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鎮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村民落戶新區后,民兵組織怎麼建?合村並鎮后,民兵隊伍怎麼合?農民變市民后,兵員怎麼編?帶著這些問題,3月下旬,記者穿行山東省聊城市的各個新區,圍繞城鎮化進程中民兵組織建設這一課題調查採訪,所見所聞,感悟頗多。
新情況——
舊模式難以對接現代戰場
時光追溯到3年前,聊城軍分區對市區民兵組織建設情況普查時,發現了一些不容樂觀的情況。
當時,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城中村改造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將157個村庄合並到18個大社區。一夜之間,14萬余農民變市民,村隊變成了社區。以前每個行政村都有民兵連長,負責全村的民兵工作,組建居委會后,原先的民兵連已不復存在,這樣一來,組織建設出現空缺,工作出現空當。很顯然,以往的編組方式和人員結構已不再適應客觀實際,更難以對接現代戰場。
聊城市的一名領導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聊城城鎮化率接近50%。城鄉人口結構調整直接造成農村民兵兵員嚴重流失,出現“有編無兵”的現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批以多種經營為代表的企業以及通信、信息、電子、網絡產業等一批新興經濟體如雨后春筍不斷建立。這些單位不僅經濟效益好,而且集聚了大批符合基干民兵條件的高素質青年。
“由於開發區不屬於行政區劃,組建后無法設置同級軍事機關,沒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就很難編兵。”聊城軍分區司令員劉述明頗為無奈地說,面對這種新情況,真有一種捧著“金飯碗”受窮的感覺。
“必須打破傳統的民兵編組模式,建立與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民兵組織建設新格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聊城市軍地領導一致認為,民兵組織建設的重心應該由農村向城鎮轉移、工作重點由抓農村民兵向抓城鎮民兵轉移,這樣才能順勢而為、大有可為。
新思路——
編組向新產業布局轉型
為加強新區民兵建設,該軍分區聯合聊城市委、市政府相繼研究出台了《加強城市新區民兵組織建設的意見》《聊城市基層武裝部和新興產業民兵連(營)規范化建設實施細則》等相關政策文件,明確要求對已獲國家批准的開發區,要設政工部人民武裝工作辦公室﹔對部分仍在申報、正在建設的開發區,由相鄰人武部派專武干部幫助指導工作。
建立組織好編兵。作為兵員最大的“富礦”,該市開發區和新區所屬企業當之無愧:擁有大中型企業116家,非公有制企業3600余家,員工120多萬人,其中私有企業佔77.8%。
“蛋糕”有了,關鍵看怎麼切。國有企業編兵易,而非公有制企業是獨立的法人,隻有用法規文件的形式來規范,靠法制而非人治。
聊城市對此進行了嘗試。他們依據《兵役法》《民兵工作條例》及《山東省非公有制企業民兵組織建設規定》等法規,聯合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規模以上企業民兵組織建設的意見》,對在哪裡建、建多大規模進行了系列規范。
據該軍分區政委宋鐵平介紹,針對國有企業實行聯合、兼並、停產的實際,他們撤銷了25個國有企業的基干民兵建制,減少了45個國有企業的基干民兵數量,同時在36個新興企業中建立了民兵組織,新增文化水平較高的民兵8000余人。
新氣象——
互利雙贏促進民兵建設
2014年12月,一場大練兵活動在這個軍分區民兵訓練中心展開。從全市逐級比武晉級的基層武裝部長、民兵教練員、民兵應急分隊隊員“三支隊伍”分別圍繞體能、輕武器操作等共同課目展開激烈角逐。
像這樣的大練兵,在聊城軍分區已經成為常態。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不僅要喊得響,更要做得實。為把一支支“民”字號隊伍帶出“兵”味,他們以任務為牽引,從實戰需要出發,在訓練中融入科技元素,取得明顯效果。
——結合企業特點,依據戰時擔負任務,突出保交護路、搶救搶修訓練,緊盯使命課題,錘煉快速動員集結和復雜環境下綜合保障能力。
——根據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需要,配備防暴、滅火、救生等器材,突出開展處突維穩、搶險救災、集結機動等針對性演練,著力提高個人專業技能和分隊應急應戰能力。
——整合訓練資源,定期組織民兵應急分隊對各種應急預案進行演練,加強與駐軍、公安、武警聯訓、聯演、聯動,提高聯防聯控能力。
“企業以盈利為目的,這一規律難以改變。”該軍分區參謀長董智奎說,如果引導民兵立足本職崗位作貢獻,編兵企業領導就歡迎﹔如果忽視編兵企業的利益,一味強調民兵訓練的重要性,企業肯定不情願,這樣行不通,也走不遠。
隻有互促共進、互利雙贏,實現軍事效益、經濟效益和國防效益的有機統一,“工廠”與“戰場”才能實現無縫對接。
聊城軍分區的領導深諳這一道理。他們堅持按“一隊三裝”的要求配齊配全裝備器材,採取靈活的訓練方式,充分利用新職工進廠、生產淡季、倒班輪休、生產任務轉換等時機,見縫插針實施訓練,既不影響生產,又能確保訓練時間。
此外,他們還協調駐地黨委政府出台企業編兵優惠政策,依據企業編兵數量和企業效益,政府適當減少企業稅收。同時,企業民兵參加軍事訓練活動時,推行政府發工資、部隊負責教育管理的政策措施,調動了企業和民兵的積極性。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