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戰爭須規避機械重復的陷阱

●一支軍隊如果不善於研究戰爭,停止了戰爭理論創新,最終將難逃失敗的命運。
重復是經驗得以產生的重要條件。大自然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春夏秋冬,人們根據季節的重復變化春種秋收、休養生息﹔經濟領域中反復出現某一商品供大於求,價格就會下降,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升的現象,使人們發現了商品供求規律,因而能夠有效地組織生產,等等。通過對重復現象進行分析,總結經驗,甚至歸納出理論,從而指導人們的行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軍事領域裡,重復是否也有這種作用呢?在戰爭中,重復有一定的作用,但機械重復則可能是失敗之母,是兵家之大忌。所謂機械重復,就是不善於變化,簡單地照搬過去的做法。
指揮戰爭應力避機械重復。人與大自然的斗爭中,通過深刻認識自然規律,可以利用它為人類服務。但戰爭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機械重復很可能帶來失敗。1941年12月7日,山本五十六指揮了偷襲珍珠港之戰,取得了勝利。時隔半年,他想再次復制這次勝利,在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島海戰中卻慘遭失敗。偷襲珍珠港能夠成功,是因為美國人的大意。戰爭爆發后,美國人高度重視情報收集,日本人以龐大的艦隊想再復制一次勝利,真的是難如登天。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曾率領軍隊,不顧惡劣天氣和險峻地形,成功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北部,隨后擊潰羅馬人,立下赫赫戰功。而他的弟弟時隔多年后再一次指揮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羅馬人早有防備,等待他的是全軍覆沒。指揮戰爭中的奇謀妙計第一次使用可能揚名天下,第二次重復使用則可能身敗名裂。
學習戰爭要力避機械重復。在部隊人才使用的實踐中,出現過一些“高分低能”現象。有的指揮員善於學習戰爭理論,卻不善於運用戰爭理論,學與用產生脫節現象。一些軍事院校在教學中不善於教方法,在考核中不善於考察指揮員的實際才能,片面地以理論掌握程度代替指揮才能。這是導致一些學員“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實際上,軍事院校在培訓學員的過程中,既要教授各種戰爭理論知識,更要讓學員深刻領會形成各種戰爭理論的方法。學習戰爭理論力避機械重復,就是不能滿足於僅僅學習理論知識,一味重復過去的戰爭理論,導致在實踐中機械地運用這些理論。
研究戰爭須力避機械重復。學習了研究戰爭的方法,指揮員就要善於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加強研究,創新戰爭理論。農業時代,指揮員一般隻要認真地學習兵法,靈活地運用兵法,就算是高明的指揮員了。農業時代多謀略,那個時代社會變化發展特別緩慢,戰爭中更多的是謀略對抗。工業時代,指揮員不僅要靈活地運用兵法,還須善於創新兵法,才算是高明的指揮員。工業時代,各種機械化裝備問世,指揮員要善於創新運用火炮、飛機、坦克、航空母艦、潛艇等新戰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在今天信息時代,指揮員如果不善於創新兵法,幾乎就無法指揮戰爭,更遑論高明了。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戰爭,幾乎一場戰爭一個樣式,一場戰爭一個飛躍,如果在研究戰爭中機械重復,企圖單純在研究過去的戰爭中得到指導未來戰爭的精髓,則注定要失敗。研究戰爭力避機械重復,就是要科學分析時代特點,密切關注科技發展趨勢,准確預判未來戰爭的走向,大力創新指導未來戰爭的理論。一支軍隊如果不善於研究戰爭,停止了戰爭理論創新,最終將難逃失敗的命運。(倪志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