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廉實用的“戰斧”為啥讓美軍糾結
糾結的“戰斧”又踹門
本月6日凌晨,位於地中海東部的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波特”號和“羅斯”號向敘利亞霍姆斯省沙伊拉特軍用機場發射59枚“戰斧”巡航導彈。時隔900多天,美軍又一次向敘利亞揮舞起“戰斧”,只是這一次,簽字的是“新官”特朗普。
“戰斧”導彈於1983年開始交付美軍,卻遺憾地與1986年空襲利比亞的行動失之交臂。從海灣戰爭實戰首秀至今,沒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建筑、多少生命湮沒在“戰斧”的咆哮中,但可以確定的是,“戰斧”從此沒有錯過任何一場有美軍參與的局部戰爭。美軍用“戰斧”劈開了所有對手的國門,帶來了“外科手術式打擊”“斬首”等一系列全新作戰理論。最風光時,“戰斧”共發展出了可供海陸空三類平台發射的7個型號。隨著美蘇《中導條約》簽訂和蘇聯解體,“戰斧”家族逐漸縮編,如今主要以海基對陸攻擊型的“戰術戰斧”為主。
然而,就是這樣一款擁有赫赫戰功的“史詩級”武器裝備,近年來卻逐漸被美軍“嫌棄”,多次傳出要停止採購的新聞。但有趣的是,廠家雷聲公司卻稱,“戰斧”的生產計劃仍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用戶和廠家自相矛盾的表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軍對“戰斧”極其糾結的態度。
自投入實戰以來,雖然“戰斧”屢因命中精度和打擊強度不夠而飽受詬病,但經過20多年的改進,最新的Block IV型已經大大解決了上述問題。從此次美軍事后發布的打擊效果評估衛星圖來看,59枚“戰斧”的命中效率極其驚人。並且從俄媒發布的現場圖來看,很多導彈避開了堅固的工事,從防御最為薄弱部位攻入,足見其“邊飛邊看邊打”的高智能化程度。而且,增強了戰斗部炸藥強度,再也不用一枚“開洞”一枚干活了。當然,最重要的是,“戰斧”價格相當實惠,用來“踹門”再合適不過。
這麼好的裝備,許多國家求之不得,美軍為什麼再三萌生棄意?如果從純軍事角度來講,最高隻能以0.8馬赫巡航並且不具備隱身能力的“戰斧”隻能“欺小”,一旦面對擁有強大防空反導能力的對手,其威力便顯捉襟見肘。要知道,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採取高射炮和“薩姆”導彈結合的方式,在開戰1個月的時間裡就成功攔截了超過150枚“戰斧”。即使如今已經升級到了第四版本,但遭遇更加強大的S-300甚至S-500地空導彈時,能夠平安著陸的“戰斧”數量不會太多。這意味著,要實現與以往相當的打擊目標,美軍需要付出更多的導彈數量,從而無形中增加了打擊成本。
盡管糾結,但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戰斧”仍然是美軍發起軍事打擊的信號旗,隨著下一代遠程反艦導彈的逐漸成熟,新一代對陸攻擊隱身巡航導彈也不會太遠。風光了三十多年的“戰斧”已時日無多,但它的光輝將一直閃耀在星條旗上。(郝旭 李照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