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火中走來的造槍廠

江西井岡山,五百裡山脈綿延起伏,巍峨壯觀。山腳的革命博物館內,陳列著一支斑駁的老式步槍,它曾在秋收起義部隊清一色使用。這支槍,名叫“漢陽造”。
千裡之外,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內,參觀的人們時常會在一款步槍前駐足,它曾被毛主席親手拿起瞄准。這支槍,名叫“56式半自動步槍”。
兩款經典名槍,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一所百年軍工廠的歷史——當年的“漢陽兵工廠”,現在的重慶建設廠。這所百年軍工廠,創始於飽受列強凌辱的晚清,由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於1889年籌建而成。一個多世紀的風雲變幻,這所軍工企業經過一代代軍工人的奮斗,用一款款經典的軍工產品,在中國軍工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談起這所百年軍工廠,不能不提“漢陽造”。從1895年出廠到1944年停產,這款經典槍型生產了近半個世紀,服役了近70年,武裝了清朝新軍、北洋軍、北伐軍、國民黨軍隊、工農紅軍等。甚至在朝鮮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仍有部隊持著“漢陽造”,在冰天雪地裡與敵人拼殺。它曾經跟隨工農紅軍打響了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第一槍﹔它曾經在平型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黃土嶺之戰、百團大戰等諸多戰斗中屢建戰功﹔它還是抗日戰爭中可以與日軍“三八式”進行白刃戰的槍型。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漢陽造”誕生於甲午戰爭戰敗的那一年,停產於抗日戰爭勝利的前一年,它從飽受民族創痛的殤思中走來,又在勝利榮光照耀的前夜離去,多少有幾分“悲壯”的色彩。這份“悲壯”,正是當時軍工發展的時代縮影。1938年日軍大舉進攻,步步進逼武漢。“漢陽兵工廠”被迫西遷至重慶,直至1944年被迫停產。
歷史証明,一所軍工廠也許拯救不了時代,但偉大的時代一定可以拯救一所軍工廠。新中國成立后,這所老牌軍工廠更名為國營建設機床制造廠,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從1956年到1981年,累計生產300多萬支“56式半自動步槍”,該槍成為解放軍裝備時間最長的常規武器。
北京,天安門廣場,冬日的暖陽洒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漢陽造”已成為歷史,但生產它的這所百年造槍廠依舊生機勃勃,為中國軍隊生產著最新型的槍。(孫程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