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金發光,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課題1項、軍隊“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1項﹔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快!快!快!一台手術剛結束,又一名急診患者被推進了手術室。
“瘤子都堵住氣道了,手術風險太大……”手術台前,身著淡藍色醫療服的主刀醫生,臉上表情十分凝重,他一邊了解病人的病情,一邊掃視著機器上跳動的“生命數據”。
“風險再大也要做,不然病人很快就會呼吸衰竭死亡!”給氧、冷凍、電切……手術整整進行了4個半小時,患者得救了。
春光明媚的一個上午,古都西安,記者見到了這位主刀醫生——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金發光。
“若要圓從軍報國的夢,唯有努力才有出路”
“是部隊培養了我,讓我二次入伍圓了軍醫夢!”談起自己的從醫之路,金發光心懷感激。
1976年10月,金發光參軍入伍后,成為團裡的一名衛生員。兩年后,金發光以當時武漢軍區空軍部隊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吉林空軍軍醫學校。3年的軍校學習時光,讓金發光對醫學知識如痴如醉,畢業時門門功課優秀。
正當金發光躊躇滿志,准備在部隊大展身手的時候,命運跟他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因部隊整編,他被安排轉業到地方當了一名解剖學教員。
“若要圓從軍報國的夢,唯有努力才有出路。”金發光沒有氣餒,設定了一個大膽的目標:考取軍醫學校研究生,再回部隊。
1991年金發光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第三軍醫大學研究生,終於如願以償重新穿上了摯愛的軍裝。
讀研期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裡度過,養動物、做模型、查資料、看數據……3年裡,他撰寫了22篇研究論文,創造性提出了“寧酸不鹼、寧腫不利尿”“小潮氣量並允性高碳酸血症救治肺性腦病”等學術觀點,特別是由他推算出的“動脈血氣值計算腦脊酸鹼指標回歸方程”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7月,金發光走上了軍營圓夢的舞台——他被分配到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呼吸內科工作。
“醫生的能力多儲備一分,患者的治愈率就高一分”
“醫生的能力多儲備一分,患者的治愈率就高一分。”金發光始終把目光盯到疑難雜症上,努力創新診療方法。
2008年6月,新疆患者努爾巴長期咳嗽,經常性地呼吸困難,幾經輾轉來到唐都醫院就診。
術前檢查中,金發光通過氣管鏡看到,腫瘤幾乎堵塞了患者的整個大氣道。手術稍有不慎,病人就會瞬間死亡。面對前所未有的難題,金發光決定採用全新的中心性氣道狹窄開放技術,從腫瘤和氣管的縫隙中塞入直徑5毫米的硬塑料管來保証病人正常呼吸,並立即採用冷凍、氬氣刀和電切等器械切除腫瘤,患者呼吸困難的症狀立刻消除了。
當年,金發光摘得了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該技術先后挽救了3000多位患者的生命,並讓越來越多的患者受益。
採訪中,一名院領導介紹說:金發光研發了10多項國際領先、國內特色的新成果,創造了醫學界的一個個奇跡。
如今,在金發光的帶領下,該院呼吸內科發展成為國內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力的專業診療機構之一,年門診量達到5萬多人、收治住院病人7000余人。
“病人以命相托,我們要對得起這沉甸甸的信任”
熟悉金發光的人都知道,對患者極端負責、每次問診一絲不苟是他20多年如一日的習慣。
一次,金發光接診了一名患有小細胞肺癌的女患者。
“病人不見了!”一天傍晚,金發光剛回到家便接到值班醫生的電話。頓時,金發光開始滿腦子放“電影”:“這位女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一直都很配合治療。是不是她從哪知道自己患了絕症想不開?”金發光發動院裡的保安、護士一起找,終於在一處偏僻的角落找到了暗自垂淚的病人。
“大姐,先回病房,有什麼難事我們幫你解決!”將病人勸回病房后,金發光陪她拉起了家常。原來,患者一名同事下午來探視,不小心說漏了嘴。讓她一下子接受不了殘酷的現實,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了解情況后,金發光細心講解治療醫理:“大姐,隻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一定有康復的希望。”
第二天,這位女患者對他說:“金醫生,我信得過你,一定好好配合治療。我還要看著女兒上大學、結婚生子呢!”在金發光的悉心治療下,這位女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如今7年過去了都沒有復發。
“治病救人是咱醫生的天職。”金發光心裡有本“良心賬”:“病人來醫院看病,就是以命相托,我們要對得起這沉甸甸的信任。”
上圖:金發光近影。陳艷麗攝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