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中部戰區空軍地導某團——“轉型先鋒”的戰略擔當>>小故事集

26年兵齡的雷達技師“牛”在哪裡?

2017年05月04日15:30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呂滿海正在排除故障     吳彬攝
呂滿海正在排除故障     吳彬攝

人物小傳:呂滿海,內蒙古土左旗人,漢族,1973年6月出生,1991年12月入伍,1995年5月入黨,大專文化,空軍一級軍士長軍銜,現為中部戰區空軍地導某團雷達技師。

入伍以來,他先后出色完成重大任務20多次,排除兵器故障300多起,修復故障模塊60多個,為國家節省200余萬元,先后榮立三等功3次,2011年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兩次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二等獎,2011年被原軍區空軍評為“科研工作先進個人”,2013年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2014年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2016年被戰區空軍評為“十大精武標兵”。

既可排除裝備疑難故障,又能搞科研攻關,還會“著書立說”,這名“全能型”人才,就是“兵專家”呂滿海。

2000年,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原為某團雷達技師的呂滿海,被抽調到剛引進某新型武器系統的該團擔任雷達操縱員,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一步步蛻變為“兵專家”。

編寫80多萬字的搜索雷達學習“寶典”

由技師變為操縱員,呂滿海的心理落差極大,但操縱新裝備極具挑戰性,這激起了他無窮的斗志。“從零開始,不學明白誓不休。”面對海量的新知識、新技術,他沒有絲毫退縮,因為他知道,部隊給了他成就一番事業的平台,如果干不好,他自己這一關都過不了!

可是學習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對他來說,最大的難題是語言關,為此,他虛心向他人請教、學習外文,背記縮略語。那段日子,他兜裡揣著一本外語詞典,過起了陣地、飯堂、學習室“三點一線”的生活。資料翻來覆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寫下了2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在學習室學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歇一會兒,他每晚都加班到一兩點才睡,沒多久,他的體重就從68公斤降到55公斤。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兩年,呂滿海就掌握了兵器原理和操作技巧。

隨著對裝備的深入學習,呂滿海發現,引進的該裝備的技術資料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過於分散、查閱煩瑣的弊端,此外,技術資料沒有對隨車的電路圖進行具體分析,對於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都不強,難以理解和掌握。

為解決這一難題,呂滿海再次“開足馬力”,開始了新的攻關,他先后繪制了100多幅電路圖,經過多次分析、研究和驗証,整理編寫出80多萬字的《某型搜索雷達高頻艙電路原理詳解》一書,填補了該專業無教材的空白,成為官兵學習使用新裝備的“活”教材,大大縮短了官兵學習掌握新裝備的周期。

連當時的專業技師都豎著大拇指對他說:“老呂啊,你走在了我們前面!”工廠、科研院所看了這本書,都很震撼,說這是本學習搜索雷達的“寶典”!

重大演習開始前裝備出故障,他“妙手回春”

作為技術兵種,老呂深刻地體會到,武器裝備的良好與否直接關系到部隊的戰斗力生成,是打好仗、打勝仗的關鍵。而在裝備維護中,更是不能等、靠,要積極探索。

某次重大演習開始前,該型裝備隨動系統發生故障,無法擔負戰備,所有隨隊技術保障人員都沒有辦法排除故障。為解決這個影響戰備任務的難題,他認真分析電路圖,逐個元件地仔細查找故障,最后確定,故障“症結”在旋轉系統機械部分,需打開該部分進行深入排查。

雖然呂滿海找到了故障原因,可是自接裝以來,該機械部分從未打開維修過,維修技師根本不知道其內部結構,當時外國保障專家也已撤走,問題隻能憑借自己現有的力量去解決。

面對這一情況,呂滿海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自主維修這一機械部分。上級同意后,他最終確定故障原因是電機和主軸連接銷斷裂。經重做安裝后,兵器恢復正常運行。

“治愈”被判“死刑”的雷達插件

在多年的武器裝備使用和維護中,呂滿海深刻地體會到,作為一線基層技師,停留在“會使用”“能排故”是遠遠不夠的,“大膽創新”同樣重要。

有一次,十多個送修的雷達插件和組合,被多個廠家、科研所判了“死刑”,原封不動地退回來。面對價格昂貴的“金娃娃”,他不甘就此罷休,於是運用自己發明的測試平台,對插件逐個進行檢測,並大膽使用自己總結的“對比法”“波形檢測法”和“靜電測試法”。

經過七天不分晝夜地努力,13塊插件板和相控陣雷達天線電源組合全部得以修復,曾經讓專家們一籌莫展的“絕症”,終於被成功“治愈”,這為部隊節約經費30多萬元,也開創了營級單位獨立維修某新型兵器配件的先河。

多年來,呂滿海先后排除兵器疑難故障300多起,修復和調試好兵器緊缺組合、插件60多個,創造性地保障了兵器裝備,為部隊節約外匯200多萬元。

只是技師?no!他還是個“教員”

呂滿海一直這樣說:一個人的成長進步是微不足道的,戰友們一起進步,才是實現強軍目標的關鍵。

為此,呂滿海在苦心鑽研業務之外,又多了一個身份:教員。面對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的戰友,他知道“一鍋燉”的教學方式是喂不出“胖子”的。於是,他對大家的基礎進行摸底,針對不同水平的戰友因材施教,對基礎差的戰友“開小灶”。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習,大家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一直以來,該團都是按照“以老帶新”的方式進行人才培養,人員成長較快。但是近年來,人員流動性較大,影響了裝備保障和日常戰備工作的展開。

為解決這個問題,呂滿海打起了新兵的“主意”。隨著兵員素質的不斷提高,新兵逐漸能勝任許多崗位,為此呂滿海積極向營連領導建議,制定了選拔培養新兵的方案。

那段時間,呂滿海逐個找新兵聊天、組織“文化程度”考試,在摸清底數的情況下選拔幾名大學生士兵到主戰裝備上擔任操縱員,把最合適的人放到最合適的崗位,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經過手把手幫帶,如今,這批新兵正在茁壯成長,在主戰裝備上干得有聲有色,大家都夸:“不愧是呂班長的親傳弟子,就是牛!”

幾年過去,呂滿海已經成為“桃李滿天下”的資深“教員”了。(趙小元、余志宏、吳 彬)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