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走訪海戰古戰場:痛,讓人銘記﹔恨,令人奮發

2017年04月19日08:4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4月中旬,海軍西沙某水警區組織官兵到琛航島烈士陵園祭掃英烈。圖為某守備營營長田艷博在海戰紀念碑前為官兵講述海戰故事,激勵官兵扎根西沙,建功西沙。 夏錦攝

4月中旬,北海艦隊某基地組織官兵參觀甲午戰爭古戰場遺址,引導大家目睹繁榮思源頭、感受變化明責任。圖為官兵們在黃金山炮台宣誓。劉志浩攝

撫今追昔常思責

“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這個甲午戰爭的古戰場,遍布著黃金山炮台、萬忠墓、二零三高地、東雞冠山北堡壘等歷史遺址,每一處都是飽蘸血淚的大課堂。

硝煙早已散去,但留下的歷史教訓卻不容每個人忘卻。對於駐守在此的北海艦隊某基地官兵來說,聆聽歷史回響,時刻警鐘長鳴,已經成為他們入伍后的必修課。

白玉塔下,山海之間,英雄雕塑巍然聳立,甲午戰場的血雨腥風和厚重滄桑的歷史文化滲透在殘垣斷壁中。

“我在旅順生活了16年,對她的了解就像故鄉一樣熟悉,旅順在近代一百年裡經歷了重重劫難,成為濃縮著中國近代史的天然博物館。跨越世紀的海風雖然吹散了戰爭的狼煙與血腥,但思危才能居安,能戰方能止戰……”海軍節前夕,記者來到某機動救撈中隊時,恰好趕上他們開展“駐地歷史知多少”活動,四級軍士長李紅亮精彩的演講獲得許多官兵稱贊。

多年來,該基地採取“請進來”與“走出去”模式,通過開展“我的駐地我的家”主題活動,組織“我眼中的旅順口”專題演講,舉辦“我走旅順”圖片攝影展、甲午戰爭故事會、“勿忘國恥、奮力強軍”歌詠大會和“海上長城”主題讀書演講比賽等方式,引導官兵學習駐地歷史、游覽戰爭遺址,把教育課堂向社會延伸,引導官兵在歷史的轉換和對比中強化使命擔當,匯聚起能打仗、打勝仗的澎湃能量。

甲午古戰場,處處是課堂。該基地還廣泛開展以“銘記歷史,矢志打贏”為主題的 “五個一”活動,即一次討論交流、一次參觀宣誓、一次影片展播、一次主題演講、一次海軍史競賽,引導官兵在感悟歷史中強化憂患意識,培塑血性作風。在網上觀看紀錄片《北洋水師》后,潛水班班長王立志告訴記者:“作為海軍軍人,就要具備駕艦直撞‘吉野號’的無畏勇氣!”

國殤警世,史鑒勵人。“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幾乎同時起步,但北洋水師卻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慘痛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在“警鐘長鳴、立志打贏”主題討論中,官兵直抒胸臆,追問敗亡啟示。

“和平積習,禍國殃軍﹔實干興軍,字字千鈞!”某潛艇試訓基地政治部副主任庄乾軍的話,得到官兵的認同。大家在討論中說道:“海上安全形勢復雜多變,我們一定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繃緊戰備弓弦,苦練軍事技能,捍衛‘中國夢’,獻身‘強軍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憑欄遙望古戰場,新一代海軍官兵的鏗鏘誓言,在海天間回響:“建設強大海軍,爭當打贏尖兵!”

曉峰嶺上遠眺,海依舊是那片海

“那六天洒流五千英雄血,這一仗打痛每顆中國心。”舟山鴉片戰爭遺址公園門口的這副對聯,記錄著1841年9月,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率5000余名將士,抗擊英軍進犯戰艦,與敵人血戰殉國的故事。

曉峰嶺山頂之上,花崗岩雕刻成的“三總兵”目視海疆神情堅毅﹔山腳下,駐守的是一支與共和國同齡的海上雄師——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

海還是那片海。在雕像的注視下,山腳的軍港裡,戰艦數量越來越多,裝備越來越現代化,出海間隔越來越短,艦艇平均每年在海上執行各項戰備演訓任務的時間超過200天……一艘艘新型戰艦從這裡解纜起航,走向深藍。

最近一批遠航編隊的起航時間是4月1日,由黃岡艦、揚州艦和高郵湖艦組成第二十六批護航編隊遠赴亞丁灣。今年的海軍節,這支遠航編隊的官兵注定是要在大洋上度過。臨行前,正值清明時節,即將執行遠航任務的官兵代表攀上曉峰嶺,祭掃100多年前的海戰英雄。

在一幅幅外國人繪出的定海地圖前,官兵依稀能辨出軍港所處的位置。穿越時光隧道,在一處處歷史遺跡前、在一個個當年海戰留下的彈坑前,官兵一路觀看一路思考。

結合重要時間節點、艦艇航經特殊海域等時機,隨機開展教育活動,引導艦員承英雄志、做英雄兵,是該支隊堅持多年的做法。

“今天,我們如何用實際行動告慰先烈英靈?”常州艦出海途經一江山島海域時,組織官兵進行海上祭奠。“是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鋼槍交到了我們手中,如果戰斗在下一秒打響,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勇往直前!”常州艦主炮兵魏智星斬釘截鐵地說。

支隊軍史館坐落在曉峰嶺山腳下,與山頂的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遙相呼應。紀念館記述的是曾經的血戰史,軍史館陳列著支隊組建以來的發展歷程。從海戰“七戰七捷”,到現在多批次的亞丁灣護航、中外聯演任務,官兵在駛往深藍的航程中,犁出了中國海軍一道又一道壯美航跡。

軍史館裡,一塊新展板引人注目。2016年2月5日,以該支隊艦艇為主的152艦艇編隊,歷時309天,航程5.23萬海裡,橫跨3大洋5大洲,圓滿完成亞丁灣、索馬裡海域護航和環球訪問任務后返回軍港,創下了一次執行任務時間最長、航經海域最廣、總航程最遠、訪問國家最多、中外聯演最多等多項紀錄,續寫了人民海軍遠海軍事實踐的新篇章。

“艦艇編隊進行環球航行,綜合考驗一個國家的全球導航定位能力、全球信息通訊能力、全球氣象分析掌握能力、全球航行支援保障能力,這些都要有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作為支撐。”時任152艦艇編隊預備指揮所政委的董曉波自豪地說。

歷史映照未來。該支隊軍港碼頭的各個主通道上,兩旁燈箱張貼著支隊歷年來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革命烈士王同馨,全軍愛軍精武標兵、被譽為“海軍寶貝”的一級軍士長陳光明,舍身火海救人的“全國見義勇為英雄”陽鵬……

在這英雄輩出的部隊,韋慧曉從航母走來。頭頂“中國第一艘航母上的首位女博士軍官”“中國海軍首位女副艦長”光環的她,有著傳奇經歷: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畢業,曾赴西藏支教,到北京奧運會當志願者……2010年10月底,她憑著一封厚厚的自薦信,成為我國首艘航母的女艦員,后又調往曉峰嶺山腳下的某驅逐艦支隊。

她的傳奇,源自不停地追逐夢想。站在新型導彈驅逐艦長春艦艦艏處,韋慧曉注視著山頂上的英雄群雕,她的心裡裝著另外一片天空、另外一片深藍……

劉公島上沉思,島已不是那座島

即將到來的海軍節,對於北海艦隊某訓練基地某學兵大隊政委李維忠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選擇自主擇業的他,不久后將脫下心愛的軍裝,這也許是他在軍營度過的最后一個海軍節。

北洋海軍提督署、鐵碼頭、水師學堂……這個面積僅3平方公裡的劉公島,處處都是中日甲午海戰遺址遺跡。李維忠所在的某學兵大隊,就與曾經的北洋水師學堂比鄰而居。

100余年前,水師學堂僅僅辦了4期、畢業30余名學員,就因甲午戰爭爆發被迫中斷辦學。而現在的這所“水兵學校”,跟隨著人民海軍的壯大步伐一同發展,成為劉公島的一張新名片。

“從1953年新中國第一批海軍學員登島學習,到如今已有10萬余名水兵在這裡完成專業培訓,走上各型主力艦艇一線作戰崗位,其中有20余人成為共和國的將軍。”“干齡就是島齡”的李維忠,對島上的一切再熟悉不過了。他大學畢業后就一直鉚在島上,與水兵為伴,度過了20多年激情燃燒的歲月。每年秋季,就像大學開學一樣,來自全國各地向往海軍的青年匯聚於此,在9個月的時間裡完成由民到兵、由普通一兵到艦艇水兵“兩個轉變”,領取艦艇專業合格証后奔赴萬裡海疆。“桃李滿天下”,這是讓他最感欣慰的事。

然而,很多學兵並不知道李維忠即將離開部隊了,眼前這個膚色黝黑的李政委還跟以前一樣,干勁絲毫不減,一如往昔全身心扑在工作崗位上。他說:“在島一天就得干好一天。”

就像這所日日新的現代化軍營一樣,老海島的激情不會被歲月消磨殆盡。軍醫丁光武從學兵到軍醫,“島齡”整整29年,人送外號“劉公島上一根釘”。

劉公島水兵最親近的,除了班長,就是醫生丁光武。海島天氣寒冷,容易生病,每到冬天,丁光武就格外忙。天天往操場跑,往士兵宿舍裡鑽,雖然大都是些頭疼腦熱的小毛病,但看到這些年齡跟自己孩子相仿的學兵,他都格外用心。

教員王鵬是不折不扣的“島二代”,從小在劉公島上長大,還在島上念過小學。他是“看著”丁光武從叔叔變成戰友的。

2007年,王鵬大學畢業后,想起劉公島導彈教研室缺教員,毅然選擇了回島任教。劉公島生活不方便,遇上極端天氣,半個月出不了島也是常事。母親心疼孩子:“島上居民很多都搬到大陸,你偏要往島上跑!你爸最好的時光都留在島上了,你可不能走這條路!”

在上不上島這個問題上,曾在島上服役24年的王永慶給兒子投了贊成票。

一上島,王鵬就趕上了大隊教學模式改革。那段時間,他整天跟著老教員問這問那,在實驗室一待就是一晚上。憑著這股韌勁,在海軍訓練機構“四會”教員授課比武中,王鵬初生牛犢不怕虎,奪取了士官組第一名,還榮立二等功。

現在,王鵬已經是一名四級軍士長,成了和他父親一樣的老海島。像王鵬這樣,沿著父輩足跡繼續守島的就有幾十人之多,年復一年,以島為家。他們都說,劉公島軍營有著獨特的魅力。

“劉公島,不僅僅是一個島。”對於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島上軍民都有各自的解釋,難有統一的答案。冬去春來,時空變換,駐守在這裡的一茬茬海軍官兵,每個人都用行動書寫和延續著屬於自己的守島故事。

擎旗自有后來人

閩江之畔,山水之間,馬尾海戰英雄雕塑巍然矗立。雕像毗鄰處就是福州船政學堂舊址,這所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堂,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1884年,中法馬尾海戰爆發,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曾經榮耀一時的馬尾港也成為了恥痛的民族之殤。

昔日海戰場,今成大課堂。船政文化博物館感受當年海戰戰況、昭忠祠前瞻仰海戰英烈雕像、中坡炮台撫摸戰火劫掠的斷壁殘垣……海軍東海艦隊某基地盤活馬尾港遺址資源開展教育,為激勵官兵獻身強軍實踐提供不竭動力。

4月初,某岸導團組織剛分配下來的新兵到馬尾港參觀,女干部劉園主動擔任解說員。

“歷史是映照現實的鏡鑒,是啟迪未來的教科書。落后就要挨打,我們必須居安思危,不再讓歷史悲劇重演!”劉園完整流暢的表達、對馬尾海戰史“一口清”“問不倒”,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點評,不僅受到官兵歡迎,也吸引了前來參觀的群眾。

劉園並非專業解說員出身,為了使解說更生動感人,她利用業余時間“做足了功課”,查閱了大量馬尾海戰的歷史資料,了解到很多歷史細節、人物對話和生動故事。

像劉園一樣,在該基地還有10余名義務解說員。每逢新兵入營,或者部隊開展參觀祭掃等活動,她們都積極主動地為大家義務解說。

著眼豐富教育手段,基地機關還組織力量,搜集馬尾港歷史影像資料,制作成反映中國海軍發展歷程的《馬尾記憶》短片,挂到局域網上供大家觀看,受到官兵的歡迎。某護衛艇大隊下士陸仁順利用自己專業特長,制作出“馬尾港,我的沉痛記憶”影像專欄,向海島官兵宣講馬尾港歷史。

今年清明,基地警衛連組織新兵徒步行軍,到馬尾船政遺址進行參觀憑吊。宣誓儀式后,在印有“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的橫幅上,一名新兵除了簽上自己的名字,還鄭重寫下一首詩句銘志:“先烈九泉應笑慰,擎旗已有后來人”。(陳國全 黃亮等)

(責編:王璐(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