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空軍首個雷達機動營錘煉核心能力 鍛造預警“尖刀”

2017年05月11日12:47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機動營進行防化演練
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機動營進行防化演練

初夏時節,湘中腹地,蜿蜒盤旋的山路上,鐵騎馳騁卷起塵土飛揚,預警“尖刀”戰場顯威。在一片山間開闊平地上剛剛停穩,全副武裝的數十名官兵如同如猛虎下山,鏟泥土、平陣地,拉天線、架電台,掄錘子、搭帳篷,轟油機、舉雷達,短短22分鐘,空中“敵”情已在顯示屏上一覽無余。

緊張忙碌而扣人心弦的一幕,對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機動營來說卻是家常便飯。作為空軍第一個機動雷達營,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引發的軍事變革浪潮中。這支為戰而生、因戰而存的部隊,26年來一直把目光鎖定在確保國家空防安全的戰場,不斷錘煉核心能力,隨時准備奔赴戰場。

燎原火種,領頭雁振翅高飛

這是載入空軍雷達部隊建設史冊的光輝一頁。

漆黑夜裡,一台台微光車輛接連駛入,一個個暗黃頭燈快速移動,一聲聲號手配合此起彼落……

探照燈徐徐亮起時,原本空曠無物的操場上,帳篷接連成片整齊排列,雷達傲視雲端飛旋警戒,官兵斗志昂揚勁頭十足。

瞬間,坐在觀摩台的數十位雷達部隊旅、團長紛紛起立,掌聲經久不息。

這一刻,火焰營官兵的眼眶是濕潤的。對首次執行夜巡任務,他們一無經驗、二無教材,就是靠著一點一點研究、設計和訓練,數不清多少次深夜機動、記不清多少回試驗失敗,愣是給鼓搗了出來,填補了雷達兵夜間機動訓練的空白。

勇開先河,這無疑是一項極高的榮譽,而這似乎伴隨著這個營成長之路。

剛剛組建,他們面對的是一窮二白的尷尬境地——理論教材空白、機動器材短缺、訓練設施簡陋……官兵們習慣了駐地防空,對機動科目學習訓練都不知從何入手。組建一個半月上級來檢查,想機動動不起來,想聯通聯不順暢,戰斗值班還是“一塊板子、一把尺子,扯著嗓子報點子”,機關當場指出29條問題,條條直指制約戰斗力生成短板。

穿新鞋決不能走老路。該營痛定思痛:“不打破思維定勢、固有模式,永遠都隻會在原地踏步。”他們圍繞異地機動作戰演練課題,組織力量進行攻關研究、夜以繼日進行強化訓練。僅僅半年的攻堅破難,帶來的變化脫胎換骨,組建當年就達到了應急機動作戰部隊達標驗收標准。

勇於創新探索,這種理念和信心從此浸入該營骨髓。串串數字見証著他們的領跑印跡:編寫7型雷達戰斗操作規程,2次主導編修空軍機動預警力量軍事訓練大綱,制定機動營作戰訓練運行“3個標准、1個規范”在全空軍推廣, 20多種戰法訓法從這裡發散傳播,30余次迎接觀摩見學、登台經驗交流,成為雷達兵中響當當的“第一營”。

當好領頭雁,既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闖勁,還需要勇於分享輻射帶動的胸襟。有一次,一個兄弟部隊發函要求前來實地觀摩,營裡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機動三站。沒想到,三站報上來的演練展示方案卻令人大跌眼鏡,整個流程刪刪減減,許多要點語焉不詳,尤其是自主創新的信號聯絡辦法、展開流程優化等都被選擇性“忽略”。經常操練的項目,怎麼會方案都做不清楚?

仔細一問,原來是一些“小九九”作怪。這個方案在幾個機動老骨干的“搗鼓”下,也來了一個隱真示假、刪繁就簡。“我們絞盡腦汁、加班加點才搗鼓出的東西,何必一股腦都給別人。”“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計利當計天下利。營領導對大家進行了耐心的說服教育:“先行就要有播種的胸襟,領路就會有指路的義務。”“后面的人追得越緊,前面的人才能跑得越快。”他們重新制定方案,環節一個不拉,資料一字不少,將掌握的內容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移動火眼,全疆到達補天網

機動營的官兵自比“補天石”——茫茫蒼天有洞,煉五色石以補漏﹔預警天網有損,用機動營以強網。該營傾力打造移動火眼,確保隨時遂行應急機動強網補網拓網使命。

應急機動務必雷霆出擊,達到出其不意快中取勝目的。按照傳統做法,每次任務出動前,准備工作繁冗復雜:大到雷達裝備,小到扳手解刀,各類物資器材達到8大類3000多種,出動一次光清點物資就要一個星期。

“預警尖刀、應急先鋒,必須隨時拉得動。”他們把出動所需物資器材分庫儲備、分類擺放、分箱固定,區分季節、地域等進行定位,隨時緊急裝車。對個人物品三分四定,攜行裝具按季節更換,物品種類統一規范,實現隨拉即走。聯合廠家研制箱式住宿車,自助攻關改造車載指揮所,提升進駐和撤收速度。記者在該營機動演練現場看到,整營建制、單個機動站出動速度都比大綱規定壓減三分之一以上時間。

某型雷達列裝后,該營硬是通過展開流程設計再造和重組優化,把展開時間壓縮至四分之三,令兄弟部隊和廠家直呼奇跡。

作為預警“尖刀”,僅僅快速出動遠遠不夠,他們的口號是“全疆到達、全域作戰、全時戒備”。

退伍老兵周偉家中的展示櫃裡,一瓶瓶五顏六色的土尤為打眼,瓶子上貼著各種標識:中原試劍、東出渤海……這些土,就是周偉隨火焰營轉戰13個省份、執行10余次重大演習演練任務時採集的。這是這個12年老兵最可寶貴的軍旅紀念,也是該機動營馳騁九州、縱橫四海的生動寫照。

翻開機動營厚厚一摞駐訓演練資料成果集,對手的機型戰法,當地的地形地貌,條件較好的陣地戰場,分篇分章、圖文並茂,鐵流滾滾向戰場的場景躍然紙上。

那次高原駐訓經歷給雷達技師陳文留下深刻印象,他們好不容易在山頂電視台信號塔旁找到陣地平台,卻遭到電視台領導潑來的冷水:“上山太費勁,又長年大霧,我們想找值守人員都沒人來,你們沒法住在山上。”

“車輪能到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戰場。”該營分析認為,上山道路有安全風險,更能錘煉全疆到達能力﹔山上條件艱苦,更能鍛煉全域作戰作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個多月駐訓,他們不僅掌握了對手機場位置、戰機性能等,還研練出“低慢小”目標甄別、防敵山谷突防等7項戰法成果。

縱橫馳騁、千裡機動,必須讓雷達看得遠、看得准。為了練就火眼金睛,他們深入研究各型雷達目標發現、識別判性、保障多批多層次目標的戰術手段,主動與航空兵部隊、軍事院校、研究院所等圍繞低空突防、抗敵干擾、偽裝防護等聯訓聯研,預警探測能力屢次經受檢驗。

2016年7月的一天,在外駐訓的機動三站接到上級命令:停止某情報上報,應屬虛假目標。“不可能是假的!”指揮員尹博帶領操縱員覃金孟等認真鑒別、反復驗証,確認這是一批“低慢小”目標,堅持上報並據理力爭。后經查証,確為兩架直升機正在飛行訓練。

過硬的能力是練出來,更是逼出來的。

一次演習任務,“敵”干擾機、無人機、干擾吊艙等一呼全上,剛一開戰他們愣是擺不脫“敵”壓制性干擾,千裡眼變成了“睜眼瞎”。

官兵們圍繞電子干擾想對策、練戰法。幾天后的第二個演習日,藍軍故技重施。“改變頻率、改變天線轉速……”指揮員連續下令,狡猾的對手不一會就顯現在顯示屏上,這次該營總結的反干擾戰法獲得空軍戰法創新獎。

熾熱火苗,簇簇抱團沖天起

這是一場復雜電磁環境下的體系對抗演練,條件未知,真假結合,虛實相抗,飛機、導彈在雷達陣地上空激烈交戰,氣氛空前緊張。

突然一聲巨響,雷達電子方艙猛地一晃,正在車上指揮和操作的4名官兵嚇了一跳。原來,一枚航空炸彈在距雷達陣地不遠處炸裂,一塊二十多厘米長的彈片直奔方艙而來,插入七、八厘米深。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官兵們沒有一人脫離戰位,依然鉚在陣地上堅持戰斗。

生死考驗面前的血性膽氣,來源於持之以恆的激勵引導和滲透培育。能戰勝戰,首先是要敢戰。他們把戰斗精神培育融入演訓全過程,感知實戰環境、感受實戰壓力、經受實戰鍛煉,一次次激勵、一回回摔打、一場場硬仗,錘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錚錚鐵骨。

一次對抗演習中,鏖戰正酣的某型雷達突然出現供電不穩情況,發電機輸出開關不斷跳閘。演習不能間斷,雷達不能關機,那就意味著哪怕幾分鐘的搶修時間都沒有。情急之下,油機班班長宋大偉跳上油機車用手托舉開關,確保雷達轉速穩定。他就這樣持續托舉,直到三小時后演習結束。

緊急時刻的鎮定自若、勇於沖鋒是一種血性,在艱難困苦面前以苦為樂則是軍人應有的情懷。營黨委鮮明提出,辛苦不能言苦,吃苦不能叫苦,吃得了苦才能成得了事、打得了仗。他們叫響“越是艱巨越有意義、越是艱苦越能出彩、越是艱險越能成長”的口號,營連主官任何時候都和列兵一起苦,沒有任務主動練兵拉到野外找苦吃,讓官兵們都不把吃苦當回事。

一次西北駐訓,平時壯得像頭牛的機動三站“猛男”覃金孟剛到西北就“消停”了,水土不服帶來的腹瀉讓他簡直痛不欲生,整個人都虛脫了。藥也吃了,針也打了,但連續7天都沒好轉。“這樣下去會脫水的,必須趕緊返回原駐地。”隨行軍醫下了最后通牒。

然而,倔強的“猛男”卻想起老家聽說過的一個土辦法,拖著虛弱的身體偷偷將車輛擋泥板和鐵鍬上的土塊一點點摳下來,請炊事員給煮了水,閉著眼睛把一大碗泥巴水慢慢灌下,一連喝了三天,還真止住了腹瀉,而后和戰友們一起投入戰斗。

“我在機動營服役了16年,既然無法繼續留隊,就讓我最后一次為營出征!”今年4月,已確認轉業馬上移交地方的彭飛聽說部隊要遠赴高原駐訓,他給領導打電話申請參加。“現在家裡正需要你,去高原山高路險,你就不要去了。”盡管愛人堅決反對,彭飛還是耐心地做工作:“我宣過誓的,若有戰,召必回。現在單位需要我,沒移交地方還有去的資格,讓我了了這個心願吧,不去我一輩子都會后悔!”就這樣,他又毅然決然踏上戰車、奔赴戰場。

“時刻准備戰斗!誓死完成任務!”今年5月初,該營誓師大會上,全營官兵響徹雲霄的誓言,裝備車輛整齊列陣的架勢,仿佛讓人又看到了他們向戰的心態、備戰的狀態、領跑的姿態,正斗志昂揚地奔向戰場、決勝疆場! (黃子娟、余泓緯、陽文輝、李躍芳)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