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電磁技術:“無形之手”竟有“致命威脅”

2017年04月14日08:1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電磁技術:“無形之手”竟有“致命威脅”

高技術前沿:電磁技術加速戰爭變革

不見騰空而起的蘑菇雲,不見火光沖天的彌漫硝煙,隻聞遠方閃電般的沉悶作響,頃刻間作戰系統中的所有數據就“煙消雲散”。緊接著,如同隕石般墜落的高速彈丸仿佛長了眼睛一樣砸向陣地,讓防守一方毫無招架之力。其實,這只是以電磁脈沖武器和電磁軌道炮為代表的電磁技術在未來戰爭中應用的冰山一角。隨著電磁空間日益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以電磁技術為基礎的電磁武器和作戰系統正加速改變現代戰爭攻防體系和作戰樣式,勢必成為加速未來戰爭變革的催化劑。

電磁交融——

撞出幾多科技火花

千百年來,電與磁就如同與人類捉迷藏一般,電可以生磁,磁也可以生電,但就是看不見也摸不著。從磁石、靜電、指南針,到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再到發電機、廣播和移動通信,電磁技術從古至今一直悄無聲息地伴隨人們左右。如今,這些我們看不到、摸不著卻真實存在的電磁場,正加速成為奠定人類現代文明社會的物質基礎。

當電流與磁場相交,就會在電流和磁場方向上產生電磁力。早在1901年,挪威克裡斯蒂尼亞大學就申請了電磁線圈炮的發明專利,這個利用電磁力發射的“新奇火炮”可將重約50克的彈頭加速到每秒50米。1920年,法國人維勒魯伯開始了電磁軌道炮的研究工作,並於1944年研制出可將10克彈丸加速到每秒超過1公裡的電磁炮。但由於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材料和電力等關鍵問題,電磁技術並沒有成為火炮發展進步的“助推手”。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相關技術難題的陸續解決,以電磁炮和電磁彈射為代表的電磁技術裝備才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目前,美國已經在最新服役的“福特”號航母上驗証運用電磁彈射技術助力戰機起飛,電磁軌道炮也進行了海上演示性部署,這些依靠電磁力強力推動的鋼鐵巨獸將極大地改寫未來戰爭的作戰樣式。

琳琅滿目——

電磁武器時代由此開啟

目前,已經研制成功的電磁武器主要包括電磁槍、電磁炮和電磁脈沖武器等。其中,電磁技術最成熟的應用當屬電磁脈沖武器。依靠電磁技術驅動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幾十個閃電的強電磁脈沖,可在一定地區或目標周圍空間造成瞬間具備強大破壞力的電磁場,專門針對敵方的雷達、通信和電子信息設備開展攻擊。俄羅斯研制的電磁脈沖炸彈,單次可釋放的能量就超過100兆焦耳,美國更是多次將電磁脈沖武器投放到戰場。

針對近年來為應對電磁脈沖攻擊而出現的調頻通信和頻帶拓寬,“道高一丈”的超寬帶電磁輻射武器是電磁脈沖武器家族的“新秀”。這類武器裝備體積小、操作方便,可輕易破壞敵方的電子信息系統,成為未來信息化作戰的“致命威脅”。

高功率微波武器在電磁武器家族中獨樹一幟,是利用處於微波波段定向輻射的高功率電磁波殺傷破壞目標的定向能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好比探照燈一般對外發射出電磁波束,不僅能攻擊任何現代化電子設備,還可對作戰人員帶來生理功能紊亂和熱殺傷效應。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就多次抗議蘇聯使用微波照射美國駐外使館,從那時起微波武器用於作戰就小試牛刀。其實,作為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狂熱粉絲”,美國早已將主要精力投身於寬頻帶、高功率微波武器和窄頻帶、定向微波武器的研發,目前已經在“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上開展了微波武器系統試驗。

時不我待——

戰爭“新寵”正加速到來

近年來,電磁技術在數次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電磁武器和電磁動能武器正加速推進戰爭模式改變。如今,美軍依托電磁武器開展的每一次進攻都大同小異,首先對戰區上空進行定向強電磁干擾,之后發射電磁脈沖炸彈或高功率微波彈,通過電磁輻射直接“癱瘓”各類武器裝備的電子設備,使敵方的雷達、計算機和信息化指揮作戰系統相繼失去工作能力。這種打法既輕易剪除了敵人“耳目”,又迅速挑斷了對手的作戰“神經”,為隨后的軍事打擊鋪平了道路。

從美國上世紀80年代將電磁軌道炮研制列入“星球大戰”計劃開始,電磁動能武器就如同科幻武器般迅速闖入現代戰爭世界。目前,美軍已經研制出可連續發射的電磁軌道炮樣炮,計劃於2025年前后正式列裝,俄羅斯也正在其海上作戰平台和天基系統中加速試驗電磁軌道炮。

電磁武器爆炸時可大范圍癱瘓敵方的電力輸送網、通信網絡和信息化指揮和作戰系統,堪稱信息化戰爭高精尖技術裝備的“克星”。電磁動能技術是以接近常規火炮的成本而達到高超音速導彈作戰效能的最佳選擇,不僅將改變傳統火炮對目標的殺傷機理,更將大大提升航空母艦等各類武器平台的作戰能力。同時,電磁動能武器的應用范圍將進一步拓展到陸、海、空、天各個領域,不僅可承擔防空、反導、反坦克、海上火力支援等常規打擊任務,更可擔當臨近空間作戰重任,成為未來軍事變革的重要“助推手”。

可以說,誰先掌握了電磁技術,誰就能憑借此類“黑科技”的力量,實現軍事技術上的“彎道超車”。(張乃千 陳詩漪,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責編:王璐(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