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紅其拉甫邊防連忠誠戍邊 續寫當代軍人青春之歌(圖)

2017年06月13日08:08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2017年1月26日,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在海拔5283米的木孜吉裡阿達坂巡邏。姬文志 攝

這裡平均海拔4700多米,終年積雪,空氣含氧量僅為平原的46%,年平均溫度3.3攝氏度,最低溫度零下43攝氏度,寒季長達8個月——

駐守在這裡的陸軍某部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將青春站成祖國邊境線上庄嚴的界碑,將熱血洒在風雪彌漫的巡邏路上,將忠誠和信念鐫刻在亙古高原的雪山之巔,在帕米爾高原上續寫著一曲當代軍人的青春之歌。

路雖遠 心相連

紅其拉甫邊防連組建於1949年,常年擔負中巴邊境線近百公裡的守防任務,最高巡邏點海拔超過5800米。他們還守衛著世界上最高的國門——紅其拉甫口岸。

上世紀50年代,連隊老一輩戍邊人以“三峰駱駝一口鍋、三根木棍搭地窩、儲冰融雪當水喝”的豪邁氣概,在帕米爾高原扎下了根。數十年來,一代代戍邊人聽黨話、跟黨走,忠誠衛國、戍守邊關的信仰始終堅如磐石。

那年寒冬,排長何玉帶領3名戰士前往邊境執行任務,返回時被暴風雪圍困。當救援人員趕到時,隻看到4座無言的“冰雕”,懷抱鋼槍,向著連隊方向保持前進的姿勢。

那年初秋,時任連長楊波在山崖上探路時,不慎跌下懸崖,所幸被一塊突出的巨石擋住,當場昏迷。戰友背著他往山下送,顛簸中醒來的楊波問的第一句話是:“到點位了沒有?”得知正在送他下山,他掙扎著從戰友的背上下來,帶領大家向山頂的點位爬去。

在點位界碑前,楊波用毛筆和顏料為界碑描紅。此刻,戰友們脫帽敬禮,齊聲唱起連歌:紅其拉甫很高很高,紅其拉甫很遠很遠,我們這個地方叫邊關,界碑樹在雲裡面……

2017年1月31日,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在國門執勤。姬文志 攝

峰雖高 使命重

連隊官兵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到吾甫浪溝去巡邏。

連隊擔負多處通外山口、對外開放口岸、巡邏執勤點和重要觀察點的巡邏執勤任務,都是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冰峰雪嶺。

而吾甫浪溝巡邏則是生與死的考驗。這條巡邏線往返全程96公裡,途中要翻越8座海拔5000多米的冰雪達坂,30多次趟過寒冷刺骨的冰河,途中隨時可能遭遇泥石流、暴風雪、雪崩、山洪和野獸的襲擊,被稱為“死亡之谷”,也是全軍唯一一條因山高路險而隻能騎乘耐力好、擅走一線懸崖的牦牛執勤的巡邏線。

一次,巡邏分隊到達溝口克勒清河,軍醫楊海波騎牦牛到河中央時,一個大浪襲來,將他卷入河心,連人帶牛被沖出300多米,最后在下游河道寬闊處被戰友們救上岸。

還有一次,巡邏分隊在宿營時遭遇狼群,十幾隻狼圍著他們咆哮嘶吼。大家聚攏在一起,點燃篝火,與狼群對峙了整整一夜。天亮時,狼群散去,他們顧不上休息,又匆匆前往下一個點位。

幾十年來,連隊有100多名官兵在巡邏途中因山高路險而滾落冰河,掉進山谷和雪坑,7頭牦牛因超強度巡邏累死在路上。

去吾甫浪溝巡邏成了連隊官兵“自我鑒定”的標准。“能被選上去吾甫浪溝,就是自己最優秀的証明,誰都想去。”在連隊四年的下士王利軍還沒有被選上,但他說,“我時刻准備著去。”

2015年9月23日,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在“死亡谷”吾甫浪溝巡邏。姬文志 攝

空氣薄 情意厚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隊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惡劣的氣候和自然條件無法改變。連隊官兵脫去軍帽,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上都有一道高高的發際線——頭發稀疏。當他們伸出雙手,凹陷、變形的指甲讓人心疼……由於缺氧和缺乏維生素,80%的官兵血色素嚴重超標,每名官兵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心室肥大等高原疾病。

懷著對祖國的摯愛、對親人的思念,他們克服高寒缺氧的各種不適,在冰川雪山刻下胸懷家國、無私奉獻的詩篇。

2010年,四級軍士長張洪順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當時,連隊正在執行重大任務,守防多年的張洪順默默走出連隊大門,在空曠的高原上,面對老家的方向,給母親磕了三個響頭。

前任連長楊波,結婚5年,與妻子在一起的日子還不到4個月,平時隻能靠電話和書信聯系。妻子提出離婚,他卻給妻子講守防工作的重要性,反復溝通后,他的執著最終換來了妻子的理解和尊重。

連隊官兵的默默奉獻也一直得到各級的關懷,連隊工作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官兵住在新式營房裡,吸上了床頭氧,吃上了新鮮菜,用上了長明電。

多年來,這個連牢記黨和人民重托,忠誠戍邊、甘於奉獻,被中央軍委授予“衛國戍邊模范連”榮譽稱號,連續12年被表彰為“基層建設先進連隊”“邊防執勤先進單位”,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5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8次。(李清華、邵敏、楊慶民)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