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煙台9月8日電(記者丁靜、齊中熙)隨著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海上活動日益頻繁,對“海上交通”綜合治理提出更高要求。8日上午,一場900余人參加的中國最大規模海上搜救演練在渤海灣山東煙台海域展開。目的是通過演練加強對“海上交通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
演習情景是一艘大型客滾船航行途中與一艘商船發生碰撞,導致大型客滾船船體破損進水,汽車艙起火。在海陸空三位一體救援力量的配合下,事故妥善處理,500多名旅客被轉移……
這種情景不是無意義的設想。演練展開的渤海灣山東海域有35條主要航路,船舶流量密集,年客運量約3000萬人次。2011年以來,轄區港口吞吐量、船載危險品同比分別增長了63%和150%,達到約54億噸和9.4億噸。一度,繁忙的煙台至大連“黃金水道”曾發生多起海上交通事故。其中,1999年發生的“大舜號”海難,造成282人遇難,震驚世界。
如何破解渤海灣的“生死之謎”、提高海上交通綜合治理能力?中國政府予以高度重視。交通運輸部門傾注大量心血,從法律法規完善、運力結構調整、搜救能力建設、海上管理精細化等方面,著力打造海上交通公共安全體系。
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推動《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訂和《海上人命搜索救助條例》立法進程。搜救能力建設速度逐步加快。近年來,中國在十多個沿海省份建立了海上搜救中心,在沿海主要城市開通“12395”公眾海上險情警報電話。“十二五”以來,海上搜救部門共組織搜救行動8309次,平均每天救起48.8人。
精細化管理是提高海上交通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山東省已基本實現主要港口和重要航道、重點水域的有效監控,並將管轄水域按照近、中、遠分類,實施海上網格化管理,每年成功避免事故險情近80起。此外,還引入“單船綜合評價體系”對不同船隻進行差異化評價與監管。
“在港口經濟快速發展、旅游客運日益繁忙的情況下,2011年以來沒有發生30人以上大型事故。”山東海事局局長、山東海上搜救中心常務副主任袁宗祥說,這個“成績”讓自己欣慰。
海上交通治理的“中國特色”在於多部門聯動。“統籌各部門力量共同救援,這與國外由一個部門或者一個機構主導的模式不同。”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智廣路說。但這種模式需要“磨合”:在應急事件中,各部門如何有效、快速、協同發力成為新的課題。
“此次演習有12個海上搜救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共同參加,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提高‘部省聯動、部際聯動’的協作水平。我們將首次對多部門聯動、海陸空立體演習的全過程進行評估。”智廣路說。
為了緊密合作,山東海事部門同安監、氣象、航運企業等近300家機構簽訂了協議。
海上公共安全體系的建立,離不開全社會的配合。“安全是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工作。航運企業是海上交通安全的主體,要發揮主要作用。全社會要加強對海上交通安全的認識。”袁宗祥說。
“此類演習已經做了十年,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通過演習引起社會關注、重視海上交通安全。”智廣路說。在一些沿海地區,海事部門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救援,並通過“安全進校園”等活動加大社會對於海上交通綜合治理工作的認識和理解。
山東已組織900余人規模的社會志願力量,共同參與平安海區的創建。專家指出,目前我國不少沿海省份已初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各方齊抓共管的海上交通公共安全格局,關愛海上生命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海上交通治理比路上交通治理更加復雜。”智廣路說,未來,中國將從提升航運企業自救能力、增強公眾海上安全風險意識、強化夜間飛行救助能力等方面提高搜救能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