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大國長劍的年輕人:首次參加發射任務遭遇特情

尹東指揮號手精心操作。陳雙維/攝
脫下迷彩服,30歲的尹東和同齡人看起來沒什麼差別。生活中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一個體貼的丈夫、一個兩歲女兒的父親,肩上扛著家庭的責任,有著普通人的苦惱和幸福。
但穿上軍裝,他又多了一個普通人看來頗為神秘的身份——火箭軍某旅發射連連長。在被稱作“王牌”“底牌”的火箭軍裡,尹東曾親手按下發射按鈕,成功將數枚新型精確打擊“撒手锏”武器送上藍天。他的父母和妻子都不知道,這個年輕人以這樣的方式守護著祖國的安寧。
“網上說我們是‘東風快遞,使命必達’,我聽了很自豪,同時也很有壓力。”尹東覺得,這句霸氣的流行語寄托了普通百姓對火箭軍的期望和肯定,“我們必須不辱使命,讓祖國和人民放心”。
成功處置實彈發射特情
讓尹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發射是在2012年,那是他首次參加導彈試驗發射任務。
發射當日,測試操作一切順利。然而,就在發射進入倒計時的當口,發射陣地與旅指揮所之間出現了短暫的通信故障。一秒、兩秒……等到指令恢復,已經過去幾十秒鐘。
發射過程中,號手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復雜的操作,每一秒鐘都非常寶貴。遭遇突發特情,是中止發射還是繼續操作?電光火石之間,尹東與指揮長一個眼神溝通,沒有絲毫猶豫按下了操作按鈕。
現場變得鴉雀無聲,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尹東手上。“他非常鎮定,動作准確、迅速,時間被一秒一秒地追回。”操作號手於清泳見証了那驚心動魄的幾十秒鐘。最終,當指揮員發出“點火”指令時,“嘭”地一聲,大國長劍直刺蒼穹,精准飛向目標。
“我當時隻有一個想法,就是把導彈打出去,這是一種本能反應。”尹東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說。
發射場上爆發出一陣歡呼聲,為尹東捏著一把汗的戰友們終於鬆了口氣。“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發射操作,是對責任意識和技術水平的雙重考驗。”入伍十幾年、經驗豐富的於清泳不禁感慨,“我在現場就想,如果是我遇到這個情況,能不能處理好?”
而當時,尹東剛剛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到部隊兩年,從跌跌撞撞闖進導彈專業大門,到能夠從容不迫地處置特情,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跑三路”,是默背導彈電路、氣路、液路圖簡稱,是導彈操作的基本功。旅總工程師李志鋒介紹,跑通一張中等難度的圖紙,相當於熟記一座省會城市的交通路線。
剛到連隊時,尹東選擇從難度更大的大圖開始學起,戰友們都是學到晚上10點半,隻有他埋頭堅持到凌晨1點半。短短3個月,他把所有的三路圖完整跑了一遍。
除了“跑三路”,操作號手還要熟記導彈操作規程。一本規程近兩萬字,一個發射預案包含近百個特情處置方法。“開飯前的一小段時間我也利用起來,在車庫裡對著牆背,如果背不會就不去吃飯。”他說。
那次實彈發射任務前,基地組織專業理論考核,尹東從操作規程到預案方案,嫻熟作答,一連背講了3個多小時,參加考核的基地副總師評價:“規程你不是背下來的,你是心裡有規程。”
正因為專業學習過硬,發射當天出現特情時,尹東才敢於在極短的時間內繼續操作,將導彈分秒不差地送上藍天。
“滿腦子的戰備意識、敵情觀念”
在一連官兵心中,尹東是一個愛較真兒的連長。全連戰士都知道他有一個原則: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
一次實彈訓練忽然遇上大風,導彈在風中晃動,有人建議立即停止訓練,卻被尹東一口拒絕:“風速沒有超過戰標極限,正常訓練!”
“戰爭容不得我們挑三揀四,敵人也不會讓你去考慮場地和天氣。”他解釋說。
野外駐訓時,為了提高崗哨夜間警惕性,他常常打破查哨時間規律,從后方或側方悄無聲息地“摸哨”,經常把執勤哨兵驚出一身冷汗。
“連長滿腦子都是戰備觀念、敵情意識。”二級軍士長楊繼同評價說,他的眼裡容不得任何不符合實戰化訓練要求的行為。
2015年,連隊在某陌生地域駐訓,一次戰術訓練前,連值班員找到尹東說:“連長,訓練場上滿是砂石,要不我帶班裡戰士提前去把場地翻一下,鬆鬆土?”
聽到這話,他心裡咯噔一下:“連隊已經身處一線,怎麼能有這樣的慣性思維?”於是,他決定放棄現成的訓練場地,找了一塊雜草叢生、坑坑窪窪的場地作為戰術訓練場,又組織官兵拉上鐵絲網,備好高壓水槍、鞭炮、發煙罐等物資。
訓練一開始,尹東和一名老兵率先上陣,剛鑽進鐵絲網,高壓水柱迎面打來,鞭炮在周圍炸響,二人在泥濘中艱難地匍匐前進,等到完成整套戰術動作時已經筋疲力盡,狼狽不堪。
他們的激烈比拼激起了全連官兵的訓練熱情,戰士們紛紛往泥坑裡鑽,迎接濃煙和高壓水槍的考驗。最后,大家不僅按要求完成訓練,還進行了多組班組對抗,戰士們直呼過癮。
專業訓練中,尹東特別注重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一旦戰爭中發生戰斗減員,我們還能保証如期發射嗎?”他經常反問自己。目前,一連的大部分操作號手都熟悉自己戰位以外的操作,司機也從專業較好的號手中選擇。
“這就相當於無形中多了很多‘隱形備份’。”他得意地說。
在專業訓練之外,尹東對官兵綜合能力的要求同樣非常嚴苛。“他要求班長想排長的工作,排長想連長的工作,把層次提升。我們開始不理解,后來發現,即使很多官兵休假,連隊工作照樣能夠展開。”六班班長於清泳佩服地說。
正因為這種時刻備戰的狀態,發射一連被譽為“一柄隨時出鞘的利劍”。
管理要為戰斗力鬆綁
尹東剛到一連時,幾個老士官提起他,總會說一句:“這個新連長有點兒‘愣’。”“愣”的意思是新連長事事講條令條例,不按常規出牌。的確,尹東的到來改變了一連的許多習慣。
“我剛到時,發現大家凡事喜歡打提前量。拿起床來說,如果哪個兵動作慢就提前10分鐘起,甚至扎好腰帶在樓道裡靠著牆壁睡覺,吹哨集合倒是挺快,但一到早上訓練就變得沒精打採。”談起當時的情況,尹東一臉的無奈。
“《內務條例》規定5分鐘內集合完畢肯定有它的道理,我們的著力點要放在迅速而不是提前上。”尹東嚴肅地對全連官兵說,“打仗可不會提前通知!”
從此,他專門監督那些早起的兵,鍛煉他們的快速出動能力。慢慢地,大家都習慣了這種爭分奪秒的節奏,隻要是集合動作都非常迅速。一次晚點名集合,樓道裡聲音特別大,副營長還特地過來問:“你們是不是緊急集合?”
“參加集會值班員比預定時間提前半小時集合,比武考核課目更是提前很多天就布置下來,這種過分的准備無疑是犧牲戰斗力的。”尹東眉頭緊皺,“管理應該為戰斗力鬆綁。”
在尹東的管理理念中,效率和精准是兩個關鍵詞。提高官兵的應急反應能力,除了擠干打提前量帶來的水分,他還十分注重向陳舊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法開刀。
帶兵過程中,尹東發現體能訓練存在著粗放籠統的問題。“訓練大綱雖然規定了總課時,但沒有規定各個具體課目的訓練時間,每個人要著重訓練的課目也不相同,怎樣才能做到科學合理?”他不禁陷入沉思。
如果像過去一樣每天登記戰士們的訓練課目和成績,一是效率太低,二是數據量太大,難以滿足需求。於是,他利用所學專長開發出“精細化訓練管理系統”軟件,隻要把每名官兵的體能課目考核數據錄入其中,系統就能根據數據自動生成訓練課時分布圖,每個課目的訓練時間精確到分鐘。“我們有了專屬的體能訓練計劃!”戰士們興奮地說。
“導彈發射時間精確到秒,我們的訓練也要精細精准,打仗生存必須要算賬,不算賬肯定走不到前沿。”尹東說。
帶有溫度的兵
提起尹東,一連的很多人都會說,這是一個不近人情的連長。
有一次連隊組織集合,值班員報告副連長和副指導員沒到,尹東立即把這兩個干部叫過來,當著全連官兵的面批評了一頓。
平日裡,隻要有人違反了條令條例,不管是誰,他都會嚴肅批評。時間長了,大家都有些怕這個鐵血連長。
然而,經常板著面孔的尹東在生活中也有著溫情的一面。戰士親屬生病住院,他帶頭捐款,官兵家中有事,他也會主動幫忙請假。他經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話是:“要帶有溫度的兵。”
2014年,一連整編,由幾名新調入戰士組成的6班一時難以融入新的環境,士氣比較低落,常常在工作訓練中拖后腿。“他們在想什麼?他們需要什麼?”剛當連長不久的尹東決定推開6班的門。
與指導員商量后,他卷著鋪蓋搬進了6班。剛開始,隻要他進房間,班裡的人就找借口一個個溜出去,甚至午休時間戰士們也躲到學習室不願回來,隻有晚上熄燈時,他們才迫不得已回到班裡。
一天,尹東問班長:“你知道我為什麼住在班裡嗎?”“你是來監督我們的!”班長毫不客氣地說。尹東無奈地笑了,他開始主動跟戰士們接近,晚上集體臥談、早上刷牙洗臉,抓住點點滴滴的機會跟大家交流。一天夜裡執行完任務,他趁著6班的戰士們沒回來,把全班的床鋪悄悄鋪好。
從那以后,戰士們對他變得友好了,願意跟他說掏心窩子的話。原來,6班的專業是幕后服務性的,戰士們來了之后缺乏“存在感”,不知道拿什麼在一連立足。“大家都很年輕、體質好,為什麼不爭當連隊的‘體能王’?”尹東的一句話點燃了幾個人的訓練熱情。
“我印象特別深,天氣冷的時候他們還在做俯臥撐,直到屋裡的蒸汽打濕玻璃。”尹東說。兩個月后,在連隊組織的10公裡武裝越野比賽上,6班一舉奪得第一名,戰士們揮舞著流動紅旗喜極而泣。等到大家興高採烈地回到班裡時,發現連長的鋪蓋已經不見了,原來,尹東已經悄悄搬到了下一個班。
相處整整兩年,一連官兵們逐漸摸透了尹東的風格。42歲的二級軍士長楊繼同覺得,連長“思路清晰、執行標准高”,是連隊裡的技術權威,“別看平時挺嚴厲,但是心裡裝著大家”。
“我們願意跟著這樣的連長干!”這個服役24年的老兵總結說。(王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