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指標 表現不俗
隱形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機動性和綜合化航電系統是美歐各國衡量隱形戰斗機性能的四大重要指標。F-3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准?
有消息稱,F-3機身涂有吸波材料,能通過特殊外型降低雷達反射。具體效果如何,尚待檢驗。但從之前的檢測結果來看,日本隱形機試驗型在雷達畫面上的大小介於中型鳥類和飛虫之間,得到了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不過,新一代隱形戰機不僅要躲過雷達偵測,還要考慮到抑制飛機本身所發出可見光信號、電子信號、熱能和噪音,使被偵測與鎖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隱形戰機要想擁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必須具備強大的動力系統。F-3戰機的HSE引擎由日本IHI公司和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共同開發,屬於15噸級大功率引擎,目前隻有美國的普惠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和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能夠生產。據悉,F-3戰機將採用XF5渦扇發動機技術和高耐熱陶瓷基復合材料,引擎前部具有直徑小、旁通比低的優點,可與美國的“超級大黃蜂”戰機相媲美。
通常情況下,戰機的隱形能力和機動性往往不能兼得。利於機動的外形容易被地面大型長波雷達陣發現,而F-3的外形設計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立足於輕型、多用途,F-3機翼為菱形且無尾翼,並參酌了多種機型特點,如進氣道酷似美國的X-32戰機,Y型垂尾則類似YF-23戰機。
在航電系統方面,F-3的最大亮點是整合了高性能主動相控陣雷達、電子戰系統以及多功能射頻傳感器。為了實現高機動性控制,飛行控制系統採用了光纖式線傳飛控,即用光導纖維、電子線路等與計算機連接,對飛行進行控制。開發F-2戰機時,安裝的J/APG-1雷達實測后發現探測距離僅為40公裡。因此,日本對雷達進行了更新換代。F-3機身表面附著了鱗片一樣的相控陣雷達天線,雷達的探測范圍和探測距離得以提高。
“雛鷹”展翅 困難重重
F-3戰機想要飛得更快更好,尚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
大功率矢量引擎的開發便是第一隻攔路虎。美英兩國在研發15噸級大功率引擎時耗費了大量時間,而處於起步階段的日本僅憑借自身能力摸索,很難在短期內解決難題,比如壓縮機和燃燒機等問題就未被攻克。此前開發的F-2戰機引擎功率相比F-3較小,在投入使用后出現了多次飛行事故,並存在高速飛行時機身強烈震動顛簸的問題,可見日本戰機的引擎技術並不成熟。未來試飛能否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
航電系統同樣存在致命漏洞。F-3戰機的航電系統分為軟件和硬件兩部分。軟件系統中,控制律軟件是“線傳飛控”的靈魂。雖然日本在模擬計算方面處於優勢,但由於風洞試驗次數和試飛經驗有限,對於復雜大氣流場認識不足,控制律軟件的編寫落后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實際飛行中,如遭遇軟件中沒有預設的惡劣天氣,系統可能會失靈甚至造成飛行事故。除了“心律不齊”,硬件方面同樣不容樂觀。雖然改良后的J/APG-2雷達具有給導彈修正彈道控制參數的功能,但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發生過火控雷達失控的故障。
解決液壓系統的技術難題更不是朝夕之功。飛機的大部分活動部件,比如方向舵、水平尾翼等,均需要液壓系統來進行驅動,液壓系統的功率越大,飛機反應便越敏捷。而作為隱形戰機,必須嚴格控制液壓系統的體積和重量。
材料技術上仍存在瓶頸。美軍在戰機的研發上敢於投入,例如在F-15機體材料中,鈦合金比例就達到26.5%。為制造先進戰機,日本同樣掌握了高超的鈦合金加工能力。然而,對日本而言,效仿美國是不切實際的。日本國土資源匱乏,鈦完全依賴進口,在裝備的使用材料上必然要精打細算。“出水才見兩腿泥”。日本能否克服這些難題,試飛后方能見分曉。
“驚天”計劃 暗藏心機
日本著力開發新型隱形戰機,背后有著重要的戰略考量。日本防衛副相左藤章在接受採訪時,一語道破天機。左藤章毫不避諱地指出2015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應該成為日本飛機產業的“轉折之年”,使日本的航空工業實現“復興”。F-3戰機不過是“心神”計劃的階段性成果。該計劃始於上世紀60年代,執行者是三菱重工,真正的后台老板是日本政府。其目的是使日本戰機不斷推陳出新,搶佔技術制高點,確保空中優勢,在群雄逐鹿的時代問鼎“空中盟主”。
此次高調推介F-3,日本政府另有如意算盤。一是提高地區事務話語權。在應對“新型安全威脅”的借口下,日本早已背棄“專守防衛”,企圖把自衛隊打造成一支快速、機動、靈活、持續、多能的軍事力量。所謂“動態威懾”隻不過是出兵海外的幌子而已,“主動遏制”的色彩異常濃厚。借著集體自衛權和武器出口雙解禁的東風,自衛隊海空裝備不斷向科技化、大型化、遠程化方向發展,隨時搭弓上弦,加劇地區緊張的安全形勢。
二是增加同美國打交道的籌碼。日美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長期對美的過度依賴,使得日本在戰機研發上能力匱乏。出於對日本的戒備,美國曾數次中斷合作,“心神”計劃一波三折。1988年11月,美日決定共同研發F-2戰機的消息見報后,日本人關注更多的不是飛機本身,而是擔心美國會再度變卦。日本獨立開發F-3是為了向美國表明,日本在隱形戰機相關技術領域完全可以“脫美自立”甚至略勝一籌,美國應該在未來的談判中有所讓步。
F-3戰機的亮相,揭開了日本“產官結合”的軍工生產體制的冰山一角。這種“以商養兵”之路能走多遠,相信不久的未來會給我們一個答案。
上圖:日本國產F-2戰機。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