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銘記他們 西藏軍區部隊官兵祭奠因公犧牲和病故戰友的調查與思考

郭豐寬

2015年04月01日04:36  來源:中國軍網
 
原標題:巍巍青山銘記他們 西藏軍區部隊官兵祭奠因公犧牲和病故戰友的調查與思考

  清明時節到哪裡掃墓?烈士陵園,這是大多數戰友首先想到的地方。然而,有多少人記得因公犧牲或病故的戰友?我們是否應該到他們的墓前添一抔土、敬一杯酒?

  清明節前夕,西藏軍區發出通知,要求所屬部隊在清明節祭奠烈士的同時,派人為因公犧牲和病故的戰友掃墓,追念他們為部隊作出的奉獻,激勵更多官兵為強軍作貢獻。

  一座孤墓,一個陵園

  平坦地面上隆起一個不大的墳塋,周圍長滿雜草。2012年9月,記者隨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向墨脫運送冬囤物資,沿途每隔幾十公裡,就有一座這樣的墳塋。每路過一座,官兵都要鳴笛致敬。但這些墳墓主人姓甚名誰他們不知道,也沒有立碑。

  “都是當年邊進藏邊修路犧牲的老戰士,由於當時條件有限,通常就地掩埋了。”一名老駕駛員告訴記者,這也是他聽老兵講的,一茬傳一茬。在千裡川藏線上,這一座座墳塋就像一個個哨兵,守望著進出藏的車輛和人員。

  記者多年在西藏採訪,這樣的墳塋常會躍入眼帘。海拔4900多米的昆木加哨所不遠處,有一座用沙石堆砌的簡陋墳塚,石碑上面刻有“陸永剛同志之墓”7個大字。據哨所官兵介紹,由於多種原因陸永剛沒被評為烈士,20年來孤零零地躺在這裡,一個墳墓就是一座陵園。

  2011年記者赴邊防某團採訪,在察隅縣向南兩公裡的一條土路旁,有20余名戰友長眠在這裡。他們是誰?何時去世的?哪個部隊的?這些都無人知曉,當地年長的村民隻知道埋葬的是軍人。

  鮮有祭拜,無人看管

  清明節前夕,尼洋河畔。西藏軍區某旅官兵將一盞盞河燈放進水裡,寄托哀思。這是該旅官兵為原通信營戰士王華登組織的一場特殊祭奠儀式。

  2000年3月,王華登因突發高原肺水腫搶救無效死亡。他是病故,按《軍人撫恤優待條令》規定不能安葬在烈士陵園,隻好在營區附近埋葬。王華登祖籍雲南,家人不可能年年進藏掃墓。祭奠他的,隻有部隊的戰友。

  據某旅政委廖碧洲介紹,按規定因公犧牲和病故軍人國家一次性賠償撫恤金后,部隊不再管理。但前些年西藏不具備火化條件,加之遠離內地,這兩類人員大部分都埋葬在營區附近,墳墓無專人看管、無維護經費,隻有部隊每年自發派人祭奠和維護。

  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原因,因公犧牲葬在雪域高原的戰友,他們的親人很難來掃一次墓,除了部隊官兵祭奠,他們的墓孤零零地守望著高原。

  不該忘卻,期待關注

  1990年初,邊防某團四連戰士李尚青休假回單位遭遇暴風雪,在冰雪中徒步行走幾十公裡后精疲力竭。風停雪止,連隊官兵找到了已停止呼吸的李尚青。

  每到清明節,連隊都組織官兵到墓前祭拜李尚青。但大多數人隻記得他凍死在路上,卻鮮有人知道他服役期間站崗時間超過1600個小時,走過的巡邏路超過500公裡……

  犧牲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遺忘。他們不是烈士,可他們也是履職盡責的軍人,也為軍隊流過汗水、付出辛勞、作過貢獻。青山巍巍埋忠骨,老兵們的故事不該被遺忘,不能被忘卻。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這兩句詩是對長眠在邊防的官兵奉獻精神的生動寫照。我們在記住烈士的英名、緬懷他們事跡的同時,也不應該忘了那些埋在烈士陵園外的戰友。記者建議,有關部門對因公犧牲和病故軍人的喪葬政策規定作進一步完善細化,營造依法管護、祭奠的氛圍。

(來源:中國軍網)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4.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