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算什麼?這位機械師每天經手好幾個億

“終於下班了。”
這是一條凌晨3點的朋友圈,檢查完夜航訓練的最后一架飛機,司學岩摘下滿是油漬的手套,抬頭望望機場上空的一彎冷月,准備退場回營。本想發條晚安微信,一看時間卻又作罷,雖隻與妻兒相隔幾百公裡,卻仿佛總是活在不同時區。
月缺月圓,他已記不清這樣的日子有多久了。他隻知道,無論寒暑,無論早晚,他都會送“戰鷹”平安起飛,等“戰鷹”平安回家。
平安!這個入伍16年,從未發生過一起人為差錯和責任事故,先后榮立過3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的老機務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解刀和扳手寫就無聲壯歌。
司學岩近照。趙鬆岩 攝
從崇拜飛行員到被飛行員崇拜,他的人生在起落架下飛揚
16年前,司學岩夢想當一名空軍飛行員。
“誰不向往藍天啊!”高二那年,這個山東梁山漢子信心滿滿報名參加空軍招飛考試,卻未料因視力散光度高,敗給了招飛考試專用的C字表,與飛行員失之交臂。
比起希臘神話裡那位因失去翅膀而墜落的神,一個有韌性的人更易被眷顧。沒過多久,命運竟用另一種方式把他推到了“戰鷹”身邊。2001年高中畢業,司學岩入伍成了一名機務兵。培訓7個月后,他被分配到八一飛行表演隊,這是一個在他心目中閃閃發光的地方,他的微信頭像至今還是6架戰機排成的表演隊形。殲七、殲十……曾以為再沒機會接觸到的戰機,那時就停在眼前,雖不能親自駕駛它們搏擊長空,但能為它保駕護航,足矣。“作為機務兵,飛機安全起降就是我的最大願望。”在“戰鷹”邊以守護者姿態佇立,司學岩將對天空的熱愛化為對戰機的默默呵護。
司學岩在檢查戰機。趙鬆岩 攝
十年轉瞬而過,從崇拜飛行員到被飛行員崇拜,這位機械師成了能給飛機診病的“老中醫”。2011年,他迎來了軍旅生涯的轉折點,“師裡下通知要抽調骨干去現在的單位進行新機帶教,那個機型我保障了8年之久,經驗非常豐富,第一時間我就報了名。”
從城市到大山,這個兵沒有猶豫一秒鐘。
“這裡需要人,保障的機型我又非常熟悉,很好上手,當時啥也沒想,第一時間就報名了。”金子到哪都能發出耀眼光芒,到了新單位,司學岩馬上扛起擔子,不僅要做,還要做得出色!熬了幾個晚上,他和幾位骨干總結出了拆裝主機艙、起落架收發、試車等工作流程,研究出一套常見問題處置方案和注意事項,制作成卡片在全團推廣使用。
對機務兵而言,機務工作隻要不是100分,就是0分,司學岩整整堅持了16年滿分,其中的門道就是把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5年前的一個機械日,司學岩對剎車鋼索進行檢查,這是一個和飛行安全息息相關的零件。鋼索的一端固定在座艙底部,人在裡面根本直不起腰來,需要趴在艙內用手在鋼索上一寸一寸摸索。他敏銳的目光似乎隨時都會刺破飛機蒙皮,曝光潛藏疑點。
“有問題!繼續檢查!”司學岩眉毛擰成疙瘩,心裡犯起嘀咕:剎車鋼索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再擴大范圍,一遍,兩遍,司學岩忍著腰酸背痛,耐心在鋼索上摸索著,突然發現,在剎車鋼索距鋼索接頭17cm處竟有一根斷絲!“如果當時沒及時發現,極有可能導致鋼索全部斷裂,造成飛機剎車失效,發生重大事故。”
因為發現這一故障隱患,司學岩榮立三等功一次。司學岩卻告訴記者,榮譽固然重要,但榮譽遠沒有戰友生命重要,絕不讓任何一架飛機“帶病”上天。
"隻要在單子上看見司學岩的名字,那沒得說,我們飛得肯定放心!"這是飛行員共同的心聲。
地為鋪,天為蓋,歲月在起落架下回旋,司學岩的腰在機翼下一彎就是16年。
司學岩彎腰檢查戰機。趙鬆岩 攝
越熟練越“膽小”,做機務慣出“強迫症”
雙11是個全民狂歡的日子,然而對空軍來說,這一天有特別含義。
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68年櫛風沐雨,空軍走到今天,依托於飛行員的每一次安全操控,得益於機務官兵的每一次細致保障。
司學岩從成為空軍一員的那天起,就堅定了要保障飛機分秒安全的信念。至今,他已保障飛行1610余小時,若換算成秒,將近580萬秒。
於我們,時間秒秒如弦吐箭。於機務兵,時間秒秒似在刀尖。一起一降之間,飛行員把整個生命交給了機務兵,於是飛行從不只是飛行員的事,在過去的580萬秒中,司學岩的心早隨“戰鷹”一起,被揪去了空中。
升空前檢查。郝帥 攝
工作難道不是越做越熟練?越做越輕鬆?不然。
司學岩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他越熟練,就越“膽小”。直到現在,飛機因訓練原因晚降落一分鐘,這位老兵也會坐如針氈,在休息室裡踱來踱去。需要精神高度緊張的機務工作一不小心就“慣”出了他的“強迫症”,他跟記者開玩笑,回家休假,每天都要問自己好多遍是否已經鎖了車門。
在這“強迫症”背后,深藏著的是不服輸、不怕難的倔強與熱愛。機務工作如一盤棋局,識飛機者生,善克難者存,而司學岩,正是克難之人。
2016年10月,司學岩所在單位受命執行自由空戰考核集訓任務,整個任務隻出動3架飛機。可是剛飛了一個起落,三號機突發故障,為了保証原定訓練計劃順利開展。司學岩站出來對帶隊領導說:“不能因為飛機問題影響任務,我的飛機可以接著上。”就這樣,原本正常隻需要保障4個架次的他卻要在同樣的時間內保障6個架次,加油、充氣、裝傘、檢查飛機、放飛,為了按時間進度完成好再次出動准備,每一個環節他幾乎都是跑著完成。
在第6次再次出動准備時,司學岩正蹲著完成飛機右側發動機艙檢查,忽然一陣劇痛襲來,他的腰椎間盤突出病復發了!劇烈的疼痛讓他無法直起身來。“可時間不等人,檢查內容才完成一半,飛機還要繼續升空訓練”。
臉上流著汗,心裡卻燒起了火。
此時司學岩內心隻有一個想法:絕不能因個人原因影響整個飛行訓練。他用右手按著疼痛部位,顫巍巍完成了檢查內容,直到和大家一起退場后才去治療。
司學岩最喜歡的手勢是豎大拇指,因為這個手勢在機務工作中代表著運行正常、工作良好,是機務兵最貼心、最常用的手勢。國防在線客戶端記者 趙鬆岩 攝
司學岩對機務兵職業的熱愛也烙印在了兒子身上。
昊辰是司學岩給兒子起的名字,內裡飽含著他對天空的熱愛,但對於父親這個角色,兒子幼時並沒有清晰的認知。因常年在外工作,很難回家,孩子的成長對司學岩來講有很多空白。昊辰的小學作文從未寫過以“我的爸爸”為主題的作文,唯一一次提到爸爸,還是怪他約定好的事情又因工作推遲。
孩子的諒解,這位父親等了很久才等到。
有一年,妻子帶兒子來探親,走進司學岩工作的地方,看著父親微微佝僂的背和手上的油污,孩子才明白在那些未遵守的約定背后,父親究竟將付出給予了誰。回學校后,他驕傲地跟同學說,我爸爸是修飛機的,厲害吧!
記者讓他對著鏡頭向孩子講句話,這個一直笑呵呵的老兵突然哽咽起來,“陪你的時間太少,回頭有機會,爸爸就把你接到身邊……”
司學岩與妻兒合照。司學岩提供
愛設“陷阱”的師傅,讓徒弟“膽戰心驚”
“在我們機務大隊,司學岩就是品牌。”機務大隊大隊長錢超飛提起司學岩贊不絕口。
榜樣力量不是憑空而現,在這背后是精神的傳承。
2001年,司學岩遇到了帶他入門的師傅。“他對我非常嚴厲,機械日回來之后別人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活動,但是我師傅會讓我在那裡背規程。”很快,司學岩就從一名機械員做到了機械師,一個人對整架飛機負責。
嚴師出高徒,擔子又落到司學岩肩上。徒弟們對師傅的最大印象就是“嚴字當頭”,“因怕被揪著問問題,一見師傅就躲著走”成了徒弟間心照不宣的秘密。
除了隨時提問,司學岩的“殺手锏”更讓徒弟們膽戰心驚,杜絕機務兵中的“馬大哈”,這個“殺手锏”功不可沒。
2014年5月的一個機械日,徒弟趙勤對這天印象深刻。第一遍檢查座艙時,趙勤未發現任何問題,可剛下來竟被師傅劈頭蓋臉訓了一頓。帶著疑惑,他又上座艙開始第二遍檢查,果然,小小的座艙氣密開關不知何時動了位置。下來跟師傅認錯,才知道這是師傅為自己設下的“陷阱”。
類似的事,徒弟馬帥也經歷過。“師傅要求很嚴厲,每次機械日檢查師傅都要設置關閉某個電門、斷開某處保險等‘陷阱’讓我去找,如果發現不了就得復查一遍再挨頓批評,直到把所有‘陷阱’都找到為止。”小馬回憶道。“以前覺得師傅有點‘吹毛求疵’,慢慢我明白了機務兵注重細節的意義。”被司學岩帶教放單(新人單獨勝任工作崗位,以機械師身份負責飛機)不到半年,他就在檢查飛機時發現了起落架開鎖協調鋼索故障,因此榮立三等功一次。
細節決定成敗,司學岩告訴徒弟,人就怕“認真”二字。
當兵至今,百味皆嘗。最難一關,卻是告別。
今年,是司學岩四級軍士長服役的最后一年,“離開”這個詞總躲閃著在腦海裡出現。“開始當兵時想陪飛機一輩子,我也知道不可能,但總想多陪一會。今年我遞交了留隊申請,走留都聽組織的。”在他心中,飛機早已不止是夢想,更是戰友。
機場落日。 趙鬆岩 攝
起,安。
降,好。
落日余暉,鷹隼又將釋翼出航。那長長的地平線,曾是夢想的起點,是天地的盡頭,更是這位老兵最記挂的遠方。(趙鬆岩、劉倩、趙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