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航母命名火爆網絡 “皮皮蝦號”傳遞輿論自信

2017年05月03日12:21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航母命名火爆網絡 “皮皮蝦號”傳遞輿論自信

金台點兵

  4月26日,首艘國產航母在萬眾矚目中下水,牽動國人情感,引發輿論圍觀。此后,網上又推出“我給航母來取名”活動,廣大網友大開腦洞,為新航母名稱出謀劃策。截至目前,“皮皮蝦號”以126.2萬票的超高人氣雄踞榜首,這一“畫風清奇”的名稱甚至引起國防部官方回應,引發輿論熱議。

圖片6

  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監測數據(4.23-4.30)顯示,自4月23日“海軍節”以來,有關“國產航母”的新聞報道量達22996篇,微博9905條,微信14623篇,論壇帖子18353篇。4月26日,國產航母下水,“我給航母來取名”活動發起以來,有關“皮皮蝦號”網媒報道轉載有1896篇,微信2108篇,微博1570條,論壇600篇。尤其在27日,國防部回應“皮皮蝦號”航母名稱后,傳播熱度達到峰值,“皮皮蝦號”在輿論場中出盡了風頭。

圖片7

  圖1:“國產航母”和“皮皮蝦號”話題傳播熱度對比圖

  網絡熱詞“皮皮蝦”的崛起

  引得百萬網民競折腰的“皮皮蝦”究竟乃何方神聖?

  現實中的皮皮蝦又名螳螂蝦、琵琶蝦、蝦耙子、瀨尿蝦等,簡單地說就是一隻形似螳螂的海蝦。而皮皮蝦之所以爆紅於網絡,源於近年來興起的電子競技。“皮皮蝦”摘自“皮皮蝦我們走”這一網絡流行語,其原型是熱門電子競技游戲“英雄聯盟”中一位人氣選手的口頭禪“皮皮豬我們走”,經網友改編后滲透到各類游戲圈和聊天軟件當中。

圖片8

  不同於“屌絲”、“給力”、“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等具有明確含義的網絡熱詞,“皮皮蝦我們走”只是網民們一句毫無實際含義的口頭語,是網民群體無意識下塑造出的娛樂化概念,主要用於網絡聊天時活躍氣氛。龐大粉絲群體的傳播,加上各種網友自制的“皮皮蝦”表情包,一來二去,“皮皮蝦”火了。

  近年來,“皮皮蝦”這類網絡熱詞層出不窮,充斥於互聯網世界各個角落,儼然成為了網絡群體獨特的話語方式。從傳播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網絡熱詞的形成及傳播過程中極易形成“群體化”效應,即當人們在使用某一個網絡語言表達自己立場觀點的時候,如果能得到廣大網友的認同並推廣使用,這樣周而復始地得到海量網友參與,網絡熱詞隨即形成。

  在我國,網絡熱詞更多源於網民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形象化解讀,網民將新聞事件進行提煉萃取后留下的核心詞匯,如“賈君鵬”、“躲貓貓”、“老鐵扎了心”、“屌絲”、“犀利哥”等,在傳播環境碎片化、快餐化的背景下,簡單有趣的一兩個詞匯即可象征新聞事件,在網絡世界更易得到大量傳播和關注,更受龐大網民群體的青睞。

  “皮皮蝦”用戶畫像:娛樂化的網民群體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隨機抓取了參與轉發、評論“皮皮蝦號”的微博用戶1778名,分析了1881條帖子。按照年齡層、性別、職業、興趣關注點等標簽對這一群體進行畫像。(綜合百度指數、BlueMC等統計分析所得)

圖片9

  圖2:關注“皮皮蝦”號人群年齡分布

圖片10

  圖3:關注“皮皮蝦”號人群性別分布

圖片11

  圖4:關注“皮皮蝦”號人群地域分布

圖片12

  圖5:關注“皮皮蝦”號人群職業分布

  在這一群體中,90后、95后群體佔據主流,佔比高達77%,年齡層較低。性別方面男性用戶高於女性。群體中職業標簽為白領、公職人員、大學生的較多,這一群體的特征表現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對社會問題比較關心,同時願意表達個人觀點,網絡事件參與度較高。

圖片13

  圖6:關注“皮皮蝦”號人群興趣分布

  該群體對搞笑段子、cosplay、漫畫和社會熱點的關注度相對較高,他們在互聯網上更熱衷於關注娛樂化內容,更易接受輕鬆、有趣的形式,借以緩解現實生活中的枯燥與壓力。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年輕網民群體在不斷擴大,他們擁有豐富的網絡經驗和技巧,掌握著網絡話語權,塑造著網絡文化。而當下的青年群體又成長於電視綜藝、流行音樂、網絡段子泛濫的娛樂化時代,對世界的認知、情感的表達、性格的塑造帶有強烈的娛樂主義和感官色彩,逐漸形成泛娛樂化的網絡環境。

  “皮皮蝦我們走”:巧用網絡熱詞營造輿論正能量

  網絡熱詞是互聯網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它是文本娛樂化、閱讀碎片化和信息海量化下形成的獨特話語方式,因其形式簡短、風趣,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娛樂化色彩,對網民參與公共議題和解讀社會事件產生著重要影響。

  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中表明了對泛娛樂化的擔憂,“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網絡熱詞的大量使用,難免會造成社會嚴肅議題的消解,大量娛樂性的詞匯充斥在熱點事件中,娛樂性替代了事件的嚴肅性,網民在一片戲謔中粗暴地解讀社會問題。近年來被過度娛樂化的“城管”形象就是典型,相關新聞事件的社會意義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社會價值判斷和輿論引導方向。

  但是,網絡熱詞也不完全是娛樂至死的“廢文化”,在當下社會中它更是一種話語表達方式。相比於主流媒體傳統的文本表達,網絡熱詞更具表現力、包容性,更易抓住受眾情緒,推動事件傳播。同時,網絡熱詞有助於拉近嚴肅社會議題的距離感,讓更多的網民群體參與討論,提高社會事件參與度。

  從此次航母命名事件中可以看到,嚴肅的軍事話題與網絡熱詞相遇,發生了“化學反應”,極大提升了傳播的力度和效果。在這些嚴肅社會話題中,青年人運用網絡熱詞及表情包等衍生語言參與公共話題,不僅直觀地表達了對國家民族發展的自豪感,同時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推動了事件的傳播,達到了情感的高度共鳴。

  如果運用得當,網絡熱詞也可以成為輿論場正能量建設的強大引擎。輿論引導“因勢利導”,有意識、有選擇地運用網絡熱詞,才能更加貼近網民群體,提升傳播效果,傳遞正能量。(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金台點兵工作室 賈偉民 馬亮 鄧睿)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