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講述幾個為空軍“一年成軍三年成名”嘔心瀝血的老兵故事

韋建瑞 孫克立
2017年11月11日11:1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講述幾個為空軍“一年成軍三年成名”嘔心瀝血的老兵故事

   原標題:今日長空利劍如你所願

   ——講述幾個為空軍“一年成軍三年成名”嘔心瀝血的老兵故事

   ■韋建瑞 孫克立

   這是一句很響亮的提醒。10月24日,黨的十九大閉幕當天上午,守候在人民大會堂“黨代表通道”的中外記者,從空軍某部原參謀長劉文力代表口中聽到一句擲地有聲的話:“馬上就是‘雙十一’了,我想請大家記住的是,這一天,更是我們空軍的建軍節!”

   物質的豐腴並不奉送精神的富足。今天,比沉浸於購物狂歡更有意義的,是重溫一段曾激情燃燒的歲月,致敬一份能創造奇跡的信念。

   一鳴驚人裂長空。一年成軍,三年成名—這段歲月、這份信念屬於空軍第一代將士、第一批老兵。

   11月11日,是人民空軍成立紀念日。68年前的今天,伴隨著共和國初升的太陽,人民空軍宣布組建。30天辦起6所航校,6個月培養出第一批飛行員,7個月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隊,3個月后一個旅改組為4個師,奔赴抗美援朝前線,戰火中邊打邊建,“裂變式”發展壯大,短短3年建成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擊落擊傷敵機425架,共和國從此驕傲地配上長空利劍!

   輝煌的背后是信念、是拼搏、是犧牲,是第一代空軍老兵譜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有誰開始就熟悉空軍呢”

   1949年6月,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駐北平后,國民黨空軍不時來襲擾。毛澤東強烈感受到來自天空的威脅,作出了組建空軍的決定。(圖①:1949年7月10日,毛澤東寫信給周恩來提出盡快建立空軍的問題。)

   打仗,打將。在眾多將領中,毛澤東選中了劉亞樓(圖②)。劉亞樓是從長征路上走出來的高級將領,曾赴蘇留學,作為四野參謀長指揮過大兵團作戰,還擔任過東北老航校校長。早在東北工作時,他就兩次赴老航校調研指導工作,圍繞加強黨的領導,提出把“依靠誰、培養誰”作為辦校方針確立起來,親自調整老航校班子,把一批老紅軍戰士安排到重要崗位,從組織上思想上確保了黨對航校的領導和我軍優良傳統的傳承,為人民空軍的建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但劉亞樓並沒有想到自己會當空軍司令員。毛澤東找他談話時,他連連擺手:“主席,這使不得、使不得!我是學陸軍的,不懂空軍,哪能當空軍司令員?”毛澤東拉劉亞樓坐下,充滿信任地說:“有誰開始就熟悉空軍呢?要我去我也不懂,可總得有人領個頭。我就是要你這個自認為做不了的做!”劉亞樓似乎還有些顧慮。毛澤東說:“你做了那麼多年部隊思想政治工作,難道今天還要我做你的思想工作不成?”劉亞樓領會到這話的分量,毫不猶豫地敬一個軍禮:“干”。人民空軍第一任司令員的重任,就這樣落在一位陸軍指揮員身上。

   空軍創建初期,飛行員很少,有很強的優越感,從各野戰軍挑選的機關和地勤干部也都是優秀骨干。劉亞樓上任伊始就遇到一個有趣而嚴肅的問題。在楊村調研時,他聽說老百姓看到空軍和陸軍服裝不一樣,好奇地問:“空軍和陸軍哪個大?”空軍同志一仰脖子,反問老百姓:“我在天上,他在地上,你說哪個大?”回來后,他又了解到機關的同志經常議論“空軍老大還是陸軍老大”的問題。他連續幾天悶不作聲,思忖出答案:陸軍和空軍不是老大和老二的關系,而是老子和兒子的關系,隻有弄清這個關系,才能讓我軍的優良傳統在空軍不斷線。后來,他在空軍黨委第一次擴大會議上專門講到這個問題,並提出“在陸軍的基礎上建設空軍”的方針。正是堅持了這一正確方針,人民空軍依托陸軍的傳統、經驗、機構、人員,堅強了黨的領導,光大了優良傳統,走出了一條快速超越發展的建設之路。

  圖為東北老航校機務人員用自行車打氣筒給飛機輪胎打氣。

   “拖延時間開學,是狗熊”

   處非常之世、干非常之事,必須有非常的勇氣和干勁。

   空軍的特點是建軍先建校。1949年10月30日下午,劉亞樓在軍委航空局召開第一次校長會議,來的都是剛剛明確的未來航校領導,命令還沒有下就要先干事,目的隻有一個:加緊辦校建部隊。會議開到晚上10點鐘,劉亞樓站起來斬釘截鐵地說:“同志們,黨中央毛主席殷切期望我們把空軍建設好。我們受命開辦航校,一天一小時也不能耽擱。按通常速度建校起碼要三四個月的籌備時間,現在隻能給一個月,12月1日必須全部開學!”

   會議室裡一片寂靜。劉亞樓又把嗓門提高八度:“艱難困苦是對大家的考驗,按規定時間開學,是英雄﹔拖延時間開學,是狗熊,12月1日見分曉!”凝重的氣氛一下子被點燃,會議室響起熱烈的掌聲。

   會議結束后,6個航校負責人帶著“軍令狀”,直奔選定的校址。

   入冬的北方寒風凜冽,滿目瘡痍的廢墟上,沒有能用的飛機,沒有一間完好的房子,跑道坑坑窪窪、草比人高,航校領導們一到位就緊張地工作起來。第5航校負責人方子翼剛到濟南,就找許世友司令員選址。3天后,空軍分配的幾十架飛機和器材、油料、特種車輛一齊涌入濟南火車站,要求48小時內完成卸貨。機場無鐵路專線,方子翼緊急請求山東軍區調撥車輛和人員支援,兩天兩夜把貨物運回學校。緊接著數百名空地勤學員陸續入校,山東軍區近100名業務干部、空軍司令部介紹來的幾十名航空理論助教、從東北和新疆招來的幾十名俄語翻譯也接踵而至,方子翼都要與他們談話,為他們分配工作、安置食宿。第4航校呂黎平、尹安瀾、陶雨峰等校領導讓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住在寬敞的營房裡,他們卻同睡一個狹小的通鋪,和戰士們一起到機場掃雪、清理跑道。各航校領導旋風般忙碌著,連續20多天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個個滿眼血絲、喉嚨嘶啞。憑著“一人挑起幾副擔、一天當著幾天干”的精神,各航校都按時間節點完成籌建,最快的僅用了25天。

   “就是要干別人從沒有干過的事”

   老紅軍楊思祿調到空軍前,已是正師級干部。到空軍后他有兩個職務選擇:一是正師級預科總隊隊長,一是副師級航校參謀長。楊思祿不假思索地選擇了航校參謀長,以便盡快了解空軍各方面知識。劉亞樓對此大加贊揚:“這很好嘛,有的同志不願意委屈當參謀長,楊思祿你願意去當,說明你是有眼光的。我就是參謀長出身,我認為隻有當好參謀長,才能當好一名主官。”

   受到鼓舞的楊思祿,到航校后向校黨委提出學習飛行的請求,沒想到立即遭遇來自四面八方的阻力。有人直言不諱地說:“楊思祿,你連小學的門都沒進過,怎麼能學會飛行?”有人半開玩笑地說:“你老胳膊老腿的,在空中能應付緊急情況嗎?”蘇聯顧問也再三勸阻:“世界上還沒有33歲才開始學飛行的人……”楊思祿卻主意已定決不回頭。

   情況報到空軍黨委,劉亞樓認為楊思祿主動提出學飛行是有遠見之舉,表示鼎力支持:“我們共產黨就是要干別人從沒有干過的事,楊思祿同志歲數大一點是事實,但他身體好,有決心,為什麼不能學一學?將來能飛出來最好,就是飛不出來,也可以多掌握一些飛行知識,對部隊的管理有好處嘛,這樣的干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們需要更多一些懂飛行又會飛行的老同志,這個學費我出!”

   楊思祿終於走進教室,開始了一關更比一關難的飛行路。小學文化學數理化,學領航運算和空氣動力學,用他的話說:“比登天還難”。別人是8小時正課、2小時復習,他除正課外,還要花五六個小時復習,有時連做夢都在背公式解題。在飛行階段,由於動作不規范,他經常受蘇聯教官的“懲罰”,兩條腿被駕駛杆打得青一塊紫一塊。但最終,他駕駛戰鷹獨立飛上藍天,之后逐步成長為航空兵師長、航校校長、軍區空軍司令員。今年,老將軍已經101歲。

   在“楊思祿現象”的帶動下,一些領導和機關干部主動要求下部隊學飛行、學軍事、學技術,段蘇權、曾克林、劉懋功等一批從陸軍轉來的干部通過掌握飛行技術,成長為空軍高中級指揮員。

   “仗還是要打的,不過需要更謹慎些”

   成功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一如飛機升空必須迎風而起一樣。

   人們都知道在朝鮮戰場上,年輕的人民空軍首戰告捷、愈打愈勇,卻不太了解這些戰績的取得,是以不斷總結教訓、克服挫折挑戰為前提的。

   1951年1月21日、29日,在蘇聯空軍掩護下,志願軍空軍第4師10團28大隊先后擊落擊傷敵機3架,初上戰場兩戰兩捷,全國沸騰、全軍沸騰。在士氣振奮的同時,一些飛行員產生了輕敵思想,因此付出沉重代價。

   第4師12團2月3日進駐安東(今丹東)浪頭機場,10天內一仗未打,卻在訓練和巡航過程中接二連三發生事故,2架迷航、2架自己相撞, 4名飛行員犧牲,一個中隊“報銷”。空軍領導層有人提出追究責任,撤換師長方子翼。劉亞樓接報后怒斥輕率拿意見為“瘟疫”:“你就懂得撤換,你去指揮啊!”他詳細分析事故原因,感到4師同志英勇作戰士氣不可挫,關鍵是空戰經驗太少,對敵研究不夠。痛心之余,他於13日復電:責成4師高度警惕,解決好技術不到家和作風粗枝大葉的問題。電報最后指出:“方子翼同志所提的‘雖然事情出得這樣大,仗還是要打的,不過需要更謹慎些’,把問題的本質看透了,望轉告全體同志們按照方師長這三句話去做。”這是何等的信任!方子翼捧讀來電,淚如泉涌,二話不說帶12團回遼陽整訓。

   不承想,經過5個月整訓,12團正式升空作戰又遭遇重大挫折,團長趙大海見敵眼紅,在敵多我少、沒有海上作戰經驗的情況下,不顧指揮員勸阻,沖入敵陣壯烈犧牲。飛行員悲中有氣,落地后一個個不肯下飛機,地勤人員也守在停機坪不回去休息。

   劉亞樓親臨前線,安慰作戰飛行員,嚴肅認真分析原因教訓,告訴他們空戰是一項復雜工程,任何一點疏漏,都可能瞬間使戰斗結局變成另一個樣子。有的飛行員委屈地說:“12團的運氣比東北的嚴冬還差。”劉亞樓一針見血地指出,最主要的教訓是驕傲輕敵、不聽指揮、技術基礎差。“同志們,驕兵必敗,陸軍如此,空軍亦如此,何況是初出茅廬的驕兵!”

   12團再次撤回到遼陽整頓,臥薪嘗膽、痛定思痛。官兵把所有問題擺出來,從主觀到客觀,從思想到技術,一一拉條挂賬,分析原因,解決問題,終於站上了新起點。兩個月后,重回浪頭機場的12團像換了人一樣,雄姿英發、紀律嚴明、攻守得當,作戰能力大大提升——與10團並肩作戰22天,擊落敵機17架,擊傷7架。3大隊飛行員李永泰,戰機中彈30余發、受傷56處,安然駕機返回,在后來的作戰中又擊落敵機4架,被譽為 “攻不爛、打不垮的空中坦克”。李涌新在作戰中,首次擊落敵F-86型殲擊機,創造新的紀錄。“孤膽英雄”華龍毅擊落擊傷敵機4架,成為首個榮立特等功的飛行員。

   12團打了翻身仗,空4師大展新面貌,志願軍空軍第一支參戰部隊打出了國威軍威,毛澤東看到戰報后,欣然批示:“空四師奮勇作戰,甚好甚慰。”(圖③:毛澤東在空4師作戰報告上的批示。)

   (圖片由作者提供,制圖:方漢)

(責編:趙爽、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