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井岡山斗爭中曾走出56名開國將帥

2017年06月16日08:4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初夏時節,國防大學組織學員到南昌、井岡山、瑞金、長汀、古田會議舊址參觀見學,追尋先輩足跡,回顧苦難輝煌,接受傳統滋養,感悟信仰偉力,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次靈魂洗禮和思想淬火的朝聖之旅、尋根之旅。

  信仰自信

  行進在曾經“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紅土地上,聆聽著先輩們“為主義而犧牲,雖九死而不悔”的壯烈豪邁、“生是共產黨的人,死是共產黨的鬼”的堅貞執著、“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的慷慨激昂,我們不由得在內心發問:在大革命失敗那個血雨腥風、暗無天日的時刻,共產黨人為什麼能革命理想高於天,並堅信“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個嬰兒”?

  回望鴉片戰爭后的百年屈辱史,漫漫長夜中,共產黨人在艱苦的探索和實踐中,堅信游蕩在歐洲的那個幽靈和十月革命傳來的那聲炮響,就是中國的希望、人民的福音。為了這一堅定的信仰,一代代共產黨人浴血奮斗、前仆后繼,終於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短短幾十年,中國人民由站起來、富起來,逐步向強起來跨越,如今,中國力量全球矚目,中國聲音振聾發聵,中國主張倍受關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我們緊緊凝聚,三個“前所未有”令華夏兒女揚眉吐氣,我們在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時,更加堅定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自信!

  千裡尋根路,一腔熱血涌。那些為信仰而隕落的靈魂似繁星般閃耀天際,是如此輝煌、聖潔、崇高。他們畢生追求的主義,歷經坎坷、挫折、磨難,今天終於如大道般鋪展在我們面前,那樣光彩奪目,那樣充滿希望。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地沿著他們開辟的道路奮勇前進。在價值觀多元多變的當今時代,那信仰的光芒將引領著我們真誠地信之、虔誠地仰之、篤定地行之,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執著、“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痴迷、“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的定力,不斷把黨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黨旗高揚

  在英雄城南昌,賀龍那句“我就是聽共產黨的,黨叫我怎麼干我就怎麼干”的堅定話語一直回響在耳邊,讓我心潮激蕩。南昌起義時,賀龍還不是中共黨員,他舍棄國民黨軍長的高官厚祿,跟著共產黨為勞苦人民大眾打天下。這是賀龍赤心向黨的遠見卓識,更是共產黨胸懷天下的魅力所在。在那個血雨腥風的黑暗歲月,共產黨振臂一呼,響應者風起雲涌。“聽黨話,跟黨走”成為人們最為朴實的心聲。有的出身官紳商賈之家,卻視富貴如浮雲﹔有的莘莘學子甘於“棄筆從戎為民生”﹔有的貧苦農民出身,隻為反對壓迫剝削,一心“解放全中國,建立新中國”。這支用理想信念武裝起來的工農隊伍,最具革命性徹底性堅定性,是時代的呼喚,是人民的期盼,是勝利的旗幟。

  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救國救民的時代責任,沒有“襁褓期”,隻有“成長時”,即使在非常弱小的時候,也敢於頑強地擔當。三灣改編、贛南三整、古田會議,我們黨一次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特別是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根本制度的確立和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的發揮,使黨的旗幟更加鮮艷,標志著黨已從青澀走向成熟,引領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回顧往昔,倍感振奮﹔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此時此刻,站在這片紅土地上,作為普通黨員、普通學員的我們,汲取著深厚的精神營養,一份強烈的責任感油然而生,要把憂黨興黨的責任扛在肩上,把繼往開來的事業擔當起來!

  是的,面對先烈,我們沒有理由不勇往直前﹔面對新的時代挑戰和新的危險考驗,我們更需要把黨旗高高擎起。就像賀頁朵寫下“犧牲個人、嚴守秘密、階級斗爭、努力革命、服從黨紀、永不叛黨”的特殊入黨宣誓書,在靈魂深處鑄牢忠誠和信念﹔就像江善忠“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黨萬萬年”的鐵血誓言,用生命兌現對黨忠誠、永不叛黨的諾言﹔要像劉伯堅“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如胡少海“舍身別親成大義”,在個人利益和生死考驗面前,始終牢記共產黨員這個第一身份,一切以黨的利益為利益,以黨的需要為需要。隻有我們身板直,腰杆硬,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擁戴,才能讓我們的黨旗永遠高高飄揚。

  英雄不朽

  在井岡山干部學院,學院為我們每個學員配發了一條鮮紅的小領帶。深入了解,才知道它叫“犧牲帶”,八一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時,每個戰士脖子上都系有這根帶子。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指戰員也始終系著這根帶子,表明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決心。正是靠這種敢於為信仰而不惜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中國革命走過了一個個黑暗而艱難的時刻。從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短短兩年零四個月的殘酷斗爭中,48000多英雄兒女血沃井岡,平均每天有60多位先烈為革命獻身。第三次圍剿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叫囂“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對井岡山大小五井人民群眾實行慘無人道的燒殺,到處殘垣斷壁、尸橫遍野……

  敵人的凶殘,激起的是百倍的革命斗志。“碰到敵人莫害怕,勇敢拼殺不讓他﹔斷頭隻當風吹帽,負傷如挂大紅花。”一時間,紅旗漫卷,萬山紅遍,遍地忠魂。即便是嬌柔弱女子,也不輸須眉偉丈夫。巾幗英雄伍若蘭在戰斗中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她大義凜然:“共產黨人從來不怕死,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榮。若要我低頭,除非日頭從西邊出,贛江水倒流。”不屈的犧牲,鑄就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雄關漫道,青山處處埋忠骨,烈士們的鮮血最終鋪就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昔日先烈鮮血染紅的這片熱土上,烈士陵園是最崇高的聖殿,烈士墓碑是最偉岸的豐碑。默默誦讀墓碑上一排排已然冰冷陌生的名字,涌現在眼前的卻是一張張熱血激昂的面孔。他們並沒有遠去,穿越時空,他們正與我們進行著心靈的對話,對我們述說著昨天的故事,吐露著美好的向往,憧憬著嶄新的希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千萬先烈雖然身軀長眠地下,但他們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不朽精神,永遠鞭策激勵著我們,是我們奪取新的偉大勝利的力量源泉。

  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是尋根之旅中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一條深刻啟示。

  因為有對革命成功的堅定信心和對時代大勢的准確把握,毛澤東發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驚世豪言﹔因為有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念,朱德在部隊處於絕境時發表了著名的“天心圩演講”﹔因為要誓死追隨毛主席,彭德懷面對阻攔的槍口慷慨陳詞:“就是剩下我彭德懷一個人,爬山越嶺也要走到底”……

  初心成就偉業,初心鑄就輝煌。在共和國功勛榜上,從井岡山走出的開國元勛,除毛澤東外,十大元帥佔了五席,出了3名大將、15名上將、21名中將和12名少將,殘酷的井岡斗爭,卓絕的萬裡長征,艱難的持久抗戰,不屈的國共對決……九死一生,信念如磐。這漫長的戰爭考驗,隻有不忘初心的共產黨人能夠堅強地挺過來。

  這一路風雨雷電,因為忘了初心,有的人吃不了革命的苦而開了小差,有的中途變節走向了反面,有的沒有犧牲於敵人的子彈下,卻倒在糖衣炮彈下……千錘百煉,大浪淘沙,百煉成金,我們的黨才因此更加頑強,更加純潔,更具戰斗力,更為人民群眾所擁護和愛戴。

  星移斗轉,時光荏苒。90年過去了,我們黨執政為民,改天換地,變化可謂天翻地覆,不變的還是初心依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如此豪邁鏗鏘的激情話語,正是源於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為民情懷。事事以人民為念,時時為人民謀福,是黨的宗旨使然,是共產黨人的使命所在。

  不忘初心,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在這片血染的紅土地上,我們真切地感悟到初心是如此的熾熱,是如此的澄澈,是如此的充滿張力活力。未來的道路上,沒有攀不過去的火焰山和涉不過去的流沙河,縱有千難萬難,隻要初心不變,希望就在前面!

  根脈永續

  人民軍隊從南昌走來,從井岡山走來,從血與火、生與死的鏖戰中走來,每一支部隊都有一部輝煌的歷史,每一支部隊都有一串耀眼的光環,每一支部隊都有自己的精神特質,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以戰斗地域或英雄名字授稱命名的部隊,更是浩若繁星,不勝枚舉。這些英雄部隊及其特有的精神傳統,是我軍永遠的精神高地、不竭的力量源泉和頑強的生命根脈。也正是這些革命營養的滋養,使我們這支軍隊由小到大、由弱向強,不斷發展壯大。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改革濤聲風雷激蕩。2014年10月30日,古田,這個我黨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和新型人民軍隊定型的地方,再一次成為我黨我軍歷史上一個重要裡程碑。這一天,習主席親率全軍高級干部尋根溯源,深入思考我們當初是從哪裡出發、為什麼出發的,昭示了我軍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特有優勢的鮮明態度,彰顯了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堅定決心,也開啟了我軍重塑重建的改革序幕。

  重塑根脈在,新生臍血連。隨著部隊的撤降並改,那些曾經的輝煌與光芒、傳統與精神,不再是哪個單位的私有資本,而是人民解放軍的集體財富。正如一位哲人說的那樣:歷史榮譽和傳統精神,當它是一棵大樹的時候,人們便會躺在它的濃蔭下享受歇息﹔而當它是深埋於地下的養分時,就可以托舉參天大樹不斷成長。是的,我們的根脈,深深植入了每一寸血沃的華夏大地裡,深深融入了每一個官兵的靈魂裡,激蕩出的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不竭精神力量。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今天,人民軍隊煥然一新。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改革必成,強軍可期!這是一個源自歷史與現實的堅定信念,這是一場追尋光榮與夢想的孜孜求索,這是一次無愧使命與責任的勇毅出征!

  佇立在古田紀念館廣場遠眺,前路漫漫,重任在肩。在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新征程上,難免還會有新的雪山草地要趟,還會有新的臘子口婁山關要過,還會有新的圍追堵截,還會要面臨更多的暗礁激流險灘,我們須抱定以身許國的信念追求,用“削發搓缰系戰馬,拆衣抽線補征旗”的忠誠,用“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勇毅,用“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大義,抒寫無愧於人民子弟兵這一崇高稱呼和無愧於這個偉大時代的壯麗篇章!(鐘友國)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