴峻挑戰,連隊用軍魂鑄就“定海神針”,一代代官兵鐵心向黨,永葆本色,拒腐蝕永不沾。連隊長年開展“讀紅色經典書、走勇士成長路”活動,《共產黨宣言》《為人民服務》等著作成為官兵的必讀著作。每逢強渡大渡河紀念日,他們都組織官兵講述十七勇士的故事,呼點十七勇士的名字。新兵分到紅二連,先到榮譽室上第一課,“做十七勇士傳人,為英雄連隊增光”在官兵思想深處牢牢扎根。他們每年開辦的青少年軍事夏令營和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覆蓋香港160多所中學和10多所大學,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汲取正能量。
11 武警總醫院開展“扶貧救心”活動——
有一種愛充滿力量
從2005年開始,武警總醫院攜手中國紅十字會,為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提供免費醫療救助。10年來,他們行程20多萬公裡,為漢、藏、維吾爾等28個民族7萬多人篩查,救治4268位患者。
擔負先心病患兒救治護理任務的醫護人員,用天使之心和母愛情懷呵護幼小生命,感動萬千家庭。這個團隊被國家和軍隊表彰為“巾幗文明崗”。護士長李紅說,“有一位12歲的藏族小姑娘,叫才卓永珍。2010年玉樹大地震,她失去了父母。剛來醫院時,她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父母照顧,眼淚總是在眼眶中打轉,我把她摟在懷裡說,孩子,不要怕!我就是你的媽媽。”
為了更好地幫助貧困家庭解難,救治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他們每年分批派出專家組深入內蒙古、青海、太行山區等10多個貧困老區、山區,進行心臟病義診。他們還建立了“扶貧救心”診療基地,對前來就診的貧困救助對象開辟綠色通道﹔對於需住院治療的患者,安排專人負責辦理住院手續。
12 軍械工程學院學員洛桑曲扎和“蒲公英”小分隊——
把中國夢播撒在祖國大地
藏族小伙洛桑曲扎18歲考入軍械工程學院,從2013年開始,他利用寒暑假,給藏區群眾講中國夢,行程上千公裡。
2012年農歷正月初一,洛桑曲扎的家鄉發生暴力事件,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被煽動蠱惑。他們一家三代軍人齊上陣,挨家挨戶去做工作,揭露民族分裂分子的真面目。洛桑曲扎說,我作為軍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責任去宣傳黨的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宣傳中國夢的想法也就由此產生。
洛桑曲扎的做法影響和帶動了學院裡漢族、藏族、維吾爾族等5個民族近30名學員,他們組成“蒲公英”小分隊,深入四川、西藏、新疆等20多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區講說中國夢。
去年暑假,小分隊來到康定縣甲根壩鄉中心小學開展“綠肩章牽手紅領巾”活動,給孩子們帶去了書包和文具。從藏區變化到國家發展,從神舟上天到嫦娥奔月,從舊社會到新中國的變遷,精彩的講述讓孩子們聽得入了迷,也讓小分隊隊員們更加堅定了自己宣講中國夢的信心。
13 空軍“無人機之父”與“金頭盔”——
向著勝利高飛遠航
從地面蹣跚起步到空中振翅高飛,從單一兵種作戰到多軍兵種聯合作戰,66年來,建設大國空軍、強國空軍之路堅定鏗鏘,凝聚著人民空軍半個多世紀的奮斗和付出。趙煦、宋輝這一老一少兩名代表的不凡業績,是一代代空天追夢人接續奮斗、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51年前,趙煦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后就來到了大西北戈壁灘,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主持研制了8個型號的無人機,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首席專家,被尊稱為“中國無人機之父”。如今,已經77歲高齡的他,仍然扎根在大戈壁,奮戰在科研一線。
空軍某團飛行大隊大隊長宋輝是2013年度空軍最年輕的“金頭盔”獲得者。為了守衛祖國的藍天不受侵犯,宋輝反復分析參數、研究戰法。他說,每一次雷達緊急告警,都使我感受到戰場威脅,“加快建設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的使命落在了我們這一代肩上,我們一定不辱使命,向著勝利高飛遠航。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