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以維和為使命的軍人:身臨險境時我們更懂祖國

——專訪中國赴南蘇丹維和官兵孫小川、雲光紅

人民網 陳孟
2017年08月02日14:19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八月伊始,屬於軍人的節日降臨祖國大地,鮮紅的旗幟從各方飛揚開來,撥開人們心中一些不可忘卻的紀念。

近期的大熒幕上,熱映影片《戰狼2》將中國軍人在國際舞台維護地區和平的壯景揭開一角。而現實中,在剛過去的建軍節裡,2800多名中國官兵依然值守奮戰在馬裡、南蘇丹、利比亞、黎巴嫩、蘇丹、利比裡亞、剛果(金)等多個任務區,展現中國軍人的忠心赤膽和英勇之魂。

中國維和部隊在國際上的專業表現,給許多地區民眾和他國維和部隊留下深刻印象。在非洲東南部的南蘇丹,不斷演繹的動亂與沖突中,中國維和官兵的面孔更是成為一種象征安全感的符號。那些危難中沉著冷靜的面孔背后,是原本來自你我的普通軍人。

他們親歷的維和故事,如同在世界最危險的角落裡,散落的那些飽受磨礪、光芒萬丈的寶藏。

一項“隱瞞父母”的工作:

歷經考驗奔赴紅色土地

孫小川在南蘇丹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期間的工作照

2014年3月,25歲的河南籍軍人孫小川踏上南蘇丹的土地。下飛機的一瞬間,他一眼望見巨大的太陽炙烤著大地,腳下鋪展著漫無邊際的紅色土地。超過40度的地表氣溫讓人口干舌燥。

這是孫小川第一次來到熱帶地區。2013年12月,他通過層層選拔,加入了原濟南軍區第12批赴南蘇丹(瓦烏)維和工程兵大隊。

就在上飛機前,孫小川剛把自己將要赴南蘇丹維和的消息告訴家人。在此前3個多月的選拔和培訓中,孫小川把這項工作視為必須隱瞞父母的秘密。為了防止他們擔心,在確定要出發之后,才征得他們或許包含幾分無奈的支持。

組建第12批維和工程兵大隊之時,南蘇丹的內部沖突正在升級,國內的媒體上經常能看到關於當地戰亂的新聞。而來到任務區瓦烏后,身臨其境的孫小川才感到,腳下的土壤比自己想象中還要貧瘠,維和任務或許比預想的更有挑戰性。

孫小川對自己說,這真是一個好的機會。

“我想看看,維和任務到底有多難。”孫小川說,他所在的連隊,骨子裡就有善於挑戰的“基因”。

這個連隊有著“金湯橋連”的稱號。解放戰爭時期,該連隊在1949天津戰役中,攻下了橫跨在海河上的金湯橋,為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支享有歷史榮譽的隊伍,構成了第12批赴南蘇丹維和工程兵大隊警衛分隊的主體。

作為警衛分隊的一員,孫小川和隊友們在任務區的八個月裡,倚仗中國維和官兵過硬的專業素質和頑強的意志品格,克服險峻的安全形勢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完成了繁重的保障任務。

孫小川對當地的雨季印象深刻。被豐沛的雨水沖刷過后,當地的土路時常泥濘難行。2014年6月,在一次從瓦烏前往科瓦喬克轉運裝備的過程中,路上到處是平均深度超過50公分的大坑。車隊出動了猛士車和工程拖車,依然常常陷在路上,走完約200公裡的路程用了一天多時間。

“到目的地時,我們警衛分隊的幾個人身上已經被灰塵全部覆蓋,每個人都隻露出一雙眼睛。”孫小川說,為了護送隊伍經過幾個動亂的城市和政府軍設置的重重關卡,無論車隊在行進還是休息,警衛人員都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途中的一天多時間裡,他們的狀態幾乎是時時繃緊。

與雨季相伴的還有肆虐的蚊虫和橫行的瘟疫。瘧疾、黃熱病、霍亂等傳染病,在南蘇丹這片醫療基礎設施薄弱的土地上肆意傳播。為了防止被蚊虫叮咬而傳染瘧疾,維和官兵們定期服用抗病藥物,站崗時帶防蚊罩,睡覺時需要穿長衣褲、挂蚊帳。

“我們站哨的時候經常遇到毒蛇,”孫小川回憶起蜥蜴、毒蠍和毒蛇遍地爬的場景,慶幸每個哨位都配有打蛇棍,“我們曾一個月內捉到4條毒蛇,最短的也有1.2米。”

除卻氣候、時差、環境、安全等方面的困難,在非洲炙熱大地上蔓延的,還有官兵們離家萬裡的孤獨感。當地的通訊條件較差,基站時常損壞。即使在好的情況下,網絡的速度也很慢,越洋電話延遲嚴重。官兵們一周大約能給家人打一次電話。

“打電話是為了報平安。我主要是聊一些家常事,工作的事兒不說。”在孫小川看來,即便最簡單的日常聯絡,也是維和官兵們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孫小川告訴記者,部隊在外出施工的時候,常看到滿街跑著光腳的孩子們。他們看到頭戴藍色鋼盔的軍人,會過來乞要食物,吃完就圍著隊伍的鬧騰,“即使語言交流有障礙,他們似乎並沒把我們當作生人。”

每當這種時候,官兵們即使帶的干糧有限,也會把食物給孩子們。“孩子們讓我們覺得,履行任務是最重要的。無論多苦也要堅持下去,再難也要適應環境。”對於孫小川和隊友們來說,那便是孤獨感融化的時刻。

一些“瀕臨戰爭”的時刻:

“想不到怕也沒機會怕”

雲光紅(左三)在南蘇丹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期間的工作照

在南蘇丹的任務區,槍炮聲常在毫無防備的時候響起,戰爭與死亡幾乎觸手可及。

四川籍軍人雲光紅,作為警衛分隊的一員,曾經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參加抗震搶險工作。地震發生后,他和戰友們第一時間涉險進入災區,在天塌地陷的環境中搶險救人、進村入戶、搭建營房。

這次和平時期較大的非戰爭行動,對當時22歲的雲光紅而言是十分深刻的歷練,使他在面對災難的慘相時擁有較好的心理素質。而時至今日,雲光紅回想起在南蘇丹距離戰火最近的時刻,還記得自己因緊張被汗水浸潤的手心。

那是部隊在倫拜克進行工程作業期間。一天中午,官兵們施工結束返回營區后,在營區外約幾十米處,南蘇丹政府軍和反政府軍忽然開始交火。雲光紅和其他警衛人員立即全副武裝,用最快速度荷槍實彈地進入警戒哨位。一旦營區遭遇沖擊,便准備開啟反擊。

“我們親眼看著外面激烈的戰況,” 雲光紅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子彈滿天飛舞,我們的板房被打了好幾個洞,一個平地機的擋風玻璃被擊碎,戰火隨時可能燒向我們。”最終,警戒狀態持續了兩三個小時后,對方的戰爭逐漸平息。

事后與其他官兵交流這次任務心得時,雲光紅描述了自己當時的心情:“瀕臨戰爭邊緣時,直覺對我說,我們警戒分隊的任務就是要保衛安全,我們不上誰上呢?不管任務有多險,我們都要使命為先、職責為先。想不到怕,也沒機會怕。”

另一次險情發生在南蘇丹北部的某次戰亂中。在聯合國駐南蘇丹特派團(聯南蘇團)的協調下,24名在沖突中受傷的努爾族難民被緊急送到瓦烏UN城二級醫院緊急救治,維和工程兵大隊警衛分隊擔負起二級醫院的警戒工作。由於南蘇丹的丁卡族和努爾族之間存在沖突,丁卡族人得知努爾族難民被送進醫院后,在醫院周圍伺機准備報復。雙方矛盾白熱化,警戒工作危險重重。

“聯南蘇團把二級醫院警戒任務交給我們之后,我們在醫院周圍實施24小時實彈警戒,自帶水和干糧,6小時換一次崗。”孫小川猶記得當時,戰士們在超過40度的高溫天氣下,穿戴厚厚的防彈衣和鋼盔執勤,站一個小時渾身就渾身濕透。很多人剛換下崗,就累得坐在醫院的凳子上睡著了。持續近30天時間的執勤中,丁卡族人多次在圍牆外進行窺探,沒有得到攻擊的機會,最后隻好罷手。

2014年10月,孫小川、郝國華、宗浩等中國第12批南蘇丹維和部隊官兵在一篇文章中寫到:“我們不會忘記跨過喜馬拉雅山,飛越茫茫紅海,來到這片非洲紅土地,竭盡全力為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 作為維和軍人,戰爭是一根時刻繃在心裡的弦。而他們執行維和任務的每一天,都是為保障和平,竭盡全力地直面生死考驗。

一種 “身臨險境”的心得:

危難中理解祖國的偉大

“聯合國維和行動為和平而生,為和平而存,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途徑。”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維和峰會並發表講話時指出,維和行動給沖突地區帶去信心,讓當地民眾看到希望。

1990年,中國首次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拉開了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序幕。截至當前,中國在持續27年的海外維和歷程中,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5萬余人次,先后參加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今年“八一”前夕,當地時間7月18日,聯南蘇團在瓦烏UN城舉行隆重儀式,授予中國第15批赴南蘇丹維和工兵大隊和第7批醫療隊331名官兵聯合國“和平勛章”,表彰他們在執行維和任務期間的卓越表現。這是聯南蘇團首次以戰區名義組織授勛。這支隊伍在國際上贏得的贊譽,讓中國維和官兵的專業精神再一次受到世界矚目。

中國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重要貢獻者”的背后,是無數軍人回應祖國的期待,為維護地區安全穩定、加快有關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27年來,從中東地區的一個任務區到亞、非兩大洲多個任務區,中國軍人在更大范圍內將中國對和平的信仰帶往世界不寧靜之處,也帶回經過洗禮而更澄澈的愛國之心。

“身臨險境的時候,更加懂得了祖國的強大的意義,”雲光紅說,這是自己和很多戰友的共同的體會,“我們經歷了一個戰亂的國度,目睹那裡的人們出門都要膽戰心驚,基本生活權利都得不到保障,更明白了社會穩定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性。”他表示如有機會,自己願意再次參與維和任務。

2014年11月21日,中國第12批南蘇丹維和部隊官兵結束任務期,乘飛機返回國內。落地機場的一剎那,沒有人喊口令,所有人不約而同地歡呼道:“終於回家了!”

孫小川回憶說,那天大家坐在大巴車上,看著車輛在公路上跑,看著路邊的田野和村庄,覺得“怎麼看怎麼舒服,哪兒哪兒都好”,很多官兵幾乎留下眼淚來。

“當時我就想,我們軍隊一定要強大,強大到戰火永遠不可能燒到我們自己的國土上來,”他說,“能戰方能止戰,這是我們的理想和目標。” 

(責編:白宇、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