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特種作戰的戰略特性轉變作戰方式
二戰時期的特種作戰樣式較為豐富,包括破壞敵方重要軍事、經濟目標﹔奪取重要戰略目標,打擊對方作戰單元,輔助作戰行動,影響戰役勝負。此外還有綁架、刺殺對方重要軍政人物,瓦解敵方民心士氣。如捷克特戰隊員在布拉格刺殺納粹德國的秘密警察頭子海德裡希等。而海灣戰爭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以來,特種作戰的戰略價值體現更加充分,作戰樣式也呈現許多新變化。
現代特種作戰部隊能適應遠程、惡劣和多變的戰場,在現代精確作戰中常常充當戰略目標定位者、空中打擊引導者。阿富汗戰爭中,美軍由特種部隊和負責控制戰斗及協調各軍兵種聯合作戰的戰斗控制員組成分遣隊,將激光測距儀測得的目標坐標,實時上傳到在空中待命的B-52轟炸機,確保對目標實施精確打擊,使作戰效能發生質的飛躍。2008年以來,俄空降兵加速向特種作戰部隊方向轉型,以期將這支諸兵種合成部隊,打造成具有快速反應、偵打一體和獨立特種作戰能力的戰略突擊力量。
“特種作戰部隊是保持聯合的黏合劑”。在信息化條件下,特種作戰部隊是聯合作戰的重要力量,它正由以往的戰場“尖刀”向體系“鐵拳”角色轉變,而特種作戰行動也正逐漸由專業特種部隊的單打獨斗向諸作戰力量的聯合作戰轉變。現代特種作戰的靈活度以及與聯合作戰的融入度日益提升,某種程度上已發揮著撬動聯合作戰的戰略杠杆作用。因此,各國多注重從聯合作戰的角度充分運用和發揮特種作戰部隊的作用,使特種作戰深度融入聯合作戰。不僅強調較大規模使用特種部隊,而且注重全程使用。
但以隱蔽低調著稱的特種作戰,與常規作戰相比具有“三低”特點:低強度、低風險、低成本。如西方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干預模式特點是:軍事行動中隻需低調投入少量兵力來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無需大動干戈地部署大規模兵力,既能降低作戰成本,又能避免引發爭議,繞開或規避國際法。當前,特種作戰的廣泛應用客觀上降低了戰爭和軍事行動的門檻。在一些軍事強國,特種作戰部隊已經成為遂行秘密戰爭的全球化部隊,這種“暗戰”不僅降低了發動戰爭的限制,也模糊了特工與士兵的界限,其“軍事—情報”融合架構,等同於開啟了新的戰爭模式﹔“手術刀”式的定點清除,日益取代“鐵錘”式的大規模部署,增加了顛覆他國政府和制造混亂的可能性。當然,就如二戰時期特種作戰的產生是因為敵對雙方力量懸殊,弱勢一方為了改變局勢迫不得已採取特種作戰一樣,現代戰場上,特種作戰並非強國軍隊的專利,弱勢的一方也可以採取特種作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