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暗中扼殺韓國核武計劃 要求別國不給原料

朝鮮宣布3日進行的第六次核試驗成功試爆氫彈,世界震驚的同時,美韓十分緊張。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也很擔憂朝鮮半島出現的核威脅,但那次核威脅並非來自朝鮮,而是韓國。
瞞著美國發起的“890項目”
韓國對核武器的興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當時韓國國內並不存在強烈的反核情緒,部分原因是由於韓國人認為原子彈對擊敗日本起到決定性作用,使朝鮮半島擺脫了殘酷的殖民統治。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尤其對構建核能力很感興趣,並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向以武器項目作為長期目標的核能研究撥付資金。1960年李承晚政府被推翻后,新上台的朴正熙政府在強力推動工業發展的同時,維持與美國的密切關系。此時美軍在韓國部署的數百枚核武器組成“核保護傘”,讓韓國暫時失去了發展核武器的興趣。
然而,深陷越戰泥潭的美國尼克鬆在1969年發表講話,前所未有地鼓勵“亞洲盟國在防務上自己承擔起責任”。1971年尼克鬆更是不顧韓國反對,撤走駐韓美軍多達一個師的兵力。美國這種單方面行動讓朴正熙嚴重懷疑美國所謂“安全擔保”的可靠性。朴正熙認為,如果對美國更廣泛的戰略利益更有利的話,美國政府可能會拋棄韓國。在這樣的背景下,上世紀70年代初,朴正熙推動了發展核武器的高度機密的“890項目”。一份秘密報告顯示,朴正熙指示韓國科學家要在1977年前造出核彈,他還在一場工業會議上表示,他需要遠程導彈報復朝鮮挑舋。
韓國政府的解密文件顯示,在1974年10月到1975 年1月期間,韓國原子能研究所根據朴正熙的指示,已完成核燃料再處理設施的詳細設計藍圖。這份設計由韓國原子能研究所委托法國桑果邦公司完成,其中包括與提煉核彈頭原料钚的“NRX研究爐”相關的內容。
最早可在1980年造出核彈
朴正熙對韓國發展核武器保密多年,但美國外交官和情報人員逐步察覺韓國方面對核武器的異常興趣。根據今年新解密的文件,1974年7月,美國駐漢城(今首爾)大使館向美國國務院發出一封機密電報,首次懷疑韓國在秘密發展核武器。大使菲利普·哈比卜在電報中稱,與韓國外交官的交談、韓國報紙社論和其他情報表明,“基於韓國對獨立防衛權的主張日益增強、對美國安全承諾的懷疑越來越多,韓國最高層渴望獲得最終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據悉,這份報告的一個消息源是韓國外交部條約辦公室官員,他披露“韓國國家情報院和國防部反對批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在初步懷疑韓國可能在發展核武器之后,中情局駐漢城情報站負責人理查德·勞利斯著手展開調查。不久,美國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團也提出對韓國可能制造核武器的擔憂,他們推測韓國專家正在西歐搜尋可用的核燃料再處理技術,以便在韓國建造一家核工廠。
更多的証據很快出現了。1974年底,韓國政府以發電為由,試圖向加拿大購買兩座核反應堆。加拿大駐韓國大使詹姆斯·亞歷山大·斯泰爾斯注意到,韓國方面對購買核反應堆的態度異常急迫,隨即向美國大使館通報了這一情況。與此同時,中情局的工作也取得重大進展,中情局發現青瓦台(韓國總統官邸)有一個辦公室專門籌劃秘密武器項目。情報分析稱,如果韓國違反國際協定,最早可在1980年制造出核武器。顯然,這樣會嚴重影響地區穩定及破壞美國整體的防核武擴散戰略。
1975年1月,美國情報機構撰寫了一份至今仍未完全解密的報告。該報告斷定,朴正熙政府已在實施制造核武器和投送系統的項目。接下來數周內,美國政府開始正式規劃一場秘密外交行動,引誘韓國改變核進程。然而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期望相反,韓國官方從一開始就抵制美國的要求,韓方強硬辯稱其核項目完全用於和平目的,“韓國有權與日本一樣獲得核燃料再處理技術”。從1975年到1976年1月,美國和韓國就韓國試圖購買敏感核技術發生曠日持久的爭論,華盛頓敦促韓國取消同法國方面簽署的關於核燃料再處理設施合同。在1975年12月中旬的一份報告中,美國駐韓國大使理查德·斯奈德通知國務院,同韓國高層的會談沒多少進展。雖然韓國官方從未承認他們在謀求核能力,但他們強烈駁斥核武項目會“損害(韓美)共同利益”的說法。不僅如此,韓國方面還以美國沒有反對日本發展核燃料再處理能力為例,聲稱“此舉令韓國無法忍受”。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官員從未直接同朴正熙討論過制造核武事宜,朴正熙每次都派自己的高級下屬同美方交涉。有一種觀點認為,朴正熙可能期望一步步秘密制造核彈,例如先造出最初級的原子彈。1975年春季,南越政權垮台加劇了韓國方面對美國核承諾可靠性的擔憂,同時也加強了朴正熙發展核武器的決心。韓國消息人士稱,如果不是美國阻撓的話,當時韓國再過6-9個月就能制成一個可測試的核裝置。
多方運作逼迫韓國棄核
考慮到韓國多年來一直是美國的緊密盟友,當時的美國福特政府對於如何制止韓國發展核武陷入困境。解密資料顯示,福特政府考慮了數月時間,最終決定採取一系列措施打消韓國的“核武美夢”。基辛格同加拿大和法國駐美大使密談,通過秘密協作方式切斷韓國核原料的來源,最終讓韓國建造核燃料再處理設施的計劃落空。
盡管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多個西方國家阻撓,朴正熙仍不死心,他一度轉而尋求通過第三方獲取核燃料再處理能力。根據1976年7月發自美國駐法國大使館的一份電報顯示,法國外交官報告,台灣中間人試圖為漢城獲取核燃料再處理技術,但法國已經拒絕台灣方面的購買申請。在實在無法繼續推進核武項目的情況下,朴正熙不得不於1976年底結束“890項目”。
外交行動加上壓力成功阻止了朴正熙發展核武器的嘗試,但韓國的“核武故事”遠未結束,美國仍然擔心韓國進行秘密核研究以及發展與制造核武器有關的秘密能力。隨著1977年1月美國總統卡特將部分核武器與駐韓美軍從韓國撤走,“890項目”又重新啟動。據悉,朴正熙對負責研究核開發的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下令進行高爆實驗和化學武器開發的研究。美國中情局曾表示:“1978年4月,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開始著手進行‘勝利女神力士’地對地導彈的發射試驗,計劃到1985年研究出射程為3500公裡的導彈。”
1982年,韓國原子能研究所更是成功提煉出幾毫克的钚。雖然這些核材料的數量極少,遠不足以制造核武器,但美國依然堅稱“韓國不得以任何方式試圖再加工钚”。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到上世紀90年代末,隻有極少數韓國人主張韓國擁有核武器。(侯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