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負責隱蔽警戒,炮兵實施火力壓制,通信兵保障協調聯絡……5月下旬,筆者在第54集團軍某師野外訓練場看到,10余個兵種分隊甘當綠葉,配屬師工兵營合力破解戰場破障難題。
以往,不管是訓練還是演習,破障大多是工兵的“獨角戲”,缺少其他兵種的協同配合。去年的一場山地進攻戰斗演練,讓該師指揮員們經歷了一次“痛的領悟”。
擔負主攻任務的合成營進攻開始后,合成指揮員下令工兵分隊前出破障。當時雖然也協調了一些裝甲、炮兵的火力支援,可數小時裡,指揮所卻頻頻接到破障不順的反饋,進攻通道上的“釘子”遲遲難以拔除。
“分秒必爭的信息化戰場上,必須整合多兵種優勢,從單純依賴工兵破障向多兵種協同破障轉變,確保第一時間踢開作戰通道上的‘絆腳石’。”硝煙散盡,該師下定決心把戰場破障當作重點難題來攻關。一方面,他們邀請軍事院校破障專家來隊傳經送寶,與此同時,組織攻關小組重新修訂協同作戰破障方案,協調步兵、炮兵、偵察、通信等10余個兵種配屬工兵營展開破障訓練,建立聯訓聯演機制。
破障攻關現場,筆者注意到,負責工兵破障指揮的是某機步團合成營營長朱東燦,包含工兵在內的10余個兵種都歸他指揮調度。為最大限度發揮各兵種武器的火力摧毀效能,朱營長需要熟練掌握百余種武器裝備的性能數據和破障效能,諸如樁砦該用什麼火器打、阻截牆該用什麼武器攻等各類破障手段,必須做到樣樣清。
該師參謀長陳乃利告訴筆者,通過對裝甲兵、炮兵、防空兵、防化兵等多兵種科學編組,在不同距離、不同方位分別向不同障礙目標實施火力交叉摧毀,他們創造了遠距離“面狀”破、近距離“線狀”破等多種破障新戰法。(鮑傳利 沈京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