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楚漢戰爭的歷史啟迪:楚軍屢戰屢勝卻愈戰愈衰

2017年05月08日09:0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楚漢戰爭的歷史啟迪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劉氏皇族統治的漢朝,可謂中國古代史上最有建樹的時代之一,“漢族”“漢語”“漢字”“漢儀”……這一系列凝聚中華民族的成就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被稱為“漢高祖”的劉邦能開創這一延續400年的王朝,關鍵在於參加3年反秦起義戰爭后,又以為時4年的楚漢戰爭打敗了原來戰力最為強悍的“西楚霸王”項羽。

  懂得中國象棋的人,大都知道棋盤是以“楚漢相爭”相比附。對這場決定華夏歷史走向的角逐,古代文人墨客往往同情出身將門的項羽,嘲貶出身平民、在家鄉只是“亭長”的“劉三”。司馬遷寫《史記》時,既把劉邦的最大敵人楚霸王描繪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也說明他是性情暴戾、優柔寡斷、不諳機謀的武夫。盡管歷史不能假設,不過可以試想一下,項羽若是戰勝劉邦,隻會恢復分封制並無度地濫施暴力,社會發展進程很可能出現倒退。

  以個人勇武衡量,項羽遠勝劉邦,不過一場持久戰爭可不是武將的“單挑”,而是雙方的戰略運籌、建軍養兵、治民征糧等綜合因素的較量。過去總沖殺在軍前的“西楚霸王”自刎前聲稱“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失敗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說明他隻相信匹夫之勇而至死不悟。古往今來,戰略錯誤不能以戰術勝利來彌補,項羽之敗的關鍵在於他不會理政撫民,治軍也一直重用起兵時的一群游民,隻長於破壞而不擅長建設。

  劉邦和項羽差不多同時在反秦大起義中聚眾起兵,參加者五花八門,其中能打善戰的多是流氓無產者,能否駕馭和改造他們就要看統帥的素養。劉邦畢竟在基層擔任過職務,還管過征兵征糧,起兵后有管理軍隊的辦法,還注重后方建設。項羽雖說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屬於“將三代”,不過楚亡后從小藏匿民間隻諳武藝兵法,並無基層管理的實踐經驗。他起兵后以勇武受義軍尊崇,卻未見有施政的善舉,反而留下如坑秦降卒、燒毀秦國宮殿等殘暴紀錄。

  軍隊的基礎在士兵,楚軍兵員素質不良的狀況一直沒有改變。史書上曾稱贊項羽賴以起家的“八千江東子弟”,據考証其多是流浪者、乞盜等江南游民,勇武好斗卻破壞性極強。古代自然不會有先進思想對他們進行改造,項羽又隻求打仗立功而放縱下屬胡為。楚軍對將領也管理不嚴,不少人感到不如意就叛離,如劉邦后來倚重的韓信、英布等主將都是背楚投漢。

  項羽不善理政治民,又導致缺少后方供應。他入咸陽大封十八個王,自己屬地隻有彭城(如今徐州)一小片地區,又僅僅短期去過一次,其軍隊走到哪兒吃到哪兒,這也恰恰是游民特色的反映。採取就地掠取或向周圍封國強索的供應方式,自然搞得周圍的諸侯心懷怨恨,紛紛投向漢軍。

  楚漢交戰相持4年,人們從中可發現一個怪現象──楚軍屢戰屢勝卻愈戰愈衰,漢軍屢敗卻實力日益增強。劉邦屢挫屢起,主要是依托鞏固且富饒的關中后方,也就是秦國舊地,當地民眾被項羽入關時的燒殺激怒,希望劉邦獲勝。漢軍征兵、征糧又講究章法有度,如劉邦改秦朝對民眾的“稅其大半”為“十五稅一”,即交農業稅的額度隻佔收獲的1/15。漢軍還改革兵役制度,實行正規的征兵制,服役兩年退伍再以新兵輪換。劉邦的人力物力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員又多來自老實的平民而易管理。楚漢兩軍在洛陽以東持久作戰,就出現了“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最后在垓下關鍵一戰中,楚軍因“兵少食盡”軍心動搖,飢兵聽到“四面楚歌”便隨之瓦解。

  4年前受各地反秦義軍擁戴的項羽,此刻隻有28名騎兵跟隨他突圍,真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他看到再回江東也無民眾基礎,選擇自殺成為必然。“霸王別姬”悲劇的出現,從深層次講是楚漢雙方政策和兵制較量的結果。若從建軍治軍角度看,這又是劉邦建立有序的軍事制度對項羽游民式軍隊的勝利。(徐焰)

(責編:閆嘉琪、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