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追憶“殲10之父”宋文驄:讓起落架流著我們自己的血液

2017年03月23日13:34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拿著殲-10模型的宋文驄。
拿著殲-10模型的宋文驄。

19年前的1998年3月23日,“猛龍”殲10首飛成功。自此,這一天也成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殲10戰機總設計師宋文驄的生日。

殲10不但是第一款由亞洲人獨立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戰斗機,更具有國內從未設計過的腹部進氣道、國內獨一無二的水泡式座艙、是我國第一種採用國際先進水平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的戰斗機,我國首款採用鴨翼布局的三角翼戰斗機。

在其研制過程中,更催生了:我國第一個航空電子系統研究室﹔我國第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鐵鳥試驗台﹔國內第一個高度綜合化航電武器系統動態模擬綜合試驗台等多個航空科研設計機構。

更重要的是在宋文驄的帶領下,一支具有先進理念、敢於創新、掌握著先進戰機研發技術和經驗的優秀人才隊伍快速成長起來,他們是站在航空科技前沿的杭電專家、飛控專家和機械、軟件開發的優秀人才,是中國航空工業的棟梁。

當初的初生牛犢,今日已經成為中流砥柱,但那些親身、親眼、親耳聽聞的“猛龍”故事,早已點滴匯聚成為中國航空人的精神食糧,入腦潤心,在低首迷惘時言猶在耳,在坎坷焦灼時令人振奮,更在成就初著時令人莞爾,好像通過時光隧道,與前輩相視一笑。

這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殲10故事,告訴你中國航空人的精神如何煉成,又如何相承一脈。

“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1982年2月,我國新型戰斗機研制方案評審論証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題是評審我國急需的新殲設計方案。

宋文驄和同事們組成的團隊本來並沒有提交方案,但會前時任航空工業部軍機局副局長王若鬆邀請宋文驄也在會議上講一講自己的想法,並給他們爭取了15分鐘的發言時間。

為了抓住一刻鐘,宋文驄和同事們借了幾張透明有機玻璃,連夜從帶來的資料裡,將飛機圖形、基本數據、重要性能等畫在幾張有機玻璃上,一直忙到深夜。宋文驄后來戲謔道:“我們這叫做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到宋文驄作報告時,他從當前世界戰斗機發展的現狀、未來的空戰將會怎樣打講起,講到我國新殲應該具備的基本戰術技術指標,要實現這些指標,新殲設計應採取何種氣動布局,採取哪種飛控系統和攔射火力系統……最后,宋文驄用明膠片展示出他們這些年來設計的鴨式氣動布局飛機方案,對具體戰術技術指標數據進行了簡要的說明。並表示以上方案滿足目前的要求是有希望的。

宋文驄的匯報結束后,會場陷入短暫的沉默,繼而是一陣竊竊私語,交頭接耳。最后,不知是哪個同志首先鼓起掌來,引起會場上一片熱烈的掌聲。

“可否把您的飛機模型給我,讓飛行員飽飽眼福?”

1982年4月,新殲方案評審會再次召開。

輪到宋文驄和同事們匯報方案時,宋文驄講著講著,開始用手比劃,坐在前排的、時任國防科工委科技部副部長謝光順手把放置在桌子上的有機玻璃飛機模型遞給他,示意他照著實物模型給大家講解。

宋文驄接過模型,發現這個模型實在太小了,他靈機一動,將模型從支架上拔了下來,直接往投影儀上一放:全透明的有機玻璃飛機模型投在后面的幕布上,看起來非常漂亮非常壯觀!

會議結束后,空軍首長的一位秘書找到宋文驄:“宋總呀,我們盼望你所描繪的這種飛機,是盼了多少年哪!您能不能忍痛割愛,把你那個模型送給我,讓我們的飛行員飽飽眼福,給我們留個紀念?”

“實在抱歉,我這個模型不能給你。”宋文驄想了想,“這樣吧,我另外送給你一個。”說著把帶來的另一個飛機模型交給了這位首長秘書。

而這次會議上用的有機玻璃飛機模型跟隨了宋文驄20多年,不動聲色的見証了一段重要的中國航空發展史。

“這才是真正的飛機!”

1998年3月23日,暮春天氣,機場上空陰雲密布。殲10首飛在即。

整個機場都在等待。終於,天空裂開了雲縫,指揮塔上傳來准備起飛的指令。宋文驄在停機坪遠處和首席試飛員雷強做了一個手勢,目送著雷強走向飛機。然后迅速回到塔台,在指揮大廳的后面找了一個不顯眼的位置坐下。

雷強登上飛機,向大家揮手致意后進入了座艙。飛機發動、滑行、加速,隨著一陣巨大的轟鳴,飛機抬起前輪,瞬間便沖天而起!全場的人們歡呼、跳躍、鼓掌,有人把手中的鮮花拋向天空,向飛機和飛行員致敬。

飛機在主席台上空環繞3圈后,雷強在空中主動請求再飛1圈,現場指揮中心同意了他的請求。飛機超額完成首飛任務后,降低了飛行高度,穩穩地從遠方直奔跑道而來,繼而穩穩地停在了跑道上。

雷強向主席台的領導報告完畢,突然轉向宋文驄。他上前幾步,舉手向宋文驄敬了個軍禮,興奮地說:“宋總,這才叫真正的飛機啊!”

同事們並沒有看到宋文驄激動落淚的景象,他只是紅著眼眶,感謝團隊裡每一個人。在當晚的慶功宴上,宋文驄將自己的生日從3月26日改為3月23日——他要永遠紀念這個非同尋常的日子,他的全部心血、智慧、精力、情感和寶貴的年華所凝結升華都在飛行裡獲得了升華。

“不等、不靠、不要!”

殲10設計方案對於數控加工水平要求極高,尤其起落架部分,是設計試制中的一塊硬骨頭。為了項目的快速推進,和國外專家合作被納入了考慮之中。

然而談判卻陷入了僵局。外國專家高傲的表示:“你們的技術不行,你們的方案不行,你們的人員不行。這樣的起落架你們是搞不出來的!你們肯定干不了的,等你們干不了的時候,隨時可以再來找我們。但那時的價錢我們隻能再協商了。”

宋文驄一直深深記得這一幕,他告訴負責起落架的同志們:“不要等,不要靠,也不要指望外國人會幫我們,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讓殲-10飛機的起落架流著我們自己的血液。”

川匯成澤,木已成林

當年跟隨宋文驄一切承擔殲10研發任務的年輕人現在都成為了航空工業的中流砥柱,其中翹楚當屬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航空工業科技委副主任楊偉。

研究生畢業后,楊偉進入航空設計隊伍,毛遂自薦要做宋文驄的助手,自此開始與“老頭兒“朝夕相處三十多年。

回憶起殲10首飛成功后的慶功宴,楊偉記得很清楚: “那時候‘老頭兒’已經68歲了,但他很開心,喝了不少酒,一時興起還唱了一段俄文歌。”就在這裡,宋文驄高興地對年輕人說,他出生於3月26日,殲10首飛成功是3月23日,“以后,我的生日就是這天了!”

楊偉曾不止一次地提到過:宋文驄是不嫌他稚嫩,領他進門的老師﹔是在他猶豫不決時指路的明燈……楊偉回憶到:“我當副總設計師的時候,‘老頭兒’跟我說了一句嚴厲的話:‘你當干部了,但以后你還應該堅持自己寫技術報告’。”

到現在,楊偉每份技術報告都親力親為。“飛機的試驗報告我要寫,主要的計算我得去算,不能天天聽匯報。當總設計師,首先你自己要搞專業。宋總對我是這種要求,我也一直對我的副總設計師是這種要求。”

受到宋文驄影響與感召的不僅僅有楊偉一人,每個遇到過他,曾與他公事的年輕人都有無數的話想跟他講……(袁新立、郭美辰)

(責編:王璐(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