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東風快遞小哥”:咋吃咋住咋加油

2017年05月17日08:2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東風快遞小哥”:咋吃咋住咋加油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下好“先手棋”

  后勤先戰,緊前備戰

  【觀察案例①】 戰備米豈能“想吃就吃”

  “雨下了幾天?附近有無山洪?物資儲備基數變化……”

  跟隨火箭軍某旅后勤部部長宋光軍到遠離營區的某陣地檢查,正值陰雨連天,他沒有進屋翻箱倒櫃找問題,而是掏出隨身攜帶的小本邊問邊記。

  宋光軍有個習慣,出差或休假,不管到哪,總喜歡詢問當地交通狀況、經濟數據、物價指數等信息,數據當天整理從不過夜,一回到單位就把這些資料交給戰勤科與大家分享。

  “作為一名后勤部干部,這是必備的戰場意識。真實可靠的兵要保障數據,是戰場后勤的制勝密碼。”聊起這個話題,宋光軍說這是被戰場“逼”出來的習慣。

  那年剛當后勤部部長,他隨部隊千裡拉動到某陌生地域參加對抗演練。部隊立足未穩,沒想到“天公不作美”,連續出現冰凍天氣,不少官兵保暖衣物攜行不夠,凍得直往帳篷裡鑽。對手趁此出擊,先頭部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是后勤保障滯后拖了作戰‘后腿’,那一仗打醒了我們。”此后,不管部隊有什麼行動,“后勤先戰”成為該旅后勤保障工作的首要考量。

  打后勤,打在戰時,嚴在平時。不久前,該旅一名司務長被通報批評。原因是旅戰備檢查組到某發射營突擊檢查,發現營部食堂戰備物資庫裡少了兩袋大米,經查是炊事員臨時“借用”到大食堂后忘了補回去。

  起初,司務長有些想不通。“如果打起仗來,有人因此吃不上飯,你哪有時間再去補?”戰備教育課上,旅政委陳志豪的一番話讓他如夢初醒。“平時動用戰備物資,旅裡明確必須‘先補后用’。后勤保障從以往注重生活型轉到平戰結合打仗型,做到‘后勤不后、緊前備戰’,就要像抓經常性思想工作一樣,以問題為導向抓好經常性戰備工作落實。”陳志豪說。

  去年6月,衛生科科長戴雄旭調研形成的一份戰時后方野戰醫療保障方案,受到旅領導表揚。可3個月后的一次實案拉動中,因一家地方聯保醫院床位數與方案有出入貽誤“傷員”搶救,他受到嚴厲批評。

  “既然是戰備方案,小到一個電話、一個地址不實,戰時就會影響到后勤保障成敗。”戴雄旭心服口服:火箭軍作戰樣式獨特,部隊遠離城鎮,點多線長高度分散,全要素后勤保障要求高,必須一絲不苟下好“先手棋”,扎扎實實將“糧草先行”貫徹到每個細節。

  練好“隱身術”

  快捷精准,如影隨形

  【觀察案例②】 戰場“開胃”連著“開戰”

  火箭軍部隊經常處於待機隱蔽狀態,密閉生存是導彈兵的“家常便飯”,也是后勤保障的重點難點。

  春節剛過,在南國密林深處的地下陣地,該旅一場密閉條件下炊事比武展開。參賽的技術營炊事班上等兵杜凱信心滿滿:去年底已考取等級廚師証書,這樣的比賽是“小菜一碟”。

  比賽結果令他沒想到:精心烹飪的幾道大菜,卻輸給了戰友制作簡單的泡蘿卜等幾個小菜。擔任評委的后勤部協理員楊春科把他拉到一邊談心:“在狹小的密閉空間裡,比的不是色、香、味,重點在營養、快捷與開胃,再說時間長了你去哪找新鮮食材?”

  “開胃”連著“開戰”,司務長陳馭文對此感受頗深。前不久,他伴隨保障三級指揮長地下封閉式集訓。除保障官兵日常生活所需,還得隨時應對各種臨機考核,后勤保障“天天上戰場”。

  期間,他跟著軍需科助理員劉通隨時記錄地下“龍宮”特殊氣候條件下食物保質期限,分析副食重量、烹飪時間、炊事用水量、垃圾產生量等參數,制訂陣地短期儲藏和便捷加工成品半成品配送方案。

  “不能被敵人發現,不能影響作戰,必須練好‘隱身術’,其實這並不比一線作戰輕鬆!”軍交科助理員徐長海說,我們須在戰術層面提高后勤力量的戰場防護力,在“隱”字上作文章。

  火箭軍作為全域懾戰的“車輪上的部隊”,練就快捷精准的動態保障功夫非常重要。

  作為發射營轉運班指揮員,三級軍士長任曉磊如此形容他在去年演習中看到的后勤保障景象:“靜如處子,動若脫兔。”旅裡為解決戰時分散點位后勤保障難題,實行主戰保障模塊化、機動化編組,打破前方后方“楚河漢界”。當他把導彈轉運到發射陣地后,立即轉入后勤保障隊伍。

  如此一來,后勤編組與快打快撤作戰行動一下匹配起來。作為戰士,任曉磊的理解很接地氣:建設打仗型后勤,實戰化訓練是關鍵。如果后勤訓練仍停留在搞幾次野戰救護、煮幾頓野炊、換幾個汽車輪胎,那麼保打贏將是一句空話!

  念好“合字訣”

  不為所有,但求所用

  【觀察案例③】 現代戰場呼喚“共享控”

  提起高原駐訓,旅勤務連司務長席明明就想起多年前“借鍋造飯”的窘境。

  那年6月,連隊正在東北林海進行對抗演練,突然接到赴塞外執行實彈發射保障任務的命令。第一次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執行任務,人與裝備都出現高原反應,帶來的炊具隻能煮出夾生飯。人生地不熟,也缺少協調機制,是旅領導托熟人,輾轉到陸軍部隊借來高原炊事裝具,才解了“燃眉之急”。

  “現在好了,戰區部隊是一家,不用再擔心這種情況的發生。”戰勤科科長涂洪亮說,連續兩年他作為后勤保障先遣組成員,協調海訓保障事宜。“借船出海”在以前困難重重,但在戰區體制下很快都能落實到位。

  如今,在新的管理指揮體制下,借戰區之力、兄弟之船、市場之水,共謀戰場打贏之事,已成火箭軍各級加強現代后勤建設的共識。

  “戰區聯合、軍種配合、軍民融合,念好‘合’字訣,重在結合使命任務、立足單位實際抓落實。”旅長緒政介紹說,僅去年,部隊橫跨數省區,練兵備戰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自身全域保障能力畢竟有限,但靠力量的“合”換來了保障的“活”,嘗到了“共享”的甜頭。

  ——與跨區兄弟部隊簽訂保障協議,通裝能借就借,相互支援減少“累贅”﹔錯峰使用可用操作庫房和訓練場地,進行實裝操作和導彈測試,既“借鍋造飯”又“借窩生蛋”。

  ——與各戰區、軍兵種建立協調對接機制,織就陸、海、空立體交通網。他們與某艦隊建立聯合海訓機制,初步實現“借船出海”。

  ——與多家地方戰勤物資供應商簽訂戰時快保協議,建立戰儲物資快速補給機制﹔建立與地方物流、駕校、醫院的平戰結合聯保合作,將遠離軍隊醫療機構的基層部隊官兵醫療納入商業醫保。

  不為所有,但求所用。在該旅,這樣的共享場景已經變為現實:車輛“趴窩”,保障組點擊后勤保障數據庫,就近求助地方4S店﹔道路堵塞,共享交管部門車輛動態監控系統,監控任務車輛位置信息和運行狀態﹔點擊物資採購信息化平台,數百家供應商盡收眼底……

  上圖:該旅進行油料保障演練。

  李鴻林攝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