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超視距空戰,不是想贏就能贏

2017年01月03日09:16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原標題:近距空戰還有無用武之地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編者按

據媒體報道,在2016年9月初結束的美軍“北方閃電”演習中,美軍裝備的F-35A戰斗機實施超視距攻擊,成功擊落多架F-16C戰斗機,自身毫發無損。由此引發一場關於近距空戰和超視距空戰的爭論。

傳統意義上的近距空戰以目視格斗空戰為主,使用近距空空導彈或航炮攻擊﹔超視距空戰則在視距以外通過機載設備搜索、發現對方空中目標,利用中遠距空空導彈攻擊。

目前,現代空戰的主要作戰形式已從近距空戰發展到超視距空戰。未來空戰中,近距空戰還有無用武之地?這是一個熱議的話題。

正方

近距空戰仍將長期存在

■程俊東 孟 璞

近距空戰不會退出歷史舞台。隨著裝備技術不斷改進,超視距空戰能力隨之提高,但並不能解決所有戰斗。各國都應積極探索近距空戰規律,重視研究近距空戰戰術理論運用,開展現代近距空戰訓練,不斷增強近距空戰能力。

超視距空戰,不是想贏就能贏

體系作戰對超視距空戰制約增多。現代空戰已不再是飛機與飛機的平台對抗,而是作戰雙方的體系較量。如果雙方作戰體系實力懸殊,戰場信息“單向透明”,此時處於信息劣勢的一方,在強大的干擾壓制和網絡攻擊下,機載雷達探測距離被大幅壓縮,攻擊范圍不斷縮小,加之敵我識別、電子對抗、指揮通訊等受到嚴重干擾,受到超視距攻擊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雙方作戰體系實力均等,戰場信息“雙向透明”,制信息權爭奪將異常激烈。此時,雙方指揮信息系統均可能受到對方電子干擾或網絡攻擊而無法正常工作,空戰將轉為單純的空空對抗,此時超視距攻擊若無法達成作戰效果,將自然轉入近距空戰。

中距導彈並非百發百中。如果超視距攻擊可以順利實施,命中概率也並非100%。首先,受導彈技術條件制約,目前中距導彈的命中概率隻有73%,實戰條件下受多種因素影響,命中概率往往會更低。其次,人的操作也將影響中距導彈的命中精度。飛行員的訓練素質有好有壞,實戰中不可能所有的操作都精准無誤,操作誤差將可能導致中距導彈的攻擊失敗。再次,現代戰機防超視距攻擊能力不斷增強,有效降低了中距導彈的命中概率。飛機機動性能不斷提高,躲避中距導彈攻擊的能力亦隨之提高﹔現代作戰飛機都裝有先進的全向雷達警戒系統和光電干擾設備,能提前發現中距導彈的攻擊並施放光電干擾或規避,有效降低導彈命中概率。海灣戰爭中,美空軍在“單向透明”的對抗條件下,使用AIM-7M和AIM-120中距空空導彈進行超視距攻擊的命中率都沒有超過30%,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技術革新賦予近距空戰新的生命力

隨著裝備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條件下的近距空戰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近距空戰。

近距空戰方式不再局限於尾后攻擊。與二代機攻防雙方使用航炮進行“狗咬狗”式的咬尾攻擊相比,三代機的極限盤旋角速度提高了2∼3倍,最小盤旋半徑縮短了近一半,有效火力覆蓋范圍能夠擴展到6∼8千米以上,加之頭盔瞄准具與大離軸發射角導彈的配合使用,近距空空導彈進行大角度離軸攻擊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使未來的近距空戰方式將產生革命性變化。

現代近距空戰兼有了傳統中距空戰和近距空戰的特點。根據“中遠距——中轉近——近距”的“三段式”空戰理論,中、近距轉換階段一般在15∼10千米內進行。隨著空空導彈和飛機機載火控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近距空空導彈的最遠攻擊范圍已達到了15∼10千米,這個距離范圍恰與中距導彈的最佳攻擊距離范圍有較大重疊,在這個重疊區內進行空戰,既可以打中距彈,也可以打近距彈,既是中距空戰中的“近戰”,也是近距空戰中的“遠戰”。未來,隨著近距空空導彈射程的進一步增加,近距空戰將會兼有更多中距空戰特點。

近距空戰的激烈復雜程度有了空前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現代空戰武器得到了空前發展,近距空戰攻擊手段的多樣性、攻擊范圍的廣泛性、攻擊方位的全向性、中近轉換的連貫性、大過載機動的持久性、攻防態勢變化的迅捷性,使得現代近距空戰比以往近距空戰的對抗更激烈、環境更復雜,態勢變化更快。由於中距與近距的信息、火力要素重疊多、轉換快,空戰雙方在經過一兩個回合的中(遠)距較量后會在瞬間完成“中”轉“近”,這為攻防戰術的運用提供了較大空間,優劣態勢瞬間轉換也將給中距空戰裝備技術劣勢的一方提供更多變被動為主動的戰術運用空間。

反方

“拼刺刀”的纏斗將漸行漸遠

■黎 曉 蘇 嘯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作戰理念更新、作戰樣式變換,近距空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空中群毆”難以再現,隻有局部小規模或特殊任務中可能發生近距空戰,而且概率極低。在可見的未來,“拼刺刀”式的空戰不再是空中戰役的常規手段,也非明智之選。

中遠距已能解決戰斗

態勢感知是空戰制勝的關鍵,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數據鏈等信息技術手段使飛行員乃至整個空中戰役方向指揮鏈條能夠更加快捷、全面地獲得態勢感知,在中遠距即可實施戰術達成作戰意圖。四代機裝備的先進航電系統使其態勢感知優勢明顯,毋需多言。當前各國的主力戰斗機仍是三代機,雖然某些機型未裝備先進航電系統,但通過信息化整合手段,也能獲取相對全面的態勢感知。美軍“紅旗”16-1演習中,裝備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澳大利亞皇家空軍F/A-18E/F“超級大黃蜂”發現威脅后,向三代機F/A-18A/B“大黃蜂”發送空情圖,“大黃蜂”飛行員即使沒有在雷達上發現敵機,也能夠認定目標,提前進入交戰。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在多次實戰中証明了其作戰效能。第四代中距空空導彈命中精度高,隱身性能好,抗干擾能力強,而且具有抗目標關機能力,是復雜電子對抗條件下中距制敵利器。當前,先進的戰斗機均挂載中遠距空空導彈。例如,F-15、F-16、F-22裝備的中距空空導彈AIM-120,其射程可達80千米﹔蘇-27裝備的中距空空導彈R-77,射程可增大到150千米。海灣戰爭中,超視距空空導彈擊落的飛機數量超過近距空空導彈,之后的幾場局部戰爭,空戰戰果也大多歸功於超視距空空導彈。超視距空空導彈帶來的作戰效益,讓其研發更加受到重視,作戰性能越來越強。

想打近距空戰先算賬

有觀點認為,作戰雙方在信息手段、態勢感知,或干擾手段等戰機能力對等的條件下,最終還會從中遠距進入近距空戰。

誠然,實戰中,雙方戰機難以完全避免從中遠距轉入近距。但試問,如果作戰雙方之間不存在代差等戰機能力優勢、戰機數量差優勢,或導彈等武器性能優勢,進入近距空戰豈不更像一場“雞蛋互磕”游戲?作戰的主要原則始終遵循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所以,此時最佳的選擇是退出戰斗,而不是近距纏斗。

這樣做,除了基於戰術的考量,費效成本和生存率也是重要因素。據美國一項政府評估顯示,F-35A常規起降型戰斗機單價為1.2億美元左右,其平均每飛行小時成本約為24000美元,高出F-16戰斗機10%左右。飛行訓練、作戰費用在哪個國家都不是一筆小數目。而眾所周知,飛行員培養是以黃金來計量的。美國、土耳其空軍舉辦“紅旗”“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的初衷也就是為了保証生存率。相比近距空戰的巨大消耗,低成本、高回報的解決方案更受歡迎。

近距空戰已非必選項

“五環理論”“非接觸作戰”等作戰理論的出現和運用,改變著傳統戰爭的面孔,不需“貼身肉搏”即可達到作戰目的。

“五環理論”跳出了結結實實與對方軍隊“茬一場架”的固定思維模式,直擊要害,空中戰場“刺刀見紅”的幾率微乎其微。在“沙漠之狐”行動、科索沃戰爭和“持久自由”行動中,美軍選取打擊目標時,都遵從了“五環理論”,優先攻擊敵方戰略性的敏感、脆弱、關鍵節點,直搗黃龍。

非接觸戰爭促成了“打架容易見面難”的局面。遠程武器裝備高速發展,毀傷縱深不斷增加,已然可以脫離短兵相接。在運用非接觸作戰樣式時,空軍可以不與敵方直接接觸,遠程實施打擊。早在福克蘭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2架攻擊機在距英國艦隊20千米處發射2枚“飛魚”反艦導彈,擊沉了英軍“謝菲爾德”驅逐艦。

值得關注的是,美軍新近提出“作戰雲”概念,可借助雲協同技術實現作戰平台、傳感器、武器系統等空戰資源的整合優化,最大限度實現遠程打擊空戰效能,使對手處於看不見、打不著、來不及應對的被動局面。此外,未來戰爭中,激光能等新概念武器在空軍戰役層面的運用也更加傾向於具備精確毀傷能力,最終結果一招制敵幾無懸念。事實越來越明朗,近距空戰已漸行漸遠……

點評

“水尚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思想的鋒刃隻有在交鋒、爭鳴中才會打磨得锃亮無霜。圍繞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中的諸多問題,尤其是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使用中的深層次話題,以當下的訓練實踐和技術條件而言,還很難得出一個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沒有唯一恰說明通往羅馬的大路不止一條,隻要今天我們立足實戰邁開雙腿、放飛思維、凝聚智慧,明天就會無限抵達勝利的終點!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