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回望國防生制度

黃相亮
2017年06月01日04:5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回望國防生制度

近日,國防部新聞局表示,從2017年起,不再從普通高中畢業生中定向招收國防生,也不再從在校大學生中考核選拔國防生,逐步調整為面向地方院校畢業生直接選拔招錄。

這樣的政策調整,意味著施行了近20年的依托地方普通高校選拔培養后備軍官的國防生制度發生重大改革。這既是軍隊改革強軍部署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軍民融合軍事人才培養體系的戰略舉措。

為國防而生的時代驕子

什麼是國防生?

國防生是指根據部隊建設需要,由地方高校招錄培養,享受國防獎學金待遇,完成規定學業和軍政訓練任務,考核合格后按協議到軍隊工作的國防后備軍官。

國防生分為兩類:一類是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招收的﹔另一類是從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中選拔的。兩類國防生在學業上,均與本專業同年入學的其他在校生全部課程內容相一致,畢業后到軍隊任軍官享有同等待遇。

國防生制度的誕生有何背景?

依托國民教育培養后備軍官,是當今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早在1916年,美國就把利用地方大學培養軍官的制度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規定政府批准成立一所大學時,地方院校必須作出同意設立后備軍官訓練團的承諾。美國已在400多所高等學校中開設后備軍官訓練團,幫助在校大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完成必要的軍事訓練,畢業后達到少尉軍官的任職要求。每年由此輸送的軍官佔新任軍官的70%左右。

俄軍主要通過設立在地方大學的軍事系、軍事研究室等機構培養軍官,依托地方大學培養軍官的數量佔新任軍官的25%左右。同時,也直接從地方大學畢業生中招收合同制軍官。

新世紀之交,我軍為從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和科學文化水平,開始探索走開軍隊生長干部由軍隊自己培養和依托國民教育培養並舉路子,在更大范圍選拔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

1999年7月,國家教育部、 財政部、人事部和軍委“四總部”聯合發文《關於在普通高等學校開展選拔培養軍隊干部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軍區、各軍兵種、總參謀部、總后勤部、總裝備部和武警部隊,各選擇一至兩所辦學條件好、軍隊所需專業較多的理工類或綜合類普通高校,各試點高校每年向軍隊輸送60名國防生。全軍設立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指導中心,大軍區級單位在選定的普通高校設立“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辦公室”。

2000年5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頒發《關於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隊干部制度的決定》。通過建立制度,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規,逐步擴大選拔培養的數量,提高培訓質量,保証軍隊有穩定可靠的高素質人才來源。

乘著高校擴招的東風,國防生規模迅速擴大,從最早試點的22所高校,擴展為最高峰時的117所,幾乎涵蓋了國家“985”“211”所有的院校。一段時間,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成為許多國防生追夢的神聖殿堂。部隊每年接收上萬名國防生,80%補充到一線部隊,為部隊軍官隊伍和戰斗力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2009年10月1日,國防生首次亮相國慶閱兵場,引起世人關注。截至當年,在校國防生4.8萬人,已畢業國防生近4萬人,8萬余名國防生成為我軍干部新生力量,是軍營一道絢麗的風景線。

2014年夏天,來自清華、北大兩所高校的百余名國防生隨海軍鄭和艦開始首次航海實習,在為期一周的訓練實踐中,他們深刻感受到軍人職業的特殊與崇高。

面對大考的國防生制度

這次停止從高中畢業生、大學在校生中招錄選拔國防生,把為軍隊輸送優秀人才的起點放在大學畢業生上,本身就是對國防生制度的修改完善。通過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政策,拓展軍民融合培養軍事人才的路子,更加廣泛地利用國家教育資源,為更多地方優秀人才進入軍隊提供寬闊平台。

其實,早在2015年國防生制度就開始改革。當年5月,經教育部、總政治部有關部門批准,全軍和武警部隊選拔國防生高校全部為“985”“211”院校,其他簽約高校僅對軍隊英烈子女進行計劃單列選拔,退役復學大學生在計劃范圍內優先選拔。這一政策,明顯提高了國防生培養對象的門檻起點, 為吸引優秀青年矢志國防指明了方向。

2006年10月,總參總政總后聯合下發《關於從普通高等學校畢業后入伍的優秀士兵中選拔基層干部的通知》,正式拉開了優秀大學生士兵提干的大幕。

2017年軍校招生計劃近日公布:為打通報考軍官落榜考生轉錄士官學校渠道,今年“官改士”招生計劃0.13萬名,比去年增加70%。士官生源的增加、軍官招生更加注重基層經歷都是新的變化。

上述政策出台,對國防生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借才引智,吸引更多的社會優秀人才為部隊服務,既是適應社會利益關系調整和國家政策制度創新的需要,更是適應武器裝備技術含量提升和軍隊知識密集程度提高的需要。

讓更多優質兵員乘上從校門到營門的“直通車”

這次國防生制度改革,強調從地方高校畢業生中選拔培養軍事人才。這是最大程度統籌利用國民教育和國防教育資源,推進軍事教育和國民教育深度融合,提高軍事人才培養開發整體效益。

近年來,國家為吸引高素質兵員入伍,在專業選擇、崗位就業、經濟補償等方面出台了許多利好政策,開通了從校門到營門的“直通車”。但從“上車”情況看,還存在人數不多等問題。如何讓高學歷優質兵員乘上從校門到營門的“直通車”,這是新常態下各級政府和軍事機關的使命職責。

據統計,外國軍隊大學生士兵比例普遍較高,美國高達90%、法國80%、日本70%。美軍《2020聯合構想》中強調:“招募和保留具有獻身精神的高素質人員,是部隊建設的頭等大事。”

我國每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大約800萬人,征集潛力巨大。國防生制度這次改革,把重心放在高校畢業生上,這為全面走開大學畢業生“讀完大學、再服兵役”路子提供制度保証。

高校畢業生到部隊服役后,經過兩年義務兵的錘煉,根據本人意願、專業特長和部隊需要,既可直接擇優提干,成長為部隊基層指揮軍官﹔也可考核選拔為文員、高級士官,專門從事軍事科研、技術研發、裝備維修、基層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通過完善獎懲考評機制,擇優保留骨干。

通過政策吸引、輿論引導、制度激勵等措施,吸引更多大學畢業生來部隊服役,既可以為具有國防情結的大學畢業生實現從軍夢想提供舞台和空間,也可以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加速推進軍隊職業化進程提供平台支撐,也將為強軍興軍帶來一股新風。

(作者單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