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體制轉型 提升應對能力
政治功能的拓展,現代戰爭的發展,安全威脅的變化,都要求北約在軍事領域作出相應的轉型。為提高軍事力量運用的靈活性,北約採取了精簡與整合並行的改革路徑。其基本思路就是重組戰略級指揮部,削減和改編戰役與戰術級指揮部,以簡化軍事指揮環節,縮短指揮鏈條,提高指揮效能。
早在1991年,北約已將海峽盟軍最高司令部並入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從而將3個盟軍最高司令部縮減為2個。1996年9月,北約防長會議決定,將北約的軍事指揮層級由4級減為3級:歐洲和大西洋兩個盟軍最高司令部並列為第一級,9個戰區司令部合並為5個並作為第二級,23個小型和下屬司令部合並為第三級。1998年12月,北約各級司令部進一步裁減合並到20個,並正式明確了“戰略-戰區-次地區與軍種”3級指揮體系。
隨著“9·11”后反恐行動的逐步開展,2003年6月,北約各級軍事指揮機構由20個進一步壓縮到11個。其中,在戰略層面,歐洲和大西洋2個盟軍最高司令部合並為盟軍作戰司令部,並作為北約唯一的最高軍事指揮部設在比利時的蒙斯﹔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的部分機構則改組為職能性的盟軍改革司令部,設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在戰區層面,5個戰區司令部被精簡為兩個常設聯軍司令部,分別設在荷蘭的布倫森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隸屬新的盟軍作戰司令部。另外,在葡萄牙的裡斯本設有1個專門負責海上部署任務的常設盟軍司令部。在次地區與軍種層面,13個司令部被減為6個。
為適應聯合作戰的發展,北約於2013年又完成了新一輪軍事體制改革,3級聯合指揮機構的總量從11個減少到7個,戰區級的裡斯本司令部被裁撤,次地區與軍種級的司令部歸並為3個,即位於土耳其伊茲密爾的聯合陸軍司令部、位於德國拉姆施泰因的聯合空軍司令部、位於英國諾斯伍德的聯合海軍司令部。
這種扁平化的軍事指揮機制,較為適應現代戰爭需要,增強了北約在傳統防區以外的“域外”軍事干預和管控能力,在北約發動的利比亞等多場局部戰爭得到了較好檢驗。
建設“反應部隊” 支撐北約轉型
在北約進行的軍事改革中,快速反應型軍力——“反應部隊”的建設,為北約從地區性軍事組織轉變為面向全球的“軍事-政治”聯盟,提供了有力支持。
“反應部隊”是由高度戒備的北約陸海空三軍精銳部隊組成,主要包括兩大組成部分,即“緊急反應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緊急反應部隊”成立於1991年10月。這是一支以歐洲盟國軍隊為主、美軍為輔的北約駐歐部隊,其主要任務是迅速制止和干預歐洲地區出現的危機,維護歐洲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在歐洲爆發戰爭時,對北約在歐洲南北兩翼的薄弱環節實施緊急增援﹔在北約防區之外的其他地區發生危機時,以聯合國或北約的名義,執行武力干預、維和及人道主義救援等緊急任務。該部隊由1個地面機動作戰加強旅、3支常備海軍艦隊、2支空軍部隊組成,平時和戰時均受盟軍作戰司令部直接指揮,可在3到7天內部署到指定地點。
組建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設想,由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於2002年6月提出,同年11月的北約布拉格峰會決定組建。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於2006年9月宣告建成。該部隊當時擁有2.5萬兵力,其組成部分包括:一支旅級規模的地面部隊,由1個航母戰斗群組成的海軍特別混成部隊,一支兩棲任務部隊和水面行動部隊、一支能夠在一天內進行200架次戰斗性出擊的空軍部隊以及一支特種部隊。北約各正式成員國輪流向該部隊提供兵力和相關經費,行動的后勤保障則由北約各“和平伙伴關系”國家以“一事一議”的方式提供。“快速反應部隊”在北大西洋理事會作出決定后5天內進行部署,並能連續執行至少為期30天的任務。該部隊擔負任務涵蓋反恐、危機應對、人道主義救援、維和、禁運、人員疏散等。迄今,該部隊及其下屬作戰單位已經執行了30多次中小規模的戰斗任務。
隨著烏克蘭危機的發酵,2014年9月召開的北約威爾士峰會決定,將主要注意力重新轉向集體防衛和保衛歐洲安全,應對俄羅斯及其他外部威脅。會議決定,從北約“快反部隊”中抽調兵力,完成“先鋒”快速聯合作戰部隊和聯合遠征軍兩支部隊的組建工作。其中,“先鋒”部隊兵力將超過4000人,包括常規部隊和特種部隊,並配屬地面、空中和海上運輸力量,能在48小時內向北約任何成員國提供增援。聯合遠征軍的規模至少為1萬人,兵員來自英國等7個成員國,主要承擔維和及危機管控等常規軍事任務。為了給如期組建的兩支部隊提供充足的輪換兵員,今年6月召開的北約防長會議決定,將把目前擁有3萬兵力的北約“快反部隊”擴充到4萬人。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北約與俄羅斯(蘇聯)的關系始終是影響北約軍政體制尤其是軍事體制轉型最重要因素之一,當二者關系較為緩和時,北約逐步“面向全球”,其軍事力量的運用也逐步涉及到更廣泛領域﹔當二者關系緊張時,北約立即向冷戰時期的角色靠攏,其軍事力量運用針對性也就更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