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專家解讀美報告《第二個太空時代的沖突升級與威懾》

2017年10月10日08:3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近日發表了關於太空問題的研究報告《第二個太空時代的沖突升級與威懾》。

視點:

與冷戰時期相比,當今太空時代更加具有 “多樣性、顛覆性、無序性、危險性”,太空安全威脅復雜多樣、日趨嚴峻,太空威懾呈現新特點、面臨新挑戰。

今年10月4日,在人類進入太空60周年紀念日之際,美國著名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發表了關於太空問題的研究報告《第二個太空時代的沖突升級與威懾》,深入探討了當前全球太空安全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該報告由CSIS空天安全和國防預算分析項目主任、全球安全研究資深專家托德.哈裡森領銜主筆,分析詳實,具有一定權威性。報告以1991年為界,比較分析了太空60年前后兩個階段的發展特點,全面評估了當前太空系統面臨的安全威脅,尤其對太空沖突升級與威懾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介紹了CSIS通過太空危機桌面推演得到的結論。報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戰略界對當今太空領域重大問題的新認識,以下是其主要觀點與判斷的解讀分析。

太空新時代特征

報告認為,與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和美國第一次登月的時代相比,當前世界太空領域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從1991年到2016年,43%的新衛星和39%的航天發射出自美國和俄羅斯之外的國家。與之對比,從1957年到1990年,全球93%送入太空的衛星都來自美、蘇兩國。自2014年以來,衛星與航天發射多數來自美、俄之外的國家,主要是中國、日本、歐盟與印度。換言之,美國不再享有曾經的太空領袖地位,俄羅斯也一樣。基於上述事實,報告認為從1991年開始,太空已進入一個新時代,並冠之 “第二個太空時代”。

太空時代的變遷是商業航天發展、地緣政治環境變化、軍事力量平衡改變等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蘇聯解體意味著美、蘇太空競賽不復存在,海灣戰爭則極大改變了太空軍事發展走向,成為太空軍事應用發展的分水嶺。報告以“多樣性、顛覆性、無序性、危險性”刻畫當今太空時代特征。由於越來越多玩家參與太空活動、商業航天比例大幅增加、商業航天發展激發顛覆性變革、太空戰略價值進一步提升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今天太空領域更多的多樣性、顛覆性和無序性,而日益增加的多樣性、顛覆性和無序性,無疑使太空變得更加危險。

太空安全威脅

報告提出,太空優勢,尤其是GPS制導、衛星通信和戰術情報的廣泛應用,顯著增強了美國的軍事能力,同時也使得今天美國的太空系統面臨更大安全威脅。冷戰期間雖然太空軍事應用也普遍存在,但美、蘇出於各自戰略利益考量,形成了不在太空交戰的共識。報告認為,事到如今,也許更加合理的推斷是未來戰爭將包括太空,衛星將被瞄准、擊落或干擾致盲,因此對美國而言,當今太空時代特征與其說戰爭將進入太空,還不如說潛在對手開始反擊美國的太空能力,包括從地面和太空發起攻擊。

報告認為,冷戰期間,攻擊軍用衛星與發動核戰爭緊密關聯,因而被視為禁區。今天,軍用衛星廣泛應用於常規戰爭,尤其是衛星系統給美國提供了顯著軍事優勢,因此設想對手採取行動中斷、降級甚至摧毀這些衛星系統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由此帶來一個難題:如何應對有核或無核對手在常規戰爭中對美國衛星的攻擊?這實際上也意味著當今太空時代“更加危險”。

報告系統分析了當前太空系統面臨的多種多樣威脅,包括動能物理攻擊、非動能物理攻擊、電子攻擊和網絡攻擊等,論述了使太空威脅復雜化的若干因素,包括太空速度與距離使得威脅感知與損害評估難以及時准確、攻擊難以查証和溯源、攻擊衛星一般不會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太空無國家主權屬性等。報告特別提到使用X-37B空天飛機或其他具備近距離監視、干擾、抓捕甚至攔截能力的攻擊性衛星來對付敵方衛星,這也從一個側面証明,美國發展X-37B空天飛機不僅僅是用於情報偵察監視,無疑也隱含太空對抗與威懾的戰略意圖。

報告提到高能微波武器能夠擾亂甚至瓦解星上電子系統,對防御方而言,高能微波武器攻擊溯源極為困難,當然對攻方而言,實際攻擊效果也難以確定和評估。報告還專門講到GPS欺騙,認為即使是加密的軍用GPS信號,隻要通過專門裝置記錄信號並延遲一段時間后再廣播出去,就可實現欺騙功能。通過精細調整信號插入的延遲時間,即可誘使GPS導航的無人自動器在爬升、下降或轉彎飛行時誤認為在水平直線飛行。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伊朗曾捕獲美國先進RQ-170無人機的事實。

報告指出,太空系統弱點不僅存在於在軌衛星,實際上控制、監控和接受衛星信息的地面站也是其易於受到攻擊的薄弱環節。為了降低衛星對地面系統的依賴,許多軍用衛星系統依靠星間鏈路在衛星之間直接傳輸數據,無需通過地面站。實際上發展星上智能自主能力也是增強在軌衛星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飛速進步,對太空安全的影響不可估量。

報告還談到,無論如何,物理規律是決定和影響人類太空活動最重要因素,因此要摧毀目標衛星、甚至僅僅是精准干擾衛星都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對美國而言,與對手在太空的交手將非一日之功,太空對抗將是長期的。

太空威懾戰略

報告花了大量筆墨論述更為棘手的太空威懾挑戰。作者分析了冷戰時期形成的核威懾理論研究成果,認為在學者提出的確保報復、非對稱升級和刺激反應三種核威懾模式中,刺激反應威懾模式更適合當今多樣性、無序性太空時代的威懾特點與需求。據此,報告提出未來一旦盟國的太空系統遭受攻擊,美國應基於自身利益及同盟關系實施主動干預,為此應研究新的威懾動力學,並在太空威懾研究中加入盟國等新元素。

為了更有效實施太空戰略威懾,報告提出美國需要更加精准的威懾政策宣示,以准確描述反制對手太空攻擊的應對行動序列。報告列舉了這些逐步升級的應對行動序列,包括施加國際壓力,干擾、擾亂和致盲敵方衛星,使用網絡攻擊使敵方衛星及其指揮控制系統暫時失能、使用特種部隊或導彈攻擊敵方衛星地面系統,直接用動能武器打擊敵方衛星,甚至最終使用核武器等等。當然,報告也提出,與這些行動並行,美國還應採取其他軍事、外交、信息或經濟措施來改變對手行為。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成立於1962年,是美國重要的戰略與政策研究機構,有“冷戰思想庫”之稱,尤其對共和黨政府有較大影響。鑒於美國智庫特有的“旋轉門”機制,因此該報告提出的觀點與政策設想並非空穴來風。無獨有偶,就在該報告發布的同一天,美國副總統彭斯在重組后的國家太空委員會首次會議上發表演講,正式宣布美國重啟登月計劃。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新政府對太空安全與發展的重視超乎尋常,正在全方位准備新一輪太空競爭與對抗,值得密切研究關注。(國防科技大學太空安全戰略研究中心 楊樂平)

(責編:閆嘉琪、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