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回歸“善戰”傳統

2017年02月23日09:0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回歸“善戰”傳統

●隻有危局才能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給“逼”出來。多年不打仗,就容易出現作戰思維滯后和僵化的積弊。如果指揮員不能從陳規陋習中走出來,又如何杜絕念稿子、背台詞,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戰場?

一支軍隊隻有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能清楚自己到哪裡去。回歸“善戰”傳統不是沉醉於過去的“功勞簿”裡,而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承和發揚在革命戰爭年代那種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從中汲取智慧、推陳出新,重整行裝再出發。

敢於挑戰極限。紅軍飛奪瀘定橋,一晝夜急行軍160公裡並按時到達指定位置。我軍歷史上此類神兵天降、以少勝多的戰例,無不是以挑戰極限為前提的。今天的戰場已發展到多維空間,有形戰場與無形戰場、精神因素與物質因素相互交織,科技裝備的作用越來越大。戰爭不但考驗著人的極限,還有裝備的極限。

挑戰極限,訓練難度和強度要瞄准實戰、高於實戰。隻有高於實戰,才能從容應對未來戰爭。要有意識地將官兵推到“走投無路”的困境、險境、絕境,在前所未有的陌生環境、極端環境中檢驗官兵素質、裝備性能和人裝結合度。搞好對抗訓練,在劍影刀光中摔打部隊。敵情和我情應多考量我方之短、敵方之優,既要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也要設置出其不意的情況。訓練課題要從最薄弱、最容易疏忽的環節入手,要從最困難、最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發,既要關注信息主導,也要構設重回殊死對抗的危局,隻有危局才能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給“逼”出來。

敢於打破陳規。戰爭年代,毛澤東在發給下級的作戰文電中,幾乎每一篇都有“望酌定為盼”,“熟籌見復”,“情況緊急,可機斷行事”等商量性、征詢式的用語,很少下硬性的死命令。這種做法,能夠極大調動下級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如今多年不打仗,容易出現作戰思維滯后和僵化的積弊。比如,訓練演習墨守於被官兵戲稱為“跑龍套”式的作戰程式﹔“中軍帳”拘泥於復雜的指揮流程。兵無常式,水無常形。這種脫離實戰的套路如何調動參訓官兵的激情?如果指揮員不能從陳規陋習中走出來,又如何杜絕念稿子、背台詞,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戰場?

打破陳規,訓練模式要能夠脫離“本本”。條令、教材、大綱是死的,是經驗和共性的固化,作戰則更多地充滿了變數和偶然,必須揚棄過時的作戰程式,拋棄粘著各種新標簽的假把式,還原實戰化訓練的真面目。

敢於解放思想。戰爭年代,我軍各級指揮員都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優勝汰劣、浴火重生,很少有思想的禁錮、權威的束縛、利益的羈絆,上下同欲、全軍一盤棋,其動力源於對勝利的渴望和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負責。

如今戰爭制勝機理變了,不再是大吃小,更側重於高吃低、遠吃近、精吃粗、聯吃散﹔過去“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陸權和制海權”,現在是沒有制太空權就沒有制信息權,而沒有制信息權就失去了戰爭入場券﹔戰爭節奏加快,發現即摧毀、首戰即決戰,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機會越來越少。實戰化的意義是在訓練和未來戰爭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在訓練中實現向未來戰爭的過渡,以避免戰爭臨時來的風險。實戰化訓練沒有禁區。各級都應突破思想禁區、利益禁區,集中精力洞悉戰爭制勝機理的盲區,走到訓練的深水區,在實戰化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讓實戰化訓練成為和平年代軍隊的主旋律、軍人的大舞台。(智海濤)

(責編:金利橦(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