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國防科技民用轉化這篇大文章

習主席強調,要做好國防科技民用轉化這篇大文章,發揮國防科技轉化運用最大效益。國防科技民用轉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尤其是因涉及國防利益,科技成果轉為民用首先要跨過“專利解密”這道關口。對國防專利進行保密十分必要,但如果解密不及時,就容易造成國防專利束之高閣。據報道,近期軍委裝備發展部國防知識產權局集中解密國防專利3000余件。這一重要舉措,是推進科技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的務實之舉,有助於激活國防領域的優質創新資源,加快國防科技成果民用轉化步伐,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面臨周期性、總量性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供需結構性嚴重失衡,低端供給、無效供給過多,中高端供給、有效供給不足,正可謂“有需求的地方,缺少供給﹔有供給的地方,缺少需求”。過去我們常講“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今天我們是出口1億噸粗鋼,換回1000萬噸特種鋼。就國防科技領域而言,近年來盡管我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有不少關鍵裝備、高端產品依賴進口,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表面上看是優質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實質是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受阻,根子在體制機制改革滯后導致要素潛力難以發揮。一方面,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每年支付大量的專利使用費花高價從國外引進技術﹔另一方面,由於制度機制改革滯后,致使一些國防專利長期“沉睡”在保密櫃中,加之受制度建設不完善、信息交流不順暢等因素的影響,國防專利技術絕大多數僅用於國防系統,轉化為民用比較少。因此,推進國防專利解密制度改革,激活“沉睡”的國防專利,加速把國防領域的優質創新要素引入民用創新領域,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重大任務。以此次國防專利解密為突破口,激活國防部門長期積澱形成的優質創新資源,將那些民用前景好、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國防專利技術向民用領域推廣轉化,必將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培育和催生新產品、新產業和新供給,推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就是要拆除軍用和民用兩大體系之間的壁壘和藩籬,促進信息有效共享、要素順暢流動、技術雙向轉化,形成軍轉民、民促軍的良性技術進步機制,實現軍民優勢互補、互動共生、融合發展。推動國防專利解密,無論是對促進信息共享,還是對促進技術雙向轉化,都是必需的基礎性、先決性條件。
國防專利解密,有助於促進軍民之間的信息分享。國防專利具有保密性的特質,從申請、受理、審查到轉讓和實施的全過程都有嚴格規定,這對於維護國家安全利益非常必要。但是,國防專利隻保密不解密,或解密遲滯,實際上都是一種資源的耗散。解密國防專利,破除信息分享交流的局限,有助於讓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開展科研工作,節省時間、精力、物力。
國防專利解密,有助於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化。國防專利作為一種重要的技術知識,隻有通過推廣應用才能發揮其價值。推動軍事技術的民用轉化,既能夠發揮軍事科技對高新民用技術的孵化帶動作用,又能使軍事技術在轉化運用中開拓技術創新新境界,進而以新的創新技術反哺軍事技術研究和武器裝備建設。
以色列是一個人口僅800萬的小國,卻能迅速崛起為全球創新的“大國”,其獨特之處就在於其軍民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以色列國防軍投入大量資金發展尖端科技、培育精英人才,這些高端創新要素進入民用經濟領域,轉化為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比如,以色列軍工企業拉斐爾公司將導彈制造技術與醫療技術相結合,研發出一種可吞咽式微型膠囊,實現人體內部照相掃描。該公司將專利轉讓給醫療器械生產商Given Imaging,隨后生產出PillCam膠囊內鏡。病人服下膠囊后,就可在人體腸胃系統內部蠕動並實時拍攝照片,這項技術與傳統胃腸鏡檢查的優勢是無痛、無創、安全和便捷。這展現出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在推動技術進步中的廣闊空間。
今天,我們要擔負起科技興軍的歷史重任,大幅提升我軍新質戰斗力,必須通過國防專利解密等綜合措施,進一步打通軍轉民、民參軍的通道和經脈,形成軍民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用優質的創新資源服務軍事力量體系建設。
大國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歷史上的強國,無不在經濟優勢與軍事優勢之間建立起良性循環,確保將社會資源轉化為雙向互動的經濟競爭力和軍隊戰斗力。有效實現“轉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自上世紀四十年代世界科技、經濟的中心從歐洲轉到美國以來,美國一直佔據全球創新創業的高地,引領高技術及新產業發展逾70年之久。從大國創新發展的角度看,美國之所以能夠長時間確保其國家綜合競爭力的穩步提升,原因在於它在發展道路上的一些關鍵節點上,作出了一系列恰當的創新制度安排。
二戰結束之前,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在思考如何推動戰時科學研究成果向經濟社會領域的轉移。1944年11月,美國科學家布什在給美國總統的報告《科學:無止境的前沿》中提出,公開一部分在當時仍屬機密的國防科技成果,這一建議被美國政府採納。隨后一系列戰時科技成果陸續公開,並快速向民用領域轉移,催生了一大批新產業的成長,由此把美國帶入了戰后30多年的黃金增長期。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制造業逐漸被日本、歐洲以及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所趕上,“美國制造”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是什麼原因造成“美國制造”的競爭力下降?美國人研究后發現,其專利所有權政策,即聯邦政府資助項目的成果所有權歸聯邦政府,制約了技術成果向企業的迅速轉化。當美國政府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時,遂從基礎制度安排著手,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專利成果轉化的法律,從國家制度的層面強力推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1980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著名的《拜杜法案》規定,大學、非營利機構和小企業在聯邦政府經費資助下獲得成果的所有權歸其自己,並可以向產業界轉讓,政府不再直接享有發明專利的回報,而是通過專利產業化后持續增加的稅收獲益。這種“放活水、養大魚”的機制創新,極大刺激了大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熱情,加速了美國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步伐。
中美國情不同,但美國在邁向創新大國進程中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還是給人以深刻啟示。軍民融合是大國創新的引擎,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這個引擎的點火器。應以機制和政策制度改革為抓手,加快制定完善的國防專利定密解密規定,推動國防知識產權信息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加強軍民技術雙向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增加有助於強化信息共享、開放競爭、雙向轉化、激勵創新的政策制度供給,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構建系統完備的科技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以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深度融合的內在動力。(姜魯鳴 王偉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